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学学者热议中共十九大

郑颖

2017年12月10日,以“新时代的中国”为主题的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召开。从2004年中国学论坛开始举办至今已有七届,期间一直致力于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已经成为世界中国学专家们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重要平台,也是国际社会观察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本次论坛以新时代的中国为主题,呼应了世界对中共十九大的热烈关切,顺应了各方读懂中国新方略的迫切期待。全球中国学学者及汉学专家积极响应、踊跃参与,主要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创新型经济和新汉学的历史使命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和观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示了中国外交政策日臻成熟和肩负的全球责任

英国伦敦经济政策计划署原署长罗思义认为,一个真正全球的治理体系不可能基于宗教,必须是基于社会价值观。很显然,在这方面中国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华文明的起点或者说基础,不是宗教。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不基于宗教的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国外交政策和地缘政治并没有受到宗教的影响,它强调平等和多元性。习近平为此提出了一个指导方针,那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名誉教授伊拉克·希霍认为,中国1971年加入联合国只是一个“技术上”的承认,实际上直到上世纪90年代甚至21世纪初,中国才真正地被其他国家“承认”是国际共同体中合法的一员。中国的全球突破,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离不开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的动力,但更离不开的是国际社会对中国这种做法的承认。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罗曼诺夫认为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强调不同国家的集体利益是他们合作的基础。这显示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日臻成熟和中国在超越自身利益的狭隘性同时肩负起全球责任方面日益增长的能力。

法国亚洲中心总裁让-佛朗索瓦·迪·梅格里奥认为,中共十九大后,中国将会对世界事务产生实质性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构想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陈企业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伟大构想,旨在通过中国引领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互联互通,受到遭遇发展瓶颈的发展中经济体的热烈欢迎。

日本京都产业大学教授岑智伟认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目的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对外扩张和殖民化,而是一种实力的宣示。而现在的“一带一路”可以理解为在新一轮中国内生经济周期繁荣期中出现的经济现象。这一倡议可以促进世界稀少资源的最佳分配,对世界经济和福利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西班牙佛朗西斯科维多利亚大学中国关系中心副主任维克多·柯蒂佐·罗德里格兹认为,“一带一路”清晰展现了中国在国际秩序中的存在,中国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中国是这一模式的推动者,同时也是受益者。

创新型经济的长足发展是中国经济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阿根廷拉努斯国立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学院主任古斯塔沃·亚力山德罗·杰拉多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机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全球价值链的扩大为中国企业参与高技术产品市场开辟了新的途径,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不断提高,变得更具竞争力,科技政策和鼓励创新机制是理解中国企业成功走向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中国研究首席经济学家马吉特·莫尔娜认为,“十九大”重申了2020年之前中国将建成创新型经济体的目标,这种转变的先决条件是积累大量的各类资本,包括人力、体制和社会的资本。中国应当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积累这三种资本,以实现创新型经济。

(作者系中央编译局信息部海外当代中国学研究中心副编审、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影响力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