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加坡、日本的农贸市场和国内有什么不同?

看新加坡、日本的农贸市场和国内有什么不同?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农产品市场体系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国外发达国家农贸市场的发展,都经历了比较长的发展阶段,目前已具备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在很多方面与我国的农贸市场相比都大相径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发达国家农贸市场的运作与管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新加坡:按规分配、集中管理的小贩中心

“花园城市”新加坡以法规完善著称。为管理公共清洁服务、市场、摊贩、食品机构和一般环境的卫生相关事项,新加坡制定了《环境公共卫生法》,创新了针对餐饮业从业人员的“犯规记分制”管理办法,为每个小贩发放《食品卫生手册》。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小商贩在路边随意设摊,给城市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问题。新加坡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向街头摊贩发放牌照,建立小贩中心(食阁或菜市),使流动摊贩纳入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中。此后,新加坡国家环境署又实施针对小贩中心的升级改造计划,通过提高摊位租金,使业绩较差的小摊贩退出市场。如今,干净整洁的小贩中心已经成为新加坡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

新加坡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所有的街头摊贩都必须持牌设摊的国家,除了将经营食品类的小贩集中引入小贩中心经营外,还将这些小贩分为工匠、报纸、冰冻甜点、流动车以及其他类别共五种。新加坡政府对流动摊贩实行有序、有限制的开放政策,限制流动摊贩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经营,并且要符合一定的卫生健康标准。新加坡政府还把市区划分为“绝对禁止区域”“相对禁止区域”和“疏导区域”几类,分别采取严管、控制和规范等管理策略,根据路段管理标准来控制流动摊贩。

新加坡将小贩中心视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统一布局与选址。

看新加坡、日本的农贸市场和国内有什么不同?

新加坡小贩中心。

小贩中心在城市中的选址也很有讲究,平均5.6平方公里就会设置一个小贩中心,服务半径在1.3公里左右,一般建于组屋(公营房屋)或交通交汇处附近。随着社区商业模式的发展,为居民提供生活配套服务的社区商业中心“邻里中心”逐渐兴起,政府也将小贩中心作为邻里中心的组成部分,在市区则以中期用途或地块再开发设计要求之一的形式存在。就这样,小贩中心和邻里商业步行街、社区小广场一起构成了重要的社交空间。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历来被世界各国称道,其城市的概念性发展规划为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也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新加坡的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共分5级,除中央商务区外,根据与市中心的距离分别规划了区域中心、小型中心、边缘中心以及分布在各住宅区内的邻里中心。各级商业中心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对网点的选址、布局规模、具体到卖何类商品,均有细致规定。

新加坡推行的新模式邻里中心与组屋的比例、内部的必备功能、商店组合、商品档次都有周密规划。目前,基本上是为1000—1200套住户配套建设邻区商店,为6000—8000套住户配套建设一个邻里中心。其主要商店组合为:普通日常商品商店、诊疗所、餐馆和小贩中心。典型的邻里中心包含:35家商店、2家饭店、1个超级市场、1个菜市场、1—2台自动提款机。“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认为:“不同的城市应该有不同的特色,尊重不同城市身份的规划才是合理的规划。”新加坡也坚持做到了这点,始终立足国情,“以建设花园城市”为理念,着力打造“卓越的居住、工作与休闲城市”。

澳大利亚:统一联盟、市场体系各有标准

在澳大利亚,分布于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阿德莱德、珀斯和纽卡斯尔六个中心城市的六大中心批发市场,共同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在这些中心批发市场之下,还有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地区性批发市场。

澳大利亚国内的多数农产品都通过上述这些市场批发、分销、转运、出口,它们为澳大利亚农产品的批发和分销发挥着主要作用。

这些中心批发市场规模较大、销售额较高、管理较为规范,其中悉尼市场更是全球最大的批发市场之一。悉尼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批发市场,吸引了超过700家批发企业在此经营,销售2万多家当地和外州农场产品,年销售生鲜蔬菜和瓜果数量达250万吨,销售金额超过30亿澳元,年出口金额超过1亿澳元。销售对象包括二级批发商、连锁超市、独立零售商、食品加工商、出口商和餐厅等。

看新加坡、日本的农贸市场和国内有什么不同?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女王市场。

中心批发市场早期均由澳大利亚各州政府所有并运营管理,但后来多数都逐渐转交民间企业经营。目前,只有墨尔本市场和珀斯市场仍由当地政府依据专门法律成立的管理机构运营,其他四个市场均由专业的公司运营和管理。这些公司基本都是非上市、开放型的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有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其股东主要为市场内的各种参与者,包括农产品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仓储企业、食品加工企业以及产业组织等。每一个市场都有专门的管理条例,由运营公司负责执行。此类条例涉及市场运作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对违规行为的处罚。

六大市场根据自身的发展,制定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悉尼中心市场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新鲜水果和蔬菜批发市场,在市场运作方面,根据农产品种类细分,下设农产品市场、花卉市场、干草市场等。墨尔本中心市场在垃圾和废物的清理方面,要求所有人员遵守垃圾回收程序,每天交易结束后,各个摊位要将自己产生的垃圾从交易大厅内清除,并运放在指定区域中。2001年,六大市场共同成立了“澳大利亚中心市场协会”,以协调各中心市场间的相互联系,促进行业整体发展。

日本:行业自治和政府协调相结合

日本有很多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菜市场,以东京筑地市场为例,市场为公营批发市场,有着“东京厨房”的美誉,曾是东京旅行的必游景点之一,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慕名前往。

不过,由于筑地市场海鲜处理量不断扩大,市场设施已经跟不上发展,再加上靠近市中心,被认为可能影响市容,运营83年之久的筑地市场在一片争议声中于2018年10月被部分搬迁到设施更现代、距离市区更远的丰洲市场。

如今,筑地市场地名仍在,不过往日的烟火气和热闹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它的运营方式、管理模式等,依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筑地市场的管理,主要靠行业协会的管理组织自治,在日本叫作“管理组合”。

最上面的是“筑地市场协会”,相当于“各组织中心联合会”,会长通常由筑地最大的管理组合的会长担任。在需要解决问题、推出新政策时会召集各个管理组织的代表开会。

看新加坡、日本的农贸市场和国内有什么不同?

搬迁前,以金枪鱼闻名全球的日本筑地市场。

再往下,筑地最大的批发商联合会是“中央鱼类会”,因此“中央鱼类会”会长通常也是“筑地市场协会”会长。会长本人也是每天在批发市场上做生意的人,同时广受尊敬。作为业内人士,会长在处理矛盾冲突和协调利益关系时,自然更能驾轻就熟,需要向政府争取政策时,也会特别卖力。通过行业自治和政府协调相结合的模式,筑地市场实现了井然有序,政府管理起来也比较轻松。

在“筑地市场协会”之下,还有各类的管理组合。比如水产方面有“东京都水产物批发者协会”“批发企业联合会”“东京鱼市场批发协同组合”,蔬果方面有“筑地市场青果联合事业协会”“筑地本场青果批发协同组合”“东京筑地市场青果中介批发协同组合”等,各商贩均可以自由加入。筑地最为繁荣的时候,有近600家商贩参加了这些管理组合,保障了自己的权益。

筑地市场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也是非常严格的。以河豚为例,筑地市场内有个“河豚除毒所”——河豚需要在这里由专业持证人员彻底去除掉有毒部位之后,才能拿到料理店里去加工。在筑地市场运营的83年中,从来没有出现因为吃河豚而食物中毒的问题。

除此之外,为了吸引更多的商家入驻,筑地市场的管理方也动了很多脑筋。首先是接入了火车线路、高速公路进出口,日本主要渔港的货物可以通过火车和冷藏卡车直接运进来,同时还开辟了面积巨大的停车场,确保任何时候来都能有停车位。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也使得筑地可以轻松地把业务范围扩展到其他领域,如蔬菜鲜果,成为东京副食品供应的中心枢纽之一。有了鲜鱼、水果蔬菜和观光人气,筑地市场吸引了各种相关产业的小商贩在周边开店,卖日本茶、瓷器、刀具、旅游纪念品和开小餐馆。筑地因此渐渐从批发市场发展成为一个地标景点和休闲中心,在东京的批发市场中一度一骑绝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