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首次证实:新冠病毒不能通过蚊子传播
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证实,新冠病毒不能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该研究于 7 月 17 日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首次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蚊子不能传播 SARS-CoV-2 的论断提供了确凿的实验数据。
纽约早期病毒或来自欧美?屠宰场、肉类加工厂病例不断
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表示,通过分析纽约市早期新冠病毒阳性样本发现,其基因序列与在欧洲和美国其他地区传播的病毒基因序列相似,表明纽约早期新冠病毒可能主要从欧洲和美国其他地区传入。疫情在全球蔓延之际,多国屠宰场、肉类加工厂也在不断出现确诊病例。
新加坡研发出新冠病毒新型检测试剂盒
据当地媒体报道,新加坡国防科技研究院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合作研发出新冠病毒新型检测试剂盒。这种试剂盒能将该国新冠病毒检测得出结果的时间从现在的约4小时缩短至不到2小时。据《联合早报》等网站18日报道,新加坡目前普遍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技术,整套流程可能需要约4个小时。使用新型试剂盒可省略处理样本以提取病毒核糖核酸的步骤,只需将样本加入特制的预混合溶液中,就可用PCR仪器分析,检测结果有望在60至90分钟内得出。
武汉大学李红良等团队首次揭示心脏生物标志物与新冠肺炎的预后关系
2020年7月14日,武汉大学李红良等团队在Hypertension 在线发表题为“Redefining cardiac biomarkers in predicting mortality of inpatients with COVID-19”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在COVID-19患者中,心脏生物标志物【高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I)、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升高与28天死亡显著相关。这些值的预后临界值可能比当前参考标准低得多。这些发现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COVID-19患者以改善预后。重要的是,新建立的与COVID-19相关的心脏生物标志物的临界水平可能成为将来的前瞻性研究和临床试验的有用标准。
北航、华西医院联合研发便捷式病原体核酸快速检测仪,高灵敏度、低成本、快速、高通量病原体即时检测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联合团队,设计和研发了一款高灵敏度、快速、高通量病原体即时快速检测平台,由便携式检测仪和恒温扩增检测微孔阵列芯片构成,基本特点包括:核酸快速扩增检测:25分钟结果出;新型引物序列,三基因位点检测,设置内控,提高精准度;特殊锥形微孔阵列芯片,微量试剂,64样本高通量检测;便携式,小型化,低成本,适应多种检测场景
《柳叶刀》子刊:近 40 年中国癌症负担日益加重,5 年生存率有所改善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团队发表在最新一期《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上的一篇综述显示,过去几十年以来,中国人群死于癌症的比例从 1973 ~ 1975 年的 10.1% 增加到 2015 年的 24.2% ,癌症负担日益加重。但中国癌症的总体生存率已经从 2003 ~ 2005 年间的 30.9% ,提高到 2012 ~ 2015 年间 40.5%,增长了近 10%。
玉米多组学数据库欲打通信息“孤岛”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严建兵课题组,成功整合了来自同一玉米群体多组学数据,构建了玉米属综合数据库ZEAMAP。相关成果发表于iScience。该数据库内嵌了基因组“浏览器”和“搜索引擎”,从而实现了对相关组学生物大数据的高度集成、快速检索和智能分析。此前,我国玉米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其研究材料和数据的共享平台建设上有待加强。该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帮助用户提升了对周围组学、数据挖掘的时间效率,更实现了多维组学大数据之间的联系,在打通信息“孤岛”上迈出有力一步。
人工智能识别健康和发病土壤
日前,《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在线发表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团队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整合了全世界各地1500多个镰刀菌枯萎病相关土壤测序样本,在解释群落特征的基础上,使用机器学习分别构建了细菌和真菌模型。这两种模型在区分健康和发病土壤方面准确度高达85%以上。
古DNA揭示欧亚大陆东部现代人演化史
日前,《遗传学与发育新见》刊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研究组综述文章《古DNA洞察欧亚大陆东部人群演化历史》,探讨了近年基于古DNA的欧亚大陆东部现代人演化研究成果,总结了人群迁徙与融合的大趋势。
新细胞可预测和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风湿病学家Dana Orange和同事发现,在风湿性关节炎发作前几周,一种新发现的细胞会在血液中积聚,进而可能引发关节炎症。如果研究人员能针对这些细胞进行诊断或治疗,就能预测甚至预防该疾病。未参与该研究的比利时根特大学风湿病学家Dirk Elewaut说,这个新发现是有趣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病人更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起伏。
还是138亿岁!古老光线确定宇宙年龄
近年来,新的科学测量表明,宇宙的年龄可能比之前估计的约138亿年要小数亿年。现在,一个由国际天体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发表的一系列论文表明,宇宙大约有138亿年的历史。科学家利用智利的阿塔卡马宇宙学望远镜(ACT)的发现与普朗克卫星测量的同样古老光的数据相吻合。
工作生活不平衡或有害健康
最近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BMC公共卫生》上的一项以欧洲上班族为对象的研究显示,工作生活不平衡的人更有可能自诉健康状况不佳。一天中可用时间有限,上班族们要面临的挑战却多种多样,这其中包括各种“死线”(任务的最后期限)、经济义务和难以推却的家庭责任。这些问题可能会造成工作与生活的冲突,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社交带来负面影响。而这种无法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感觉,亦可能会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最新研究:压力升高,二维钙钛矿发光性能提升
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吕旭杰与杨文革带领的团队选择了一种具有独特晶格畸变的二维钙钛矿材料(HA)2(GA)Pb2I7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压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等原位测试技术,对其激子产生、缺陷俘获和复合的行为与发光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国际版》。
西伯利亚的高温热浪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
世界气候归因组织的科学家团队7月16日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指出如果没有由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西伯利亚地区的气温会比现实中的情况低2℃以上,而今年上半年持续出现的高温热浪几乎不可能发生。
科学家提出全基因组上位效应检验新方法
近日,国际期刊《生物信息学》在线发表了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勤团队开发的快速高效全基因组上位效应检验新方法。该方法为解析动植物复杂性状的遗传机制、利用非加性效应提高个体表型预测准确性及精准选配繁育亲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基因编辑工具再添超紧凑型系统
基因编辑技术日渐成熟,基因编辑的工具箱也在不断扩充。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在巨大噬菌体中发现了一种超紧凑型CRISPR-Cas系统,与CRISPR-Cas9和CRISPR-Cas12a相比,其能够对更广泛的基因序列设靶,有望成为CRISPR基因编辑工具箱中的又一个强力工具。
多吃植物蛋白,少吃蛋类、红肉,可最高降低1/3死亡风险
近日,来自美国马里兰州贝塞斯达市国立卫生研究院的Jiaqi Huang博士及其同事,在分析了416104名参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AARP饮食与健康研究计划人员的生活数据后发现,每1000千卡能量摄入中,植物蛋白含量增加10g 即可降低12% 男性全因死亡风险,降低女性14%全因死亡风险。同时,如果将我们生活中摄入动物蛋白的3%,替换成植物蛋白,也可显著降低我们的全因死亡风险(男性女性均为10%),以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男性降低11%,女性降低12%)。特别地,如果植物蛋白替代的是蛋类或红肉,则可以更显著的降低我们的全因死亡风险。其中替代蛋类蛋白可以使男性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4%,女性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1%;替代红肉蛋白可以使男性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3%,女性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5%。
《细胞》:我们为何能拥有更大的大脑?神经科学家揭示细胞发育之谜
近日,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论文,科学家们揭示出人类大脑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白质区域如何扩张的重要机制。“这一发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类大脑的皮层发育,也为探索白质损伤相关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提供了依据。”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黄薇博士介绍。
《自然》子刊:除了癌症,免疫疗法还有望造福这类肺病患者
近日,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发表的一项研究,让我们对这种疾病的病理机制有了新的认识。研究人员发现,组成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会像癌细胞一样,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进行增殖。根据这一结果,利用免疫疗法重新激活免疫功能,有望为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带来福音。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自然》旗下的Nature Communications。
慢性失眠,治疗首选不是药物?不妨先试试这种疗法
失眠症的一线治疗如何选择?初次治疗失败后改用第二种治疗是否有用?《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临床试验回答了这个问题。根据研究结果,行为疗法而非药物更适合作为失眠治疗的一线选择。这一发现与美国医师协会(ACP)的推荐基本一致:将认知行为疗法作为慢性失眠的一线治疗,如无效则再采用药物治疗。《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也推荐,心理和行为治疗是首选的失眠症治疗方法,长期来看,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优于药物疗法。
袁钧瑛院士系统盘点RIPK1的生物学作用及药物靶标
2020年7月15日,美国科学院院士袁钧瑛团队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IF=65)在线发表题为“Receptor-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 (RIPK1) as a therapeutic target”的综述文章,该综述概述了对RIPK1生物学在激活细胞死亡和NF-κB信号传导方面的当前了解,系统地综述了已知RIPK1调节剂的单基因和多基因变体,并讨论了这些突变如何导致疾病病理。该综述还讨论了RIPK1在败血症和急性缺血性疾病中的参与。研究人员推测,对遗传和机制数据的更好理解可能有助于在临床试验中对患者进行细分,尤其是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炎性疾病。最后,该综述总结了RIPK1抑制剂在临床上的现状,包括疾病适应症,小分子化学型以及RIPK1靶标参与和药效生物标志物。
高智商或许是一种诅咒:高智商者发生心理和生理疾病风险大大增加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由精神病学遗传学协会通过对整个人群中9863名个体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计算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多基因风险,发现ASD的多基因风险与较高的智力水平正相关。而他们在智力上占优势的特定领域是逻辑记忆,语言流利度和词汇量。
Nature子刊:艾滋病人中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但这与性行为无关
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上发表题为:HIV-associated gut dysbiosis is independent of sexual practice and correlates with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的研究论文。此项研究报告了艾滋病感染者中显著的肠道微生物群差异,但此差异与性行为无关。研究人员还发现了HIV相关的微生物群落特征与炎症标志物相关,包括suPAR、最低点CD4计数和相关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率。
电场诱导磁性斯格明子的多拓扑态、非易失翻转
近日,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所的侯志鹏副研究员、高兴森教授联合北京科技大学冯春教授和于广华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周艳教授和张溪超博士、天津大学米文博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周国富教授、中科院物理所吴光恒研究员和王文洪研究员、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张西祥教授以及南京大学刘俊明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Electric-field-driven Non-volatile Multi-state Switching of Individual Skyrmions in a Multiferroic Heterostructure”的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在纳米多铁异质结中成功实现了电场诱导单个磁斯格明子的非易失、多态翻转,为设计未来基于斯格明子的低能耗自旋电子学器件迈出一步。
npj:合金中的原子扩散调控—化学复杂性
来自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材料科学与技术部的Yuri Osetsky领导的团队,以微秒尺度(μs-scale) 的分子动力学(MD)研究了镍-铁合金中基于间隙原子(IA)的缓慢的扩散(被称为渗流现象)。他们首先开发了一个平均场模型,描述了迁移缺陷的局部能量在合金扩散渗流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可变阈值浓度的条件。然后他们又开发了用于IA迁移的晶格动力学蒙特卡洛(kMC)模型,通过对过渡态的简单的“动态”定义,再现MD结果。通过交叉验证理论和kMC结果,作者证明了迁移缺陷的局部形成能是调控原子迁移的参数。
遥感监测显示我国湖泊整体变清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获悉,中国、意大利、美国、英国学者近期联合利用遥感大数据,分析出2000年至2018年间我国湖泊整体透明度变化趋势。研究显示,纳入监测的400多个湖泊中,七成以上透明度增加。总体来说,我国湖泊变得更清了。
天文学家通过星系巡天发现迄今最强暗能量观测证据
记者20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该台赵公博研究员团队在此前从未被探索的、距地球7亿到18亿光年的宇宙时空范围内,成功测量了宇宙背景膨胀及结构增长率,这也是迄今为止依托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强暗能量观测证据。
土星21日“冲日” 公众可睹“指环王”风采
继7月14日太阳系的“大个子”木星“冲日”后,有着“指环王”美誉的土星也将在7月21日上演“冲日”好戏,公众凭借肉眼或小型天文望远镜可一睹土星的靓丽风采。土星是夜空中最美丽的星球之一,它是肉眼易见的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远的。用肉眼看来,它呈现为一个明亮的淡黄色的天体;在望远镜中,其外形像一顶草帽。
科学造富神话继续!寒武纪正式登陆科创板
继7月8日“数字地球第一股”中科星图、7月9日“量子通信第一股”国盾量子成功登陆科创板之后,7月20日,“AI芯片第一股”中科寒武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成功在科创板挂牌上市。寒武纪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天石是寒武纪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33.19%(发行前)。20日上午9时30分,寒武纪以每股250元开盘,较发行价(64.39元/股)上涨288.26%;以该股价计算,寒武纪总市值超过1000亿元,陈天石身价近300亿元。
蓝箭航天完成火箭控制系统与发动机匹配性验证
日前,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枚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朱雀二号完成了控制系统与二级游机发动机匹配性验证。据介绍,其二级游机“天鹊”1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TQ-11)完成了单次时长达3000秒的热试车考核,达到了国内泵压式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单次试车时间最高纪录,发动机各项技术指标满足火箭总体要求。
我国科学家当选国际生物防治组织副主席
近日,国际生物防治组织(IOBC)国际执委会进行改选换届,我国昆虫学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高玉林研究员当选为IOBC全球副主席,任期四年(2020-2024)。本届当选的全球主席为南非Rhodes University昆虫系主任Martin Hill教授;另一位全球副主席为新西兰Manaaki Whenua-Landcare研究所生物防治负责人Ronny Groenteman研究员。
太阳表面有大量名为“篝火”的微型耀斑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由欧洲和美国合作开展的“太阳轨道飞行器”拍摄的首批照片新鲜“出炉”。这些照片是迄今在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拍摄的,其中部分照片揭示了日冕内成千上万个微型太阳耀斑“跳舞”的情景,有助解释为何日冕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很多这个世纪之谜。
《人工智能之图数据库》报告重磅发布
近日,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清华-中国工程院知识智能联合研究中心和智谱AI联合发布了《人工智能之图数据库》报告。报告围绕图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技术发展、产业应用、人才概况和热点趋势这五大方面进行深入挖掘。
浙江首批省实验室授牌,西湖、良渚、之江、湖畔4实验室平均将获投100亿元
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首批 4 个浙江省实验室获授牌。其中,西湖大学牵头建设西湖实验室,阿里巴巴达摩院牵头建设湖畔实验室,浙江大学牵头建设良渚实验室,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共建之江实验室。据了解,浙江省实验室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基地“预备队”为目标,每家实验室平均总投资 5 年 100 亿元。
北京5所高校联合发布2020年招生新政
2020年高考志愿填报即将来临。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5所高校近日联合发布2020年招生政策。据悉,今年这5所高校均取消专业级差,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出台重要举措,部分学校还新增人工智能专业,加强新兴学科布局。
西北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日前,西北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全面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举行。据悉,双方将在陕西省文物局和西北大学的统一领导下,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学研融合,积极探索有效整合优势资源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