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国家拥有所需的一切资源和技能,只有通过开放的国际合作,才能够互利共赢。”谈及最近中美贸易摩擦,面对台下数百浦东干部学院师生,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先生如是说。
上月底,王瑞杰应邀访华,在京期间分别会见了李克强总理与韩正副总理。在沪期间,他会见了上海市委书记,与市长联合主持了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会并在浦江创新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去浦东干部学院演讲,是他在上海活动的最后一站。这座学院与新加坡有过不少交流,开国总理李光耀、前副总理张志贤与尚达曼都曾是学院的座上宾。上月初新加坡政府改组,王瑞杰成为唯一的副总理,也被视作总理李显龙的有力接班人。正因如此,王瑞杰此次演讲更令外界所关注。
良性的竞争
长期以来,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发挥作用上,新加坡都被视作东西方沟通的重要桥梁。“作为世界大国,中国和美国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无论是在维持全球和平与稳定,或是应对全球问题,两国参与不可或缺。”王瑞杰说。
中美关系是如今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伙伴关系。在演讲中,王瑞杰并不掩饰对近期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的担忧。国际间竞争或许无法避免,但他强调要“良性的竞争”,“这么做可以激发创新,促使我们共同进步。但‘恶性的竞争’可能会演变成冲突、甚至产生敌对心态。”
王瑞杰因此呼吁,中美两国能打造可以被形容为“合竞”或“coopetition”的关系,也就是“合作”(cooperation) 与“竞争”(competition) 同时共存。两国在竞争的同时,也能够携手开展互惠互利合作。
“要善于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和平与繁荣。”在王瑞杰看来,“一带一路”就是国际合作的范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新加坡是最早支持倡议的地区国家之一。很多中国投资通过新加坡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新方也成为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中最大的对外投资目的地。去年,两国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升级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进一步加强了区域联通性。
当前,中新两国已经建立了“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作为新加坡第四代领导班子中重要一员,王瑞杰希望双边合作可以再上层楼。这在当下更具有现实意义。面对国际上支持全球化力量的减弱,两国应该共同维持开放、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2018年11月,中新两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升级议定书》,这有助于双方深化经贸领域务实合作,而中国与包括新加坡在内的东盟国家合作逐步走向深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迸发出勃勃生机。
“明年是新中正式建交30周年,我们将继续探讨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双边关系与合作。”他说。
共享全球化果实
这次王瑞杰的演讲主题是《变革时代的治国理念》,其间,他分享了当今全球之“变”及应对之道。
第一个变就是全球化减速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无论是中美贸易摩擦,还是英国脱欧,或是多个右翼政党上台,都显示出全球化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一帆风顺。
“全球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开放,让许多国家获益及蓬勃发展,这包括新加坡和中国。”但王瑞杰也坦言,全球化会带来利益分布的不均。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通过全球化,获得丰厚的利润,但弱势群体则发现,他们不但没有在全球化中受惠,还被抛在了后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王瑞杰引用习近平主席话引发场下一片掌声。“我们需要确保人民都能共享全球化带来的果实,避免社会分化,以打造温馨包容的社会。”他也并不讳言,若非如此,将会使政府在改善人民生活、维持经济增长和推动工业转型等方面,带来更大的挑战,也会拉大国家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
“所幸我们保留了传统家庭价值观。这意味着孩子们还要分担照顾父母的责任,但这也增加了他们的压力。”王瑞杰说。
不能为改变而改变
“两个月前,我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生:‘最大的忧虑是什么?’他们担心,未来的工作就快被机器取代了。”这就是王瑞杰说的另一个全球之“变”——科技发展带来种种挑战。
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科技,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总有一些人因为难以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导致无法胜任某些工作,或者因为科技发展,不再需要某些工作或某种技能。这样的情况新加坡有,中国同样也有。
“现今的许多工作在我们年轻时可说是闻所未闻。适应这样的情况,需要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王瑞杰说。在他看来,民众的关键词是“终身学习”。新加坡通过“技能创前程计划”(Skills Future)鼓励民众终身学习。他也注意到了中国的做法,政府拨款千亿人民币实施“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变革时代,每个人必须不断重新接受培训、提升技能,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终身学习,终身受用;精益求精,敬业乐业。”
至于对政府而言,在一个充满变数的全球环境里,既需要随机应变,更需要专注于长期规划。他举了个例子,英国威尔士地方政府委任了一位“未来世代部长”,确保政府作出的决策考虑到人民未来的利益,而早在2015年威尔士就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未来世代法》,从法律上规范今日决策能保障未来发展。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为了改变而改变。”王瑞杰最后提醒,必须衡量风险,深思熟虑后再勇于改变。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张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