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文物出国展览、交流是各国之间增加历史了解以及文化互动的一种常用的方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我国各个博物馆里,有许多代表我们中华文明传承的珍贵文物,为了向外国人展示我们古老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我国经常与一些友好的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将那些顶流文物送到外国去展览,让外国人不出国门就能了解我国的历史。
在2002年以前,我国经常将顶流的国宝级文物送到国外去展览,那些精美的文物让外国人充分领略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基因,对促进我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2002年国家文物局却突然出台了一个《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这个目录将64件(组)珍贵文物认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不准出境展览。2012年和2013年我国又发布了两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数量增加到了195件。
那么,为何我国要将这些顶流文物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呢?它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在2002年以前我国文物单位经常将顶流的国宝级文物运到外国展览,这是一个有效促进文化交流的手段。但是在此前发生的两件事,却不得不让国家文物局重新审视文物交流中到底什么级别的文物才能出国展览这个问题,于是在2002年我国出台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1983年兵马俑在日本展出时被人为破坏的事件。
众所周知,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坑里的一种雕塑人俑,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兵马俑则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秦陵兵马俑都是以秦国的士兵为原型塑造出来的陶俑,这些陶俑神态各异、肃然伫立,每一个陶俑的身份、动作、面部表情,甚至指纹都不相同,每一个秦陵兵马俑都是顶流的国宝级文物。
1983年,日本大阪为庆祝建城400周年,特意申请向我国借一些秦陵兵马俑到大阪展览。本着睦邻友好的考虑,秦陵兵马俑博物馆特意挑选了一个保存完好、表情丰富,肢体动作有特色的军吏陶俑借给大阪展出。
谁也不曾想到在展出一个多月之后,一名反华的日本男子高喊着:“中国文物为什么要到日本展览,拿回中国去!”的口号,然后在众目睽睽之下翻越隔离栏,将重达300公斤的陶俑一把推倒,兵马俑瞬间变成了一地的碎片。
虽然后来这件事在两国政府的协调下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但是破碎的兵马俑却再也不能复原了,一件无价之宝就这样被毁掉了。
1994年越王勾践剑在新加坡展览时被玻璃刮出一道0.7厘米的伤痕事件。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的故事在中国耳熟能详,但是有关于越王勾践的文物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却从没被发现过。1965年,湖北一个工地在施工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把青铜剑,虽然这把青铜剑看上去很古老,但是剑身却一点锈迹都没有,而且它还削铁如泥。后来经专家鉴定,这把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而越王勾践剑之所以千年不腐的主要原因是剑身上镀有一层合金金属,这种工艺领先世界1000多年。
越王勾践剑不仅承载了一段中国的历史故事,而且这把千年不腐的宝剑还极具科学研究价值,是一件顶流国宝级文物。
1994年,新加坡向我国文物部门申请想借越王勾践剑去本国展览,让国民能够不出国门近距离欣赏这把传世宝剑。考虑到新加坡华人居多,且这是一项可以促进双方文化交流的事业,最终文物部门还是将越王勾践剑借给了新加坡展览。
谁曾想到,在展览中新加坡展览馆的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失误导致越王勾践剑的剑刃卡在了有机玻璃上,剑身被划出了一道0.7厘米的口子。虽然事后新加坡方面一直强调不是故意的,但是这次失误却让我国文物专家感到无比心疼。此后,文物部门对文物出国展出的保护工作更加重视了。
上述两个事件是当年影响力比较大的出国文物损毁事件,事件的发生促使我国出台了文物出境管理办法,办法的出台有效地遏制了顶流国宝级文物在出国展出时被损坏的事故的发生,为我国顶流国宝级文物的展览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我国的顶流国宝级文物虽然很多,但是大部分国宝级文物都是孤品,一旦损坏不仅对不起精心发掘、保护、保养它们的文物工作者,也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
对于那些顶流国宝级文物,还是留在祖国的怀抱更安全。虽然很多外国人或机构在借文物展览前承诺将会妥善保护文物,但是在文物展出中难免会有意外发生,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故发生,国家文物局印发的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是非常明智的举动。目前,我国的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数量已经增加至195项,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单还会有所增加。
您对我国出台的《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禁止一些文物出国(境)展览持什么态度?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