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

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时指出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时指出

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

昆明中车产业基地 杨峥 摄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也是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7年来,云南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调结构、兴产业、谋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云南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开放优势正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

科学谋划 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条短、产品处于价值链低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一直是云南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短板。

顺应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大势,遵循总书记为云南制定的行动纲领,省委、省政府深刻把握省情变化,科学谋划、高位推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深化和丰富八大重点产业和绿色“三张牌”的内涵、外延,提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加快培育“5个万亿级、8个千亿级”产业,不断巩固传统支柱产业基础,持续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加快布局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实际、时代特征的现代化产业迭代升级、转型发展之路。

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

昆明制药集团现代化的生产车间 杨峥 摄

7年来,云南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逐步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交出一份靓丽的答卷。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3383.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920.5亿元,鲜切花、天然橡胶、咖啡、烤烟、核桃、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连年保持全国第1位,有机茶、有机蔬菜面积全国排名第1位,农业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高。

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

昆明斗南国际花拍中心鲜花货场 杨峥 摄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2020年达到5458亿元,工业总量全国排名从第23位上升至第19位,中石油云南石化炼油项目、山东魏桥、河南神火、西安隆基等一批项目落地。

服务业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2020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635.5亿元,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GDP的比重双双提升至50%以上,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集聚态势逐步显现。中国绿色铝谷已具雏形,光伏之都创建加快推进,保山、楚雄、丽江、曲靖、昭通5个绿色硅材聚集区渐成规模。新材料产业已初步形成以昆明为核心的稀贵金属和光电子材料产业集群,以昆明、楚雄为中心的铜钛产业集群,以红河个旧为中心的锡产业集群,以曲靖为核心的液态金属产业基地。

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

云锡公司锡、铟新材料研发中心 张彤 摄

聚力打造“三张牌”,绿色成为产业发展的鲜明底色。绿色能源跃升为全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依托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绿色铝、绿色硅、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围绕抓有机、创名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聚焦茶叶、花卉、蔬菜等8个重点产业,全省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绿色食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大幅提升,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排全国第8位,有机产品获证数量排全国第6位,绿色食品成为全省出口第一大项商品。积极发展从现代中药、疫苗、干细胞应用到医学科研、诊疗,再到康养、休闲全产业链的“大健康产业”,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高标准、高品质推动大滇西旅游环线、美丽县城、特色小镇建设,“七彩云南”的名片更加亮眼,云南成为众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迭代升级 打造产业发展新空间

金沙江上,乌东德水电站传来好消息,电站全年发电量突破389.1亿千瓦时,达到多年平均发电量设计值,源源不断的清洁水电送到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为当地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青山绿水间,一块块银灰色的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绿色硅光伏产业快速崛起,在云南能源版图上占据越发重要的位置。去年底,随着武定县田心光伏电站首批机组并网发电,拉开了云南“十四五”大型光伏电站投运的序幕,预计今年下半年,646万千瓦光伏项目将逐步投产发电。

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

光伏发电 卢维前 摄

紧扣绿色发展基底,抓住用好碳达峰、碳中和机遇,云南省绿色能源产业风生水起,“绿色能源牌”优势越发凸显。

202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提出未来15年重点培育以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物流业、健康服务业等为重点的万亿级支柱产业,以及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烟草等为重点的千亿级优势产业,实施产业发展“双百”工程,为云南省构筑迭代升级的产业体系和到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强省提供重要支撑、打下坚实基础。

为加快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云南省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产业发展“双百”工程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强产业发展谋划,出台一系列推动重点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统筹安排超过150亿元投入产业发展,全力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加大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推动园区优化提升和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想方设法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项目落地云南。

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

绿色铝生产车间 陈飞 摄

无论是推动先进制造业、旅游文化业等实现万亿级发展目标,还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从“作战图”“时间表”不难看出云南省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布局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心和力度。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云南的产业体系向着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布局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的方向发展,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具雏形。

“要推进产业强省建设,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产业培育、产业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建设上,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为产业发展把脉定向。站在新的发展阶段,云南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好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面临的新机遇、新优势,以产业大提升促进经济大提速,奋力开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核心速读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在提高创新能力上下功夫,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子来。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业生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巩固依法整治旅游市场乱象的成果,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全省上下坚持“两型三化”的产业发展方向,突出云南优势和特色,加快新旧动能转化,从八大重点产业到打造“三张牌”再到构建“5个万亿级、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体系,云南走出了现代化产业发展之路,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

绿色铺底 聚力打造“三张牌”

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是2016年云南省提出“两型三化”产业发展方向和培育八大重点产业后,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以全产业链思维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以此作为云南省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为云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做强“绿色能源牌”,做特“绿色食品牌”,做优“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为打造“三张牌”指明了新的方向。

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

白鹤滩水电站 江文耀 摄

云南省依托生态优势,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和引领,持续做强“绿色能源牌”。以水电为主的清洁电源建设不断加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全面提速,安全智能的大电网更加完善,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步伐加快,国家重要水电基地、石油炼化基地及国际能源枢纽“两基地一枢纽”初步建成,能源第一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能源产业链不断延伸,能源绿色底色日益浓厚。

在富民县“多多农研基地”,一颗颗饱满的番茄挂在枝头,为期6个月的“多多农研科技大赛”AI(人工智能)番茄种植决赛即将迎来结果。

如今,云南农业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日趋完善,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特殊的自然条件赋予了云南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全国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云南顺势而为,花卉、蔬菜等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和坚实支撑。

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

云南绿色蔬菜 杨峥 摄

近年来,云南省坚持大产业+新平台+新主体总体方向,按照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和种业、电商两端,“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跨越发展。在大力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坚持主体投入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坚持省域统筹和市县抓落实相结合,充分调动产业内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云南大力推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我们十分看好云南的自然资源,会加大在云南的基地建设投入。”云南林奇园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林天尝说。

经过努力,云南农业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今后将进一步强化现代要素集聚支撑,引导推动资本、科技、人才、土地等要素向产业集群集聚,高质量完成云南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绵延的山峦被壮美的梯田景观环抱着。依托梯田这一独特资源,半山酒店、精品民宿的开发经营逐渐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

哈尼梯田旁的酒店 谢启元 摄

近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全省上下努力巩固依法整治旅游市场乱象的成果,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全产业链重塑云南旅游业发展新优势,深入开展万亿级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康养、文化旅游、户外运动、研学科考、乡村田园、边境跨境旅游等文旅新业态。如今,大滇西旅游环线、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示范区、昆玉红旅游文化带、半山酒店、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的建设你追我赶,云南健康生活目的地“身姿绰约”。

展望未来,云南将全面提升质量和效益,聚焦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打造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推动云南成为人人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努力成为引领全国旅游发展创新的一面旗帜。

抢抓机遇 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在云南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先进制造业作为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之首重点打造,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改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4大工程,传统制造业开启了转型升级之路。

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

云南锗业产业基地 杨峥 摄

走进易门县,5年前被列入淘汰落后低效产能范围的大椿树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华丽转身,成为现代化低能耗企业。“通过等量置换和智能制造,全厂生产效率提高了11.8%,能源综合利用率提高了12.6%,‘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实现产值10亿元,成为行业里绿色制造的标杆企业。”公司总经理谢培顺说。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腾笼换鸟换出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改造提升存量产量,提高供给质量,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说,“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已经为先进产能、新兴产业腾退出1230万吨标准煤以及环保、土地等要素空间。

2020年,云南省旅游业、食品工业、现代物流产业、新材料产业、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分别达6477.03亿元、1933.35亿元、5866亿元、433.31亿元和1702.9亿元。

1月10日,中老铁路“怀化-万象”国际货运列车经过2098公里的跋涉,从磨憨口岸出关顺利到达老挝首都万象。通车1个多月以来,这条黄金线路国际货运总值已超过6亿元。

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

中老铁路 王冠森 摄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不断夯实的交通基础设施,纵横交错的现代物流网络,支撑云南高质量发展开启加速度。2021年,全省物流总收入同比增长21.6%,物流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国际大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老国际货运列车首发成功并持续顺利运营,中缅新通道海公铁联运实现三批试运成功;物流主体培育成效明显,现有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111户,国家5A级供应链服务企业4户,国家供应链示范创建企业3户,引进顺丰速运、普洛斯、新加坡丰树等多个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地;县乡村三级物流网和冷链物流设施不断完善,县级物流网络覆盖123个县(市、区),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99.8%,冷库容积达570余万立方米;云南省企业“走出去”设立的境外物流公司已覆盖老挝、泰国、缅甸、越南等国,衔接内外的跨区域物流网基本建立。

2021年前三季度,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达3584.71亿元、2224.5亿元和1186.18亿元。能源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6.4%,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增加值同比增长14.6%;烟草制品业同比增长7%,增加值同比增长7.2%。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以数字驱动产业转型升级,让数字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数字云南建设劲头足、战正酣。

依托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工厂、数字车间生产更加节能环保、安全高效;现代农业装上智慧“大脑”,云花、云茶、云果等种植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数字乡村治理初现成效;昆明市打造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将落地政务服务、文化旅游、生物医药等多个场景,形成更加智慧、高效的产业生态。

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转型升级,向产业强省迈进

5G开启新生活 杨峥 摄

云南省深入落实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从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城市“四条线”全力推进数字云南建设,加快推进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谋划“一部手机”系列品牌,建设区块链应用高地,探索出了一条以资源引企业、以市场换产业、以应用促发展的路子,数字基础不断夯实,各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数字潜力加速释放,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刚跨入新年,在昆明办理营业执照的李先生就收到了一个“新年礼包”,只要手机操作提交资料,几秒钟就可以拿到营业执照,智能化无干预办理营业执照在昆明成为现实。从十几天到7天,从数小时到几秒钟,不断压缩的办理时效,彰显了云南省市场主体准入改革的成效。

实现产业发展,核心靠企业。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帮助企业转型创业、安心发展,云南省积极推动市场主体倍增计划,着力破解制约市场主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瞄准企业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靶向发力,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截至2021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达410.97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总数达317.21万户,同比增长12.75%。2021年,全省新增AAAA级景区10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6家。

典型案例

全省金融系统完善服务

信贷投放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云南持续加大对现代产业的资金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银行保险机构结合不同产业属性特征,研究开发与产业企业特点和需求相匹配的差异化、创新性专属金融产品,完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云南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低成本稳定资金来源。

在云天化勐海香米现代农业示范区,香米种植区种植面积由2018年的0.16万亩增加至2020年的5.3万亩,实现规模化与集约化种植,逐步打通稻米全产业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富滇银行为勐海曼香云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综合授信、集团债券发行、绿色金融方面提供了高效高质的金融服务。此外,富滇银行紧扣云南省加快打造“中国铝谷”“世界光伏之都”的目标,授信支持120亿元,同时加大对康养旅游产业、特色小镇、生物医药等信贷投入,有效扶持了现代产业发展。

2021年以来,全省金融系统把服务实体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金融制造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稳固,信贷投放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前三季度,贷款余额3.8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6%,贷款增量创历史同期新高,信贷投放结构持续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有效助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下一步,云南省将持续支持产业发展,加大金融招商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争取更多金融资源投向云南;推动更多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和“新三板”挂牌,有效提升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扩大金融供给,提高金融资源的覆盖率和可得性;针对企业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云南金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昆明市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研发

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

2021年以来,在强化精准招商、完善产业链、加大政策扶持等举措下,一些重点项目陆续落地昆明,其中先导(昆明)新材料科技产业园项目、年产40万吨磷酸铁和40万吨磷酸铁锂项目等投资额超过百亿元。

“贵金属产品虽然体积微小,但小到数码产品、大到航天航海领域都不可或缺,被称为工业的‘维生素’。”位于昆明高新区的贵研铂业股份有限公司内,工作人员指着一旁的产品介绍。贵金属产业是云南省重点培育的新材料产业,该公司专注于贵金属新材料制造等领域,目前已研发出390多个品种、4000多种规格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新能源等行业。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昆明以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为重点,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现已有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147家,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7%。2021年1月至9月,全市新材料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0亿元。

“新材料产业需要集群发展,把相关产业要素、资本要素聚集起来,才能完善产业链。”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昆明将加快新材料企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在昆明高新区打造稀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在安宁市、阳宗海等布局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在空港区和昆明高新区等建设光电子微电子及半导体材料产业,在安宁市等发展绿色新能源电池产业和石化化工新材料产业。

通过合理布局新材料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研发,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步伐,昆明将力争到2025年新材料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