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年来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需要破题的难点。将同时期国内外建筑业产业规模、发展阶段、企业表现、转型升级成效等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客观分析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的发展建议。
建筑产业规模比较分析
▌1. 我国建筑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
进入新千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及增加值始终保持增长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我国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1.6万亿元,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17年完成总产值21.4万亿元,突破20万亿元大关;2021年完成总产值已达29.3万亿元,是2000年的23倍,是建国初期1952年的5000余倍。
从2012年起,中国建筑业增加值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拥有全球最大的建设规模。2019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美元,2020年高出美国约1600亿美元,远超排名第三和第四的日本和德国,排名5~10位的国家则均低于2000亿美元。从变化趋势来看,自2010年以来,中国、美国建筑业增加值基本一直呈稳步增长态势,其他国家增长不明显,甚至在一些年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2. 我国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较发达国家更为稳固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01%,在疫情影响下,建筑业增加值占比仍能连续保持在7%以上,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
从2020年数据来看,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7.18%,略低于发展中国家8%左右的平均水平,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则基本处于4%~6%区间。从变化趋势来看,自2010年以来,印度、法国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明显下降,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基本保持平稳,其他国家大都呈现稳中有升态势。
表1 2011~2020 年部分国家建筑业增加值(单位:10 亿美元)
(数据来源:英国国家统计局)
表2 2011~2020 年部分国家建筑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
(数据来源:英国国家统计局)
建筑业在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形势分析
▌1. 以日本为例,建筑业发展趋势与城镇化率水平息息相关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早在1950年英国城镇化率就达到了78%,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也在1970年达到了70%,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平均水平已达到80%左右,建筑业增加值仍基本保持增长态势。以日本为例,日本城镇化率当前已达到平稳状态,其建筑业在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变化趋势,可为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提供参考。
从建筑业投资额增长率来看,1960~1990年,日本城镇化率由63%增至77%,为该国的城镇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建筑投资基本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伴随小幅波动;1991~2010年,城镇化率由77%增至90%,处于该国城镇化进程的后半期,行业内部进行结构调整优化,除1996年出现跃升外,建筑投资增长率基本为负,出现大幅缩减;2011~2020年,城镇化率稳定在91%左右,城镇化进程基本结束,建筑投资额又开始不同程度地逐年增长,近几年基本保持平稳保守状态。
从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1970~1990年,日本城镇化率由72%增至77%,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6.6%以上,总体呈上升趋势,伴随一定幅度的震荡;1991~2010年,城镇化率由77%增至90%,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开始逐年下降,2010年达到最低值4.8%;2011~2020年,城镇化率稳定在91%左右,建筑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维持在5.5%左右的平稳状态。以上趋势可以与建筑投资增长率的阶段性变化规律相互印证。
图1 1960~2020 年日本城镇化率及建筑业投资额增长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 数据库)
图2 1970~2020 日本城镇化率及建筑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Wind 数据库,英国国家统计局)
▌2. 我国建筑业进入增存并重时代,未来仍有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已步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城市发展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房屋建筑等新建项目的增长空间缩减。对于中国建筑行业来说,普涨时代已成为过去,行业结构与业务模式面临调整与转型升级,发展模式也由粗放型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由大规模新建转为新建与存量更新改造并存。从日本的经验启示来看,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或将处于日本1991~2010年间的城镇化中后期发展阶段,我国建筑业产值和增加值虽增速趋于放缓,但总体量并未出现类似日本的明显回落,预计未来将会维持稳步增长状态,建筑业将仍是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
表3 2011~2021 年我国城镇化率、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及增加值增速
(数据来源:Wind 数据库,英国国家统计局)
建筑业企业国际表现比较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迅速,国内建筑业企业积极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近年来,在国际建筑市场下行压力加大、总体规模萎缩的趋势下,中国内地企业仍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统计,2013年以来,中国内地入选全球250家最大国际承包商榜单(以国内与国际营业额合计排序)的企业数量始终在55家以上,除2020年由于企业合并重组出现了轻微减少外,我国入选企业数量、国际工程承包收入、收入总占比均基本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国内工程承包企业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的竞争力越来越显著。
2021年,我国内地共有78家企业入选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占企业总数的31.2%,上榜企业数量蝉联各国榜首,美国以41家上榜企业居第二位,土耳其位列第3位(40家),意大利位列第4位(12家),日本和韩国并列第5位(11家)。
表4 2013~2021 年内地企业在“全球 250 家最大国际承包商榜单”中表现
(数据来源:根据 2013~2021 年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排名数据统计得出)
建筑业转型升级成效比较研究
▌1. 绿色建筑与节能减碳方面
(1)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不断完善,基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有英国的BREEAM体系、美国的LEED体系、日本的CASBEE体系、新加坡GREENMARK体系及由加拿大发起的GBC评估体系等。我国2006年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规范和引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基础性技术标准,经过2014、2019两次修订后有了很大改进和突破,从评价维度的全面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基本已能同国际先进标准比肩。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各项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绿色建筑品质不断提升。2021年最新发布的《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为绿色建造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打造国际领先的绿色建造自主核心技术奠定了基础。
(2)我国建筑节能发展迅速,应用率、能耗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
在建筑节能方面,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走在前列,其法律和政策体系中均对此有较多涉及,其中德国低碳建筑法律体系建设开展较早,1976年即颁布了《建筑节能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要求新建建筑必须采取节能措施,同时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也十分关注,建筑节能水平很高。我国建筑节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技术与发达国家尚存差距,但随着新技术、新材料、可再生清洁能源等在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我国对建筑节能的要求已逐渐从30%提高到50%、65%,并逐步向超低、近零、零能耗建筑发展。
(3)我国建筑全行业碳排放量偏高,低碳发展还需系统推进
据《2020全球建筑现状报告》(全球建筑联盟,GlobalABC)统计,2019年全球建筑部门CO2排放总量约为10亿吨,占到了全球能源相关的碳排放总量的28%,若加上建筑工业部分(建材生产等)的排放,这一比例将上升到38%。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我国建筑(包括民用建筑、生产用建筑和基础设施)建造和运行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我国全社会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42%,其中建筑建造占比22%,建筑运行占比20%,排放总量和建造过程排放量高于全球水平,可见我国建筑业仍存在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等问题。
▌2. 智能建造与智能建筑方面
(1)我国智能建造技术发展取得较明显成效,发达国家仍是行业风向标
近些年,众多工业化发达国家将包括智能建造在内的先进制造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建立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完整的技术体系,掌握实现建造过程智能化的先进材料、重要基础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近年来,我国智能建造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然而发达国家的技术依旧引领着整体方向。
以BIM技术为例,很多发达国家已明确部分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强制应用BIM技术,如英国2016年实施BIM强制令,提出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必须使用BIM,2018年英国了解并使用BIM人数占比已达到74%,显示出较高的接受度和使用情况;新加坡在2011年发布的《BIM发展路线规划》中提出要推动整个建筑业在2015年前广泛使用BIM技术,政府部门必须带头在所有新建项目中明确提出BIM需求,并开设BIM课程、创建了BIM专业学位。中国早在2002年就开始推进BIM技术在建筑中的使用,建筑信息化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但多集中在施工阶段,近年来才开始向建筑全寿命周期推广应用,行业标准还有待完善,应用深度也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
(2)我国建筑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20世纪80年代,美国最先开始建设智能建筑,吸引了很多其他国家的关注,并纷纷开始投资建设智能建筑。日本是其中之一,制定了智能化城市建设计划;新加坡也在智能建筑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拟打造生态智能城市花园;英国、德国、法国等均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智能建筑的建设,发展至今已具备较成熟的技术体系和较高的智能化水平。相比之下,我国智能建筑同样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建筑智能化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但覆盖率、技术水平、专业人才管理、建设质量、智能化程度等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智能化设备运行效果不佳、成本过高等问题,目前仍处于成长探索阶段。
▌3. 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方面
(1)我国装配式建筑取得新进展,完全实现标准化、工厂化生产还需久久为功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要在国内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的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筑。2016年开始重新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至今已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共6.3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50%,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约为20.5%,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推进地区。相关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产业基地加快布局,构件生产、装配化装修成为新的亮点,但仍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全产业链工厂化生产难以实现等问题。日本建筑工业化发展较为完善,住宅产业化是其主体和核心,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工业化建造思路进行标准化设计,逐步形成通用化规格型住宅部品产业,并创立了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住宅质量,成为各国走建筑工业化之路学习的榜样。
(2)我国传统的建筑工业化模式不可持续,需要与智能建造协同发展
发达国家建筑业经过长时间发展已具备成熟的建造技术和完善的产业链模式,各自探索出适合本国的建筑工业化道路。我国建筑劳动生产率仅是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二左右,且近年来施工企业频现“用工荒”,施工现场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建筑工业化成为促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当前建筑工业化正在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依赖,所谓“工业化”指的不仅是要发展装配式建筑,而是要实现贯穿建筑设计、生产制作、运输配送、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的全过程、全产业链工业化,并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融合,和智能建造协同发展,逐渐实现以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的新型建筑工业化。
我国建筑业未来发展形势及国际经验启示
▌1. 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聚力构建行业新的发展格局
“十四五”期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可或缺的板块,也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筑业应延续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扩大规模,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有效拉动内需,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创新产业生态,实现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
▌2. 紧抓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激发增存并重时代发展潜力
建筑业多年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3.89%,虽然我国城镇化率未必会像发达国家一样达到80%左右,但从趋势来看,未来我国城镇化率和建筑业仍然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当前,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成为城市发展重点,区域发展、城镇化发展更强调绿色、宜居,这也与建筑业深化改革的要求相契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建筑业建设范围及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建设要求也将进一步提升,将促进整个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激发出增存并重时代的发展潜力。
▌3.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增强建筑业企业国际竞争力
建筑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在扩内需、促开放、优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建筑业要以完善和延展产业链为目标,重点在要素保障、市场拓展、环境优化上发力。一方面,建筑业企业应不断整合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强化风险抵抗能力,助力内部循环;另一方面,还应加入全球化进程,加大海外市场开发力度,着力培养国际人才,加快熟悉国际标准,增强国际竞争力,助力外部循环,从而推动我国由“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转变。
▌4. 纵深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塑造更绿色、更智能的行业新生态
建筑业转型升级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在学习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随着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的到来及“碳达峰”“碳中和”重点任务的提出,建筑行业面临着一系列新变革。首先,应提升建筑节能与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约束下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推行绿色建造方式、提升建筑节能水平,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行业力量;其次,应把握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来源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