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才的角度创新,青岛人才住房新政找对了方向

来源:回澜听涛

2020年12月,青岛市正式启动28个人才住房项目的公开配售工作,涉及房源8520套,规模体量之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安居方能乐业!人才住房从申请环节开始就已广受关注:有的区域吸引了众多认购,但也有区域乏人问津……产权型人才住房二次销售规则不明晰;市南、崂山等地人才无法“就近居住”、远郊住房缺乏吸引力……关注每位人才的实际需求,破题、解题,青岛人才住房保障体系才能实现高效运转。

22日,青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拿出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住房建设和筹集工作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在涛君看来,征求意见稿的最大亮点除了为人才购买现有项目送上定心丸,还为青岛找到了打造人才住房保障体系的更优路径。

站在人才的角度创新,青岛人才住房新政找对了方向

1、共享发展红利

给每个家庭一颗定心丸

1980年4月,住房改革要走商品化路线的方向确立。在随后的40余年中,中国的住房难题得到逐步改善,但房产也成为了国人广为追捧投资品。买房,也被许多人看作是财富保值的最佳途径。

在“住房不炒”理念的指引下,全国各地对于保障性住房的二次销售都有严格限定。政策初衷都是从制度上避免保障性住房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

然而,“房住不炒”却不能同“不让购房者获利”划等号。零和思维恰恰打击了人才购房的积极性。

举例来说,一对年轻的夫妇,按照规定只可以申请80平方米套二住房,以满足两口之家的居住。但是如果这对年轻的夫妇有了两个孩子,在孩子长大后,套二房显然不能满足四口之家的实际需求。面对改善生活的急切需求,这个家庭如果还是按照10年前的价格售出房产,那么,他们即将面对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

站在人才的角度创新,青岛人才住房新政找对了方向

产权型人才住房签订购房合同满5年可上市交易;不满10年的,需将购房时以限定价格购买的部分面积,按照成交价格与购买时限定价格差价的50%交纳土地收益;超过10年的,不需交纳土地收益。

征求意见稿中这一条款,通过限售方式依旧将短期炒房获利的投机客挡在了门外,但给有置换预期的人才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人才住房与商品住房之间的价差红利,在10年之后完全属于购房者,这会大大减轻人才们购买改善住房的负担。

2、想住哪儿VS能住哪儿

人才住房需求如何满足

本次启动的28个人才住房项目,虽然在数量上创下了历年新高,但仔细考察,仍然需要解决好错配问题。

小杨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放弃了广州优厚的待遇,回到青岛发展。35岁的他符合申购人才住房的条件,但是,在研究了房源信息后,却只能无奈放弃。

他看上了信联天地·金水云麓的房源,但是因为单位在崂山,没有资格购买。他可以购买高新区的房源,但距离实在太远,入住后,交通是个特别实际的困扰。

在市南、崂山两区,还有不少这样左右为难的年轻人。这一问题,在未来也有望得到解决。

站在人才的角度创新,青岛人才住房新政找对了方向

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要以城市更新为支撑,通过盘活利用闲置建筑等方式筹集人才住房,也可在商品住房项目划定20%比例的房源优先面向人才销售。

与此同时,要加强租赁型人才住房建设和筹集,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人才住房要坚持以租赁型为主。落实好对租赁型人才住房的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在银行信贷以及奖补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租赁型人才住房政策扶持力度,土地供应要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

各区市公开销售的人才住房,需提供不低于可售套数2.5%的房源作为市本级人才住房。建立人才住房轮候保障制度,资格准入实现日常受理,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建立市本级人才库并进行排序,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负责根据人才住房项目建设进度拟定分配方案,并按照排序结果组织分配。

在为人才住房开源的同时,通过加大租赁型人才住房保障力度,解决刚刚参加工作人才们的居住需求,是征求意见稿的一大亮点。通过政策扶持的方式让在核心城区工作的年轻人可以低成本解决居住问题,让他们在职业生涯的初期不用将宝贵时间浪费在长距离通勤的路途之上,而是心无旁骛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日后谋取更高的薪资奠定基础,会让更多的年轻人留在我们这座城市。

在租房的过程中,人才住房轮候保障制度又让他们拥有就近买房的可能。这个站在人才角度量身定制的组合“红包”,不仅仅降低了人才们当下的居住成本,更让他们看到安家的希望。

3、吃亏不吃亏?

人才小镇建设要长远来看

在为主城人才住房政策优化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们当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传统主城区可开发、改造的土地不多,新政的施行能缓解主城人才的住房难题,达不到普惠性的效果。

要解决好人才住房问题,青岛必须筑“新城”。让人才到“新区”去居住,最关键的因素自然是配套。对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来说,交通配套十分关键。

各区市要优先选取地铁站点周边等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地段,重点推进青年创业城等积聚人才社区(小镇)建设。

在M1、M8号线通车之后,青岛地铁通车里程已经跻身全国前十的行列,青岛完全有条件围绕地铁M1、M8、M11号线打造人才小镇。如何健全生活配套,TOD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新思路落地见效,各区市也要学会“放长线钓大鱼”,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我给崂山、市南打造人才小镇,人才怎么还会愿意到我们新区来发展?

我建造了大量的人才小镇,周边房价跌了怎么办?

我把地铁沿线最金贵的土地拿出来建人才小镇,财政收入减少了怎么办?”

从短期看,打造人才小镇可能会“吃些小亏”。但是,我们看看早已施行组屋制度的新加坡,对于人才有了强大的吸引力之后,城市走出了怎样的发展曲线?新加坡的楼市有没有因为组屋的出现而一蹶不振?新加坡的土地价值是不是也是水涨船高?

站在人才的角度创新,青岛人才住房新政找对了方向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住房问题是最切实民生福祉,牵涉最切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住房建设和筹集工作的意见》推出,让我们看到了青岛解决这一难题的希望。

从薪酬水平上说,青岛短时间内可能无法超越深杭;

从高考升学率上说,青岛短时间内可能无法超越有众多名校加持的天津;

从生活成本上说,青岛作为著名旅游城市,物价无法降到内陆城市水准。

但是作为中国最宜居的城市之一,青岛如果能够很好的解决人才住房保障问题,在愈演愈烈的抢人大战中我们更有希望占得先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