“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江苏先行探路

交汇点讯 近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安徽省科学技术厅联合印发《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以“五大行动”为引领,旨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方案有何亮点?江苏在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方面有哪些先行探索?

“一体化不是一样化”——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江苏先行探路

国家战略需求牵引,培育长三角原始创新能力

记者注意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合力培育行动”放在《方案》首要位置,其中第一条就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该行动紧贴国家战略需要,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该区域发挥更大稳经济、提信心的必要手段。”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荣志表示。

《方案》强调,要打造示范引领创新平台、建设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协同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建设。

江苏先行探路,始于“足迹”,落于足下。近日,扬州市政府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全面深化合作协议,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扬州)服务中心,合作建设专业研究所、发展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联合设立“揭榜挂帅”产业科创资金,联合以“拨投结合”导入重大科创项目。

“扬州同省产研院的合作不仅是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战略开端,更是我省实施‘苏中崛起’乃至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又一重要成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杨小平介绍说,扬州主动承接省产研院各类创新资源,能更加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打造长三角产业科创高地。

高能级创新平台扎根江苏,其集聚效应也正在显现。8月28日,中国科技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科研中心正式开工,计划5年内引进400名高水平人才,打造面向化学、生物医学、机械电子、量子、信息等学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复合型科研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倪瑞表示,研究院将和苏州医工所和苏州纳米所密切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共同推进,同时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推动地方产业经济发展。

“江苏是长三角地区高校数量最多、科研院所也相对集中的省份。创新要素齐备,这是我们的优势和基础。”李荣志说。

深度融合产业创新链,打造活力生态系统

如何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方案》提出数个举措,例如加大科技联合攻关协同力度、推动重点产业基础高级化、打造配套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推广科技成果惠民技术等。

潮涌千帆竞,先行正当时。今年8月,工信部公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入围名单,江苏产研院和长三角国创中心联合创新中心共建企业——苏州博思得电气有限公司和体系内SIOUX研究所、苏州医工所联合申报“高频陡脉冲脑胶质瘤治疗系统”项目入围。

《方案》还指出,要营造更高效、开放、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要构建多主体协作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深化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开放共享等。

江苏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研究的水稻“宁9044”和“宁9053”兼具优良的食味品质和早熟、灌浆快、高产等特点,适合在江苏沿江、苏南、上海周边及安徽沿江单季晚粳稻区种植。江苏水韵苏米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组建了“含山大米”全产业链发展的复合型科技特派团,与安徽省含山县开展了跨专业、跨领域、跨区域的全方位技术服务。

科技成果走出去,优质资源汇进来。江苏诺贝尔塑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塑料管材公司,新产品需要研究特定PVC塑料管材的配方并提升性能。公司通过苏州市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大仪网”)联系到上海电力大学,获得了科研仪器设备、专家技术团队、专业化技术服务等科技资源,形成高性能PVC-0管量产化的改进工艺成型方法,完成了PVC-0管的开发和制备。目前,公司已成为中国移动、国家电网上海市电力公司、浙江联通等单位的设备供应商。

“作为创新载体,江苏的制造产业链是完整的,完全有能力实现区域自循环。”李荣志说,营造创新生态系统,江苏有“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四千四万精神的积淀,也有苏大强的朴实和奉献。

融入全球创新合作,治理体系一体化

《方案》提出协同构建全球创新网络。要构建多样化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共建共引高水平开放创新合作平台,并推进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5月,昆山高新区的“昆高新芯科技有限公司新加坡分公司建设”项目获首个苏州市级海外离岸创新中心新建项目立项。海外离岸创新中心通过孵化海外科技项目、转化海外科技成果、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在人才培养与交流、技术研发与合作、资本服务对接、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撑。据了解,至2022年末,苏州将建设10家在岸创业基地,全球布局建设50家海外离岸创新中心。

此外,苏州深时数字地球研究中心的“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旨在建立全球地球科学家共建共享的科研平台与基础设施,有望成为科技部批准启动的首批国际大科学计划。2021年12月,“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正式启动了首个数字化科研基础设施——Deep-time.org平台的建设工作,现已进入首轮国际测试阶段,建设目标为深时地球科学家的“一站式在线科研平台”。

《方案》还聚焦于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强调建立科研诚信协同机制、建立科技数据治理机制、建立健全跟踪评估与区域研究机制,全面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治理能力。

“此次由沪苏浙皖共同研究出台的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方案求解了发展最大约数,是在科学分析各自优势基础上进行的差异化、目标性规划,是以合作协同为最大共赢的合作。此外,方案还搭建了共同体的四梁八柱,5个行动说清楚了共同体要素,也描绘清楚了具体行动方向。”李荣志说。

《方案》出台后,下一步,江苏该如何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创新?李荣志指出,一体化不是一样化,首先要“靠”上去,要把共同体建设纳入全省大盘子里考虑,研究好政策,分析好差异,寻找好切口。然后“沉”下去,要切实转变服务理念,树立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理念,构建全省科技服务社会组织体系。最重要的是“闯”进去,要大胆尝试,通过设立先行试点改革区来推动政策试验和行动变革,建立负面清单和免责清单,解放大家的思想包袱。

交汇点记者 张宣 实习生 孙广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