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厦门
怎样能让她变更好?
6月30日,万科创想中心
一场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思想碰撞
在这里举行
前来参加的人有规划领域的大咖、
人文学者、大学老师、建筑师……
这是厦门万科OMC城市分享会的第二期活动现场
本次OMC城市分享会邀请到的四位嘉宾
分享的都是满满干货
快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什么吧
刘岱宗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中国交通项目主任)
刘岱宗分享的题目是《面向未来的完整街道》
他从当下城市街道的“痛点”切入
带领听众审视当下的同时
展开一场面向未来的思辨
刘岱宗从几幅城市化变更的叠加图开始讲起,城市扩张得很快,但交通拥堵问题,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只供给不管理、单靠修路架桥是无法解决城市的拥堵问题。”刘岱宗认为,拥堵问题的核心在于“以小汽车为导向的城市化规划”。
刘岱宗举了一个反面例子 ↓
“最开始看这张照片时我觉得一定是这个人不守规矩,乱跑进去了。但是大家认真看看,这里是有盲道的。这就说明,这是我们规划出来的道路。为什么这条路那么窄,因为你首先要保证小汽车有三米五、四米宽的车道,然后再挤巴挤巴看看哪儿能有点地方给我们行人做个步道。
这都是以小汽车为导向的一种思考,所以根本不考虑行人的安全与否。”
而荷兰的“无车周日”(Car-Free Sunday)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发:
荷兰政府以七十年代石油危机为契机,以帮助民众节省燃油开支为切入点,于1973年11月在全国范围内试行了“无车周日(Car-Free Sunday)”活动。每个星期天全国三百万辆小汽车都被禁止上路,于是人们在这一天骑自行车或者骑马出行,趣味横生。居民从这种每周间歇性的活动中体会到了步行化的益处,进而产生了做出根本性改变的决心。
在这一背景下,荷兰的城市街道也发生了改变。
类似的例子还有新加坡。新加坡在土地资源紧张,仅有12%提供给道路设施,但就是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新加坡提出2030年要打造700公里的自行车道,由此可见新加坡推行公共出行系统的决心。
一个细节是,在新加坡的一些写字楼里设有专门的淋浴房、更衣室,方便骑车来上班的人们及时更换被汗濡湿的衣物,以此鼓励人们骑自行车上班。
刘岱宗还还举了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比利时根特市等地的例子,来说明自行车和步行系统的发展给城市街道带来的改变。
根特市推出“活力街道计划“允许居民申请他们的街道成为临时无车区。这个项目给了居民一个重新夺回属于他们的街道的机会:他们可以申请把家门外的街道设立为无车区,一般是夏天的两到三个月。
这个项目从2013年从两条街自发开始以来,到2016年,在城市居民区周围已经有18条这样的无车区。
由此,刘岱宗认为
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最重要的是调整出行结构而构建完整的街道
我们运输200个人,需要133辆小汽车。当这些人可以使用自行车、使用公共交通系统,这个街道就会从一个非常拥堵的状态变得非常轻松活泼有活力。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刘岱宗说,我们不能逼着大家使用自行车跟公共交通系统,而是需要邀请大家回来使用公共交通系统跟自行车。
刘岱宗接着列举了多个城市的经验和做法
譬如清溪川
李明博在任首尔市长时干了一件非常出名的事情。他从2003年开始拆除清溪川高架,拆除并不是因为它有任何隐患或者是其他原因,他只是为了把清溪川恢复成一个更宜人的公共空间的环境。
刘岱宗说
把小汽车的空间让给公共空间
不仅将缓解拥堵问题
还将带动街道商业的发展
由此,刘岱宗引出另一个思考,“CBD到了晚上、周末都非常地安静,没有人气,事实上,CBD人气回升其实可以很简单,即为人而非车提供空间。”
河内CBD地区(环湖路 Hoan Kiem Lake RD)就通过在每周五19点到周日晚上12点打造“无车街区”,使人气有了很大的提升。
刘岱宗还提及科技带来的改变。如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共享自行车、备受关注的无人驾驶技术,刘岱宗说,未来的街道一定是多样性、多模式。就像这张图所展示的那样有公交系统,有绿色基础设施,有自行车道,有小汽车道,有步行道……
在问答环节
刘岱宗与现场听众做了交流
刘岱宗认为,目前来看,厦门空中自行车道固然存在一些使用率不高的问题,但他非常赞同厦门的做法。
这是释放了一个信号,有助于扭转人们的价值观,它意味着城市规划开始有意识地为自行车用户服务。
除了刘岱宗
多位嘉宾也带来了精彩的观点分享
范世高
(厦门人文学者)
范世高认为
社区营造的着力点应包括:
●人——社区居民的需求和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
●文——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
●地——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形的延续;
●产——在地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产的行销等;
●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的永续经营、独特景观的创造、居民自力营造等。
范世高举了万科良渚文化村的例子,他认为,万科打造的“有健康、有参与、有文化、有爱 ”的“四有”社区,是人居生活的一种优质状态,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人人都渴望着过着如此理想般的和谐生活。
良渚文化村里的晓书馆
吴少峰
(华侨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导师)
吴少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参与的华侨大学一学生宿舍外部空间构造的案例,由此来探讨“如何塑造有活力的外部空间,如何改造既有消极外部空间”。
改造前:南北宿舍联系不方便,没有一个合适的户外休憩交流场所,大家都喜欢宅在宿舍里
改造后:南北宿舍的联系更为密切,这一新型的外部空间也成了高人气场所
石磊
(厦门建筑师)
石磊认为,随着城市的发展,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界限变得暧昧甚至模糊不清。比如公庙中租住的人群与来公庙祭拜人群之间的关系,比如骑楼间时常可见的晾晒的衣物等。
而这一思考也给石磊带来了一个灵感,他发起“私藏CITY”的实验,邀请大家拉开家中窗帘,拍下窗外的风景。
他相信,这些窗外的照片汇集在一起,将勾勒出另一幅关于我们城市的图景。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点意犹未尽?
您可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回看OMC城市分享会第二期全程视频哦~
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厦门万科接下来还会举办多场OMC城市分享会
届时将邀请更多神秘嘉宾来厦与市民朋友交流
【关注城市发展的厦门万科】
近年来,厦门万科积极践行集团战略,逐步由传统的开发商,转型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与城市的关联度不断增加,发起“OMC城市分享会”系列活动,旨在借由不同领域专业嘉宾的分享和碰撞,为城市美好生活的构建提供思考与建议。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回看OMC城市分享会第二期全程视频
注:本文为企业推广
所代表立场与本公众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