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时”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地球一小时”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班级照片

“地球一小时”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班级照片

宁德网消息 (闽东日报见习记者 张颖珍)

3月24日晚上20点30分,人们迎来了2018年的“地球一小时”,上海东方明珠、巴黎铁塔、台北101大楼……世界多地地标建筑纷纷熄灯恢复“素颜”。2007年起,人们响应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号召,通过在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当地时间晚上八点半,用熄灯的方式表达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然而,除了“熄灯”,应对气候变化,我们能做的环保行动还有很多。

“熄灯”传播的是环保理念

在3月24日当天,打开手机应用,都能看到与“地球一小时”相关的信息:共享单车和导航地图倡议低碳出行,外卖平台提醒少用塑料袋,网络电商则推广绿色消费和循环利用。经推广10年后,“地球一小时”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近年关于“地球一小时”的争议不绝于耳,不少人发出疑问——“熄灯一小时真的节能吗”。对此,国网宁德供电公司的工作人员表示,“关灯一小时”所关的以景观夜灯为主,节约的电能占一年电量的比例非常有限。此外,很多人担心集体关灯行为会造成电压波动大导致线路瘫痪的问题也是不存在的,“地球一小时”带来的电网负荷影响非常有限,而且电网具备一定的调节能力,受到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而不少参与者认为,熄灯一小时的目的并不是达到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而是以每年规定时间、规定动作的参与方式,提醒人们关注环境问题,反思生活方式,检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正如今年“地球一小时”的活动主题——“开启我的60+生活”所倡导的,公众应超越“60分钟”的环保思考,将“地球一小时”无限延伸,对自然环境友善,对节能减排有益,有助于推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活行为方式。“熄灯”是一种形式,普及环保观念,激发环保行动才是目的。

宁德环保达人:环保不是口号

3月24日,宁德一中的赵少华老师并没有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她换了种更实际的方式参与环保——到南漈山捡垃圾,并分类后运往回收再生公司。

在赵老师的家里,随处可见矿泉水瓶组成的小矮凳、手工香皂、厨房垃圾制成的环保酵素……连护肤品都是纯植物手工制成的。环保对她而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5年,机缘巧合,赵老师参加了一场由一家环保组织举办的活动,活动后义工们把会场打扫得洁净如初,并把收好的垃圾分门别类,这举动让她十分惊讶。通过深入了解,赵老师逐渐认识到环保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我那时才意识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在过度消耗下一代的资源。”

2008年至2010年,赵老师到新加坡交流教授中文,独自生活期间,她学习了环保与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并在租住的房子里开始实践垃圾分类。回国后,这一行为却让她成为“异类”,家人朋友的不理解,让她深感环保理念的差距,“正因为如此才使我更加觉得,一个人的环保行动固然重要,可是比这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再生的环保意识。因为我亲眼目睹了太多长辈为子孙后代的未来拼命赚钱,却不曾看到有人为给后人留下一个干净的地球而努力。孩子有再多的钱、房子、车子,没有干净的空气、食物、水,生存的意义何在?”

于是赵老师开始用实际行动影响周围的人。朋友圈成为她展示环保手工艺品、分享环保知识的“阵地”,DIY的环保酵素成为送给亲友的最佳礼品,连到服装店买衣服,她也不忘向店老板宣传包装回收的意义……

她的努力逐渐有了成果,赵老师的学生们在她的影响下对于环保很支持的,班级里设置了垃圾分类区,可回收的垃圾会被打包运送给环保再生公司。“同学们表现得很积极,甚至影响到各自的家庭,也都开始做简单的垃圾分类了。”

而赵老师家附近的一家干洗店老板,也定期将客人们送洗衣服的干净袋子回收转交给赵老师,“我将这些袋子分送给小卖铺、服装店,做一个‘二手袋’的循环利用。”

赵老师说,宁德的环保圈子在逐渐扩大,环保力量也在一点点增强,关于环保的公益讲座和活动渐渐增多,“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不断提升。”

关于环保

我们还能做这些

环保在于生活的细节,宁德市环保局提醒市民,除了熄灯,还可以从以下做起,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

1.减少塑料,你可以:

购物自带环保袋;不用塑料吸管;少用塑料包装袋;不买含聚乙烯等成分的洗漱用品和化妆品。

2.减少一次性用品,你可以:

外出自带水杯;常备环保餐具;随身携带手帕;旅行自带拖鞋和洗漱用品。

3.绿色消费,你可以:

短距离选择步行或骑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选购低碳车;选择乘坐火车旅行。

4.资源循环利用,你可以:

垃圾减量分类;再生资源回收;闲置旧物捐赠;电子设备以旧换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