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曹操之“关羽义名靠曹操”,曹操也成就了大半个刘皇叔

提起关羽,在中国、朝韩、日本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赫赫有名,以忠义著称。关羽既是武圣,又因为传说中卖过枣和面如重枣面红耳赤象征吉利被称为武财神。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说曹操之“关羽义名靠曹操”,曹操也成就了大半个刘皇叔

关羽,字云长,小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人。关羽出场并不威武,关羽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流落至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和今北京市部分区域)。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一支义勇军。关羽、张飞都加入其中,随刘备辗转各地,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感情好到连睡觉也要睡在一起。根据这条记录,我们不知道关羽犯了什么事,但是要闹到逃亡,一定不小。而且刘关张三人并没有结义,关系虽然很好,关羽和张飞仍然是贴身随从身份。刘备外出活动时,关羽和张飞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周全。

说曹操之“关羽义名靠曹操”,曹操也成就了大半个刘皇叔

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因曹嵩被杀而迁怒于陶谦,发兵攻打徐州。陶谦求救于刘备,刘备和关羽率千余人前往救援。也就是这次,关羽和曹操兵戎相见,应该展现出一定的军事才能,给曹操留下深刻印象。

陶谦死后,刘备领徐州牧。之后是吕布前来投靠,这期间关羽与吕布手下的张辽开始结交,二人都是用勇将,惺惺相惜。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他的祖先聂壹曾向汉武帝出“马邑之谋”的主意,企图诱杀匈奴单于,事泄后为避祸改姓张。张辽少年时便成为雁门郡吏。后跟随并州刺史丁原。丁原命他带兵赶赴京城,接受大将军何进领导。何进又派张辽前往河北募兵。何进被宦官杀害后,董卓进京,张辽像何进的其他部属一样统兵从属于董卓。后来,董卓败亡了。张辽统兵从属于吕布,迁任骑都尉,又任北地(北地位于凉州)太守。吕布被李傕、郭汜赶出长安后,张辽随吕布在兖州与曹操打仗,数次大胜曹操,曹操最惨时只剩下一万人。后因蝗灾肆虐,曹操抓住时机反败为胜,被打败的吕布不得不投奔徐州的刘备。在徐州期间,张辽与关羽相交,关系甚好。由于张辽是后来曹操的第一大将,非常勇猛,想必关羽也非常勇猛,不然两人之间不会这么友好。

吕布与刘备翻脸后,刘备投靠曹操。曹操安排刘备在沛城(今江苏省沛县)骚扰吕布。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军夺取了吕布军队的黄金,吕布派遣中郎将高顺和北地太守张辽进攻刘备攻打刘备。张辽虽然与关羽私交很好,但没有私而忘公,极力攻打刘备一方。曹操遣夏侯惇前来帮助刘备,结果被高顺和张辽打败。同年九月,刘备被击溃。于是,曹操亲自率兵东征吕布。刘备与曹操共擒吕布于下邳,夺得徐州。曹操杀掉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却招降了张辽。曹操任车胄为徐州刺史。刘备、关羽、张飞等人跟随曹操班师回许昌。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曹操攻打吕布之前,关羽曾经向曹操求娶一妇人,就是吕布派到袁术那出使的秦宜禄(他在袁术那里又娶了一位汉室宗室女)留在下邳的弃妇杜氏,杜氏还带一个孩子秦朗。《华阳国志》载:“初,羽随先主从公围吕布於濮阳。时秦宜禄为布求救於张杨,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公许之。”就是说关羽以自己没有儿子为由向曹操(公)要一个妇人(一般认为不是围濮阳时的事,是后来围下邳时发生的事)。而且关羽要得很急迫,终于招致曹操怀疑。

《华阳国志》:“及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色,自纳之。”《蜀记》:“临破,又屡启於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裴注:“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献帝传》:“布之被围,关羽屡请於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结果便宜了曹操。

说曹操之“关羽义名靠曹操”,曹操也成就了大半个刘皇叔

许田围猎刘备劝关羽

关羽并不是心胸大度之人,他暗中对曹操不满,并准备挑点事出来。刘备与曹操在许昌围猎时,关羽劝刘备杀掉曹操,但刘备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活着对国家有利,杀了曹操实在可惜,于是不从。《华阳国志》载:“后先主与公猎,羽欲于猎中杀公。”裴注所引《蜀记》也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先主为天下惜,不听。故羽常怀惧。”关羽惧怕什么呢?他不会惧怕刘备。他惧怕事情暴露被曹操杀掉。但他显然在这件事上考虑不周全,如果刘备刺杀曹操,不管成功不成功,刘备及其手下一定会被曹操手下擒拿和戕害。关羽这是把自己的主公推向危险境地,这不能算是智谋。

裴注引《蜀记》,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这说明关羽从来没有过反省自己的自知之明。

后来因衣带诏,刘备袭杀车胄再次占据徐州,让关羽守下邳,代行太守职务,刘备则返回小沛。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刘岱、王忠攻打刘备,却被刘备击败,曹操于是亲率大军出征,刘备败逃投奔袁绍,关羽战败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在正史里可没有关羽什么“降汉不降曹”的说法,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就代表汉朝,降曹就是降汉,降汉就是降曹,哪有那么多的废话?你反对曹操可以,在他眼皮底下就要把话憋在心里。曹操那么大度,也有爱惜吕布手下第一骁将高顺的意思,好言好语劝慰了好几遍高顺都低头不语,曹操就明白高顺是不会为我所用的,一杀了之,成全他对吕布的忠义(其实吕布生前始终不相信高顺,经常猜忌和解除他的军权)。谁在曹操面前说他是汉贼、必欲杀他而后快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后人不少猜测关羽被俘是真,可能没有力战到底,一看战况不行就乞降了。在三国时代,将领们改换门庭、投靠新主的事多得很,在当时并没有什么道德上的压力。

说曹操之“关羽义名靠曹操”,曹操也成就了大半个刘皇叔

但是我们还是会说关羽是有忠义精神的,他忠义于刘备,他投降曹操是无奈举措,目的还是要在合适机会回到刘备身边,除非刘备真得遇到不测了。但我们不能说关羽就忠义于汉室,这一次没有刘备在身边,关羽如果认定曹操是汉贼,这回他压根不需要向刘备请示,直接动手斩杀曹贼就是了,哪有那么多废话?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关羽也有脑筋转过来的时候,知道蛮干是没好下场的。

曹操知道不知道关羽的心态呢?我认为一开始他是低估了关羽忠义于刘备的决心。关羽虽然再一次回到曹操身边,但曹操还是担心他会找机会借故离开。曹操派张辽以关羽私交好友的身份去询问关羽的去留之心。关羽对张辽叹息道:“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终不会留下,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我便会离去。”关羽表明只会跟随刘备。因为是曹操要问 ,所以,张辽不得不回复,并因此感到为难:若说实话,怕曹操杀关羽;若说假话,不是事君之道。据《傅子》记载,张辽沉思良久,叹息道:“曹公,是君父;关羽,是兄弟。”不能因为自己和关羽的兄弟情谊就放弃职责。最终,张辽在担忧关羽安危的同时,依然坚持履行臣子的责任,向曹操汇报了关羽的真实想法。张辽此举,不但使他与关羽之间的私人情谊得到了后世文人的千古传颂 ,而且还被后世认为是臣子恪守责任、能识大体的榜样,如南朝宋左仆射刘穆之曾说:“我蒙公(指刘裕)恩,义无隐讳,此张辽所以告关羽欲叛也。” 尚书右仆射何尚之亦曾言:“臣思张辽之言,关羽虽兄弟,曹公父子,岂得不言?”

说曹操之“关羽义名靠曹操”,曹操也成就了大半个刘皇叔

最大度的还是曹操,听到张辽的回报,曹操不但没有起杀心,反而因此称赞关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曹操又让张辽揣度一下关羽何时离开。张辽深知关羽是知恩图报之人,于是,为关羽担保:“羽受公恩,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曹操知道关羽会离去,反而重加赏赐,想要留住他。

我们都说关羽忠义,其实这种忠义的名声一大半是靠曹操给的。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能臣良将择君主而栖很正常。曹操志向远大,一直喜欢广招人才,对于有用的人他是舍得投入的,而且是真心投入,比如张绣杀了他的儿子和侄子,他还和人家联姻,挽留张绣和贾诩,终其一生也没有清算过张绣和贾诩。正因为曹操有这样的气度,才会有吸引人才的人格魅力,大量足智多谋的人加入到他的阵营中来。在战场上他能广泛吸纳降将,坦诚相待,论功行赏,这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把大量其他军阀的阵营里的大将转化为自己的有生力量。

其实,三国时代曹操、孙吴和刘备都有包容敌将的雅量和相应的人格魅力。刘备团队里的赵云来自公孙瓒势力,黄忠来自刘表势力,马超在归顺刘备前最早割据后来投入张鲁势力,等等。这样我们回过头来看待曹操厚爱关羽就说得通了。

我以为,如果不是因为衣带诏,曹操会长期和刘备友好相处。刘备要是想搞点小独立性,曹操也可能给他一点虚名,养着就是了。有刘备在,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多多少少要帮助对外征讨几回,也算是没有白养。但是衣带诏事件一旦发作,曹操和刘备表面上关系就破裂了,而且车胄是曹操任命的,刘备杀车胄夺徐州就是赤裸裸地和他叫板了,他必须有所动作才能遏制天下的野心家打着“勤王”的旗号浑水摸鱼,所以他要攻杀刘备。

但刘备侥幸逃脱就证明曹操没有斩尽杀绝的思想。如果在击败袁绍以后,曹操捕获刘备,刘备服软就未必会杀刘备。此无他,刘备虽然没有什么太大的利用价值了,但他掌握的关羽、张飞对曹操来讲是值得争取的资源。

但曹操并看不起刘备,也不认为刘备会有多大出息。当关羽在阵前和张辽合作斩杀袁绍大将颜良,还了曹操厚爱之情以后投奔已知下落的刘备,曹操部下有人要发兵追赶关羽,曹操回答:“各为其主,不必追赶了。”他的内心想法是:你回去跟着那个废柴也不会建功立业,迟早还是会来到我的阵营里的。

说曹操之“关羽义名靠曹操”,曹操也成就了大半个刘皇叔

所以,我们要说关羽具备忠义的好名声,首先要感谢曹操有不杀降将、不揪前账、广纳人才的高超的用人观。曹操也从来没有把刘备作为最严厉的打击对象,使得刘备多次获得苟延残喘的机会,终于抓住时机咸鱼翻身,刘备也应感谢曹操成全。

当曹、刘、吴三家鼎立局面出现时,曹操内心有没有悔意呢?我想多少是有一些的,但他不能表现出来,既然大错已成,不妨继续显得大度,少遭人一些耻笑。

我们剖析了半天,好像是说了不少关羽负面的东西。我需要解释一下。在刘备未能成就自己基业,东奔西跑时,关羽、张飞等人的军事才能还不能充分展现,所以在这一章节里我们看不到这些贴金的东西。另外,如果我们按照圣人的标准去评判关羽,很显然关羽身上缺点多多,不符合圣人标准。但是,我们若是把关羽放到三国那个大环境里来评价,还是可以说关羽是具备忠义精神的优良战将的。

关羽封圣,其实是离不开统治者的塑造的。最初把关羽捧得高高的是亡国之君宋徽宗。在封赠方面,宋徽宗在崇宁元年(1102年)封关羽忠惠公,崇宁三年(1104年)封崇宁真君,大观二年(1107年)封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封义勇武安王。宋徽宗这样做是有目的的,他要树立关羽的旗帜鼓励手下的大臣对他死忠。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封关羽壮缪义勇武安王,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封关羽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宋朝君王的目的就不用解释了。

元泰定帝天历八年(1335年)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元顺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封关羽的封号可不了得,是“齐天护国大将军检校尚书守管淮南节度使兼山东河北四门关镇招讨使兼提调遍天下诸宫刹天地分巡案管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开府仪同三司金紫光禄大夫驾前都统军无倭侯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崇宁护国真君”,一口气读不下来。这说明元朝也是逐渐汉化的朝代,逐渐尊重了中原文化的认同。

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明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封关羽为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明朝是在国内局势混乱而微妙之际封赠关羽的,参照宋朝功利性很强。

真正使关羽在中华文化地位上不可取代的是清朝。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封关羽为三代公爵、圣曾祖、光昭公、圣祖、裕昌公、圣考、成忠公。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封关羽为山西关夫子,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清仁宗嘉庆十八年(1813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清文宗咸丰四年(1854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关圣大帝,咸丰五年(1855年)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关圣大帝。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关圣大帝。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值得一提的是:清朝雍正三年(1725年),朝廷颁令,以关帝庙为武庙,并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县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仪进行春秋两祀。从此,关羽成为国家祭祀的主神,达到了与文圣孔子并驾齐驱的地位。

清朝入关时是拿着《三国演义》行军打仗的,对于《三国演义》里对关羽的褒扬之词自然十分熟悉。清朝统治者显然认为树立关公形象有利于满汉文化融合和整个国家安定,因为关羽就是忠义的形象,学习关羽就应该忠义于朝廷。

民间所供奉的“关公”又被台湾信徒称为“恩主”,即救世主的意思。在东南亚地区,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国家,甚至美国、英国的华人区域,关公的信仰也都相当盛行,华侨在国外从商者很多,因此对于作为武财神的关公也多加崇祀。

归根结底,我们要感谢曹操对关羽形象塑造的功劳。

这是第十五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