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古村落:鲲江村与郑氏大宗祠

潮汕古村落:鲲江村与郑氏大宗祠

村里外貌一角

潮汕古村落:鲲江村与郑氏大宗祠

郑氏宗祠建筑

潮汕古村落:鲲江村与郑氏大宗祠

郑氏宗祠牌匾

潮汕古村落:鲲江村与郑氏大宗祠

570多年胶丹树

潮汕古村落:鲲江村与郑氏大宗祠

重修后的“老爷宫”前

潮汕古村落:鲲江村与郑氏大宗祠

老人们聚在一起,为记者介绍村里历史文化场面

潮汕古村落:鲲江村与郑氏大宗祠

潮州牌坊街“两所都运”坊是由大理寺评事监同郑崇命名

潮汕古村落:鲲江村与郑氏大宗祠

老阿姨在休闲场所锻炼

潮汕古村落:鲲江村与郑氏大宗祠

新建的绿化长廊

潮汕古村落:鲲江村与郑氏大宗祠

学生放学穿过直巷

潮汕古村落:鲲江村与郑氏大宗祠

老人们在郑氏宗祠悠闲娱乐

潮汕古村落:鲲江村与郑氏大宗祠

大宗祠正门

走在潮州的牌坊街,发现在24座牌坊中,鲲江郑氏就独占两座,一处是“大理司平坊”、另一处是“圣朝使相坊”,这在潮州历史上绝无仅有,由此可以想见其曾经的辉煌与显达。

无意中与一郑姓同事在闲聊中说到此事,这位同事就对我谈起了鲲江郑氏大宗祠的故事。原来,他就是潮安东凤镇鲲江村人。一直想为那两座牌坊“寻根”的我,有了再好不过的向导。择日不如撞日,我们相约第二天就驱车前往。

鲲江村地处潮州市韩江下游平原,距潮州不到三十公里。该村东靠贯通潮州至汕头的护堤公路,倚韩江南堤。

都说春雨贵如油,没想到出门不久,春雨飘然而至。不知道我们是“贵客”还是因为要去看“贵人”的古居,连天公也来助兴。

五百年古树见证鲲江变迁

沿着护堤公路前行,一路上,同事几乎嘴巴没有片刻的歇息,将鲲江村的奇闻轶事如数家珍般地述说起来,那里的一切,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转眼间到了鲲江村,同事指着护堤路边一棵胶丹树(甘棠树)对我说,你快看,这棵大胶丹树就是郑崇公当年亲手种下的,至今已经有570多年历史了。

我让汽车靠边停下来,下车看这棵要几个人才能合拢的大榕树。这棵盘踞在路边的苍劲古树,树干中间已被岁月掏空,虽历经几百年沧桑,迄今仍挺立着,仿佛见证着鲲江村历史的变迁。

从护堤路拐进村里,但见这里春色宜人,村道中间被整修成绿化带,并配套一些体育器材,村民可以在此歇息锻炼。这片新绿,给斑驳的古民居带来了勃发生机。这里环境整洁,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

据资料记载,该村始祖东里公,由福建莆田背负其父信夫(存诚)公神主牌来潮创业定居,距今已有近七百年历史。当初先祖来到这里,在韩江堤外高地临江而居,因而过去人们一直称这里为“巾沟”。明朝前期迁入韩江堤内居住,村名最初称“屿巷”,后来有乡贤给正名雅称为鲲江。因祖先从莆田移居到江边讨生,美其名为大鲲鱼生活于大江,鲲江之美称也由此得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十八条巷和十几座祠堂

漫步中,同事指着古闸门的遗址告诉我,鲲江村原有六座闸门,但因年代久远,有的被拆除,有的失修毁掉了,如今已看不到老闸门的痕迹。不过,我倒看到三座新建的牌坊式寨门,东、西、南各一座,皆用金字大书“鲲江乡”,配以金字楹联,十分醒目。

该村的建筑格局比较奇特,全村由十八条直巷组成,且巷巷相通。据说这种建筑格局便于防盗,邻里之间也方便相互照顾。

我们撑着伞,穿梭在一条条笔直的小巷,仿佛闻到岁月的味道。那些年久失修的门楼、房屋,有的已经倒塌,或长满杂草。经历几百年沧桑的直巷,如今已显老态,但值得庆幸的是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我发现,村里相隔不远就有一座祠堂。同事说,有句俗话:“东凤宫巾沟祠堂”,指的就是鲲江祠堂之多,是附近其他乡里所无法比拟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鲲江村约有19座祠堂,其中最早建成的是位于祠堂头的郑氏家庙(大宗祠),最迟建成的是祠堂后的敬祖公祠。

我们快步来到村头,远远看见郑氏大宗祠就在眼前。这是一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建筑,它作为郑氏家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

走近一看,但见“郑氏家庙”四个大字,浮刻在门楣花岗岩石板上。门楼外的金字对联特别醒目:上联是“太史家声远”,下联是“尚书世泽长”。据说,家庙,是古时候有官爵者建立以奉祀其先人的祠堂。古时,普通老百姓建的只能称“宗祠”。不过鲲江村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如今都把这个“家庙”俗称为“大宗祠”。

大宗祠为三进式建筑,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堂势巍峨宽敞,这在潮安境内的祠堂中屈指可数。

郑氏大宗祠背后故事多

跨进祠堂,只见厚重的木门上彩绘的门神高大威武,气势不凡。门斗内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在看电视,有的在下棋,有的在聊天,其乐融融。

走进天井,在祠堂前庭东侧,一块石碑上泐载朝廷敕赠郑崇父母爵号文字,下有石赑屃驮载。

来到后厅,只见里面已经坐满了村里的高寿前辈,村里目前较为年长的92岁老人郑少思,还专程从汕头赶过来,目的就是要同其他老人一道,跟我讲述这里的故事。

据郑少思老人介绍,郑氏家庙建于明宣德年间,至今已有570多年历史。主持建庙的人,是该村第五世祖郑崇。郑崇是潮州名人,明洪熙元年(1425)典试第一,初授大理寺评事,后擢升太仆寺丞,尔后特升两浙都运使盐运同知。晚年辞官归里,寓居潮州城。其后裔子孙部分留乡,部分居于潮州城内郑厝巷和城郊福沟村等地。

郑崇任大理寺评事期间,适逢藩王朱权在南昌倚势鱼肉百姓,横征暴敛,民怨沸腾。郑崇奉钦差勘理,日夜兼程,微服私访,不避权贵,据实上疏,把藩虐扳倒。当地百姓感恩戴德,立庙奉祀。由于办案得力,受到朝廷嘉奖,推恩敕赠其已故父母爵号,并恩准其回乡建庙祭祀。祠外东侧另建花岗岩石碑亭一座,碑上泐载朝廷敕赠其父母爵号文字,下有石石赑屃驮载。

郑少思说,遗憾的是该亭后来被拆毁,碑被移置于祠庙前庭这里。

对于祠堂前这幅“太史家声远,尚书世泽长”的对联。郑少思解释说,太史和尚书是指古时鲲江郑氏的两位高官。一是丰顺九河乡郑家兰,清嘉庆13年戊辰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旧称翰林为太史;另一是揭阳山美乡郑大进,清乾隆元年丙辰科进士,累官至直隶总督,加授荣禄大夫,晋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书等衔。按清制,光禄大夫为从一品。在封建社会,郑大进是潮人官阶最高的一位了。祠庙中厅挂有“宫傅尚书”字样大型牌匾,是一位亲王为郑大进立的。

郑大进任政期间,关心民苦,兴利除弊,卓有政绩。有一事在潮汕民众中广为流传,那就是坚持以和为贵,以德报怨,化解与邻乡之间的矛盾积怨。事缘郑大进的出生地山美乡,与池厝渡乡毗邻,常因农田水利等事发生纠纷,而池厝渡人倚仗乡大势众,欺压山美乡人,由是积怨日久。郑大进做了大官后,乡人主张对池厝渡进行报复。郑大进以为不可,告诫乡人说:“有千年池厝渡,无百年郑大进”,决不能逞一时意气,而给后代人带来冤冤相报的无穷后患。乃屈尊设宴邀请池厝渡乡绅父老过乡,晓以大义,使池厝渡人深受感动,向祖宗发誓决不再欺负山美人。

郑大进以博大襟怀、远见卓识和真诚谦让的态度,化解了两乡多年矛盾和积怨,营造了邻里间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赢得人们赞誉。郑于乾隆37年因母丧回籍守制。翌年,来鲲江谒祖。得知鲲江自乾隆30年村前决堤以来,祖先祭业田园,或受沙压,或失垦复,或被隐瞒侵占,乃会同族人认复召耕,限期清理沙压,并捐出俸银 900余两,赎回被典当产业11卷,增扩大宗祭业,并为本族订立命名和取字世系(即辈序)各 20字,沿用至今。同时写下《赎大宗祠祭田缘起》,对祖宗祭业之管理,内外纠纷之调停化解,对读书取仕之奖励,以及对族人的劝导教诲,都写得十分周详、恳切,使乡人受益匪浅。

如今,我们在牌坊街看到的“圣朝使相坊”就是为郑大进建的。而“大理司平坊”,则是为郑崇而建。两处牌坊的修复,也为鲲江村郑氏家庙增添了光彩。

渴望乡愁不再藏匿

不过,人们所看到的挂在门楼的“太史”牌匾和挂在中厅的 “宫傅尚书”、“中宪大夫”、“岁进士”牌匾,均为1992年在本乡侨居新加坡宗亲的大力倡议和资助下,重修大宗祠后重制的牌匾。大宗祠修葺重光,并于当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恢复祭祀典礼。郑氏家庙重修后,恢复每年冬至的祭典活动。在每年冬至的前一天,分布于各地的鲲江郑氏衍派宗亲都会聚集到郑氏家庙,举行规模宏大的祭祖活动,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子孙勤学躬耕,眉寿永年。

据这里的老前辈介绍,过去,小学毕业者或6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进入大宗祠。只有每年公祭那天,才对所有的人开放。如今,这些风俗慢慢改变了。这里,平时成了村里老人们悠闲活动的场所。

在这次寻访中,我看到鲲江村多处公祠已被重修并延续祭祀,但大部分的宗祠处于失修荒废的状态。郑氏大宗祠是鲲江村现存建筑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的祠堂建筑之一,具有历史价值。这里还有很多建筑物保留了明代以来各种建筑风格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信息,具有历史的原真性和可读性,对于研究粤东地区传统建筑的发展演化具有较高的价值。

为了不让这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村落离开我们而远去,这里的村民开始有了保护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新一届的村干部对宋祠的管理较为重视,目前也正在加紧工作,准备申报“广东省古村落”,让鲲江村这颗隐藏在岁月深处的珠玑,在新的时代熠熠生辉。

作者:舒小梅

来源:潮州日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