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eekly
当你在餐厅里想要享受美食时,隔壁孩子的吵闹影响了你的心情;当你想在高铁上安静睡觉时,后排孩子的玩耍声影响了你的睡眠……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类似的经历:在密闭的公众场合遭到儿童噪音的“袭击”。最近,新加坡一家餐厅决定对吵闹的儿童征税,以此来保证其他客人能够安静用餐。新加坡一直是个对噪音容忍度非常低的国家,但对吵闹儿童征税还是创造了历史。那么这样的要求是否合理?
新加坡餐厅对吵闹儿童征收费用
你希望在一家安静还是热闹的餐厅用餐?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即使喜欢热闹的顾客,他们也会抱怨用餐时孩子制造的噪音。据报道,新加坡一家名为Angie’s Oyster Bar & Grill的餐厅决定实施一种激进的方法:对孩子制造太多噪音的家庭收取10新加坡元(约等于50元人民币)的额外费用。记者采访这家餐厅的管理人员时,他们的态度很明确:“我们不是一家儿童友好型餐厅,我们甚至不配备婴儿椅。”他们接着补充道:“我们欢迎所有儿童在本餐厅就餐,但我们也不能容忍不受控制的、发出太多噪音的儿童,因为他们会打扰到其他顾客的就餐。”
当记者问管理人员为什么将对吵闹儿童征收费用时,他们回答是因为“餐厅收到了许多顾客的投诉,他们无法忍受吃饭时有孩子在旁边发出噪音”,“最近几个月,我们收到了越来越多的投诉,内容无一不是儿童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到处乱跑或者干扰其他人用餐……基于这些投诉,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采取惩罚措施杜绝这种情况发生”。
在社交网络上,网友对这一措施褒贬不一。有的用户认为这是在“歧视有孩子的家庭”,批评这家餐厅缺乏“包容性”。有的用户认为虽然餐厅会失去有孩子的家庭顾客,但也会得到许多寻求安静的顾客,对餐厅来讲利弊相存。
亚洲新闻台财经记者维维安·张(Vivian Teo)表示,在一些情况下,无论父母如何努力,孩子就代表着“不受控制”。当他们饿了、累了、受到外界刺激、感觉不舒服时,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制造噪音”,仅仅因为他们做出了“出于孩子天性”的行为而歧视他们似乎并不公平。另一方面,问题往往出现在父母身上,他们没有为孩子设定正确的界限: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很多父母甚至对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的孩子不加管控。维维安补充道,她更希望“这家餐厅能直接说明禁止儿童进入”。新加坡一家名为Tenshin的餐厅就在网站上声明,10岁以下的儿童只允许在周日和公共假期到餐厅用餐,Tamarind Hill餐厅则声明“14岁以下儿童禁止入内”。同时,维维安也表示,如果有越来越多的餐厅和公共场所模仿这些餐厅引入“无儿童”政策,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新加坡对噪音容忍度很低
“对吵闹儿童征收费用”听上去似乎很离谱,但发生在新加坡又合情合理。事实上,新加坡对“在公共场合干扰他人的行为”容忍度一直很低。据新加坡报纸《海峡时报》报道,今年4月,新加坡许多社区成立了咨询小组,将对每户居民上门采访,以分贝为单位测试噪音水平,为不同噪音划定“无法接受等级”,并基于此制定相应的措施。测试的噪音包括居民拖动家具、摔门或大声播放音乐等。“虽然噪音是主观的,但我们还是试图为它们划分等级,让它们不那么模糊。”咨询小组中的万博士说道。
自从大流行以来,新加坡居民待在家中的时间变长,邻里之间围绕噪音的矛盾也随之增加。社区的一名住户告诉《海峡时报》,自从疫情开始,她就不得不忍受楼上拖动家具和儿童蹦跳的声音,长时间的忍受让她的神经变衰弱。在经历了社区调解中心三次失败的调解后,这名住户决定搬家。另一名社区住户伊斯曼·阿卜杜勒·拉赫曼(Isman Abdul Rahman)说,自从疫情发生后,他遇到了许多噪音纠纷。他意识到必须要以和平方式解决噪音问题。咨询小组成员梁振雄博士说道:“对于什么是噪音,邻居之间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界限。虽然有些噪音,比如婴儿哭闹等无法避免,但我们还是尽力区分噪音等级,并建议大家尽量遵守规则,不要制造过多噪音。”目前,很多新加坡社区要求晚上10点半到次日7点为“安静时段”,居民在这段时间保持低音量。
我们有办法解决生活中的噪音吗?
不只在新加坡,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噪音的干扰。《华盛顿邮报》指出,我们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嘈杂。
现代世界的轨迹似乎不可阻挡:路上有更多汽车,天空中有更多飞机,办公室中老旧的电脑发出嗡嗡声,出租车上的电视和广播声音……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估计,噪音污染每30年增加两到三倍,消防车的警报声比上个世纪的声音大了六倍。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大约65%的欧洲人生活在对健康有害的噪音水平中。噪音严重伤害人类的精神和身体。研究表明,高分贝声音严重影响人类尤其是儿童的认知能力,并增加人类得心血管疾病、中风和抑郁症等疾病的风险。
除了“可以听得到”的噪音外,我们还面临信息上的噪音。美国人平均每天获取的信息量是上一代人的五倍,中国人平均每天要看150次手机。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表示,我们在两天内创造的信息量相当于文明时代的起步期(1971年)到2003年的数量。
有人曾经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一个正规的政策机构专门处理噪音问题?为什么人类无法精简拥有的工具,根据噪音等级制定相应的措施?为此,《华盛顿邮报》也给出了答案:在经济进步为主流的现代社会,没有简单的政策能够解决噪音的问题。虽然Facebook等平台正试图过滤垃圾信息,国内也制定了相应的措施应对垃圾信息,试图减少信息噪音,然而“面对21世纪如此庞大的噪音污染,人类的力量似乎微不足道”。更重要的是,很多国家政府并不注重噪音问题,也许当政府将“安静”作为一种公共利益来尊重的时候,我们才能正面对抗噪音污染。
新闻与图片来源:华盛顿邮报、亚洲新闻台、海峡时报、GEO,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