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文物就是了解历史,了解历史就是了解自己,敬畏历史,敬畏祖先,敬畏自然,那是我们文化的本源。”
昨日凌晨被大火吞噬的巴黎圣母院是这样。日前,在美展出时拇指被掰断并盗走案宣判,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兵马俑也是如此。这两样世界级文物被广泛关注,再次证明了,任何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都是文明的缩影,都值得整个世界关注和保护。
今年恰值兵马俑考古发掘45周年。45年来,它作为世界闻名的文物,不仅诉说着两千年前的中国故事,也成为促进中国同其他国家政治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中国,亲睹兵马俑的风采。我们今天不妨来看看,45年来,兵马俑在国际上有何影响力?参观游览有哪些新变化?
粉丝级别:全球最高
45年前,兵马俑破土而出,惊艳了全世界,也成了中国外交的一张金名片,被赋予了政治价值。
“要看千年的中国去西安”,习近平主席2015年9月在参观美国塔科马市林肯中学时候说,陕西文物展览作为中国外交的“国家名片”,改革开放以来承担数不清的文化交流重任。外展最多的明星文物首推“兵马俑”,早已成为世界品牌,蜚声海外。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近乎同时登上世界的舞台,并以自己的发展和成长见证着改革开放给华夏大地带来的巨变。
改革开放的中国,需要与世界对话交流。兵马俑带着中国人的自信与渴望走向世界。几十年来,兵马俑的环球巡游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好注脚。
从1982年第一个兵马俑专题展在澳大利亚展出后,兵马俑应世界各国人民的热忱邀请而走上了长期的环球之旅,迄今仍盛。这既是文化之旅,又是友谊之旅。
2007年9月13日,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展在大英博物馆开幕,而早在此前一个月,6万张门票几乎已被抢购一空,堪称是“在中国之外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兵马俑展。”2009年,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海伊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秦兵马俑展》,40万名观众参观了展览,创下了该馆参观人数的历史最高纪录,此展览被美国评为最受欢迎的十大展览之一。
40多年来,秦兵马俑作为文化大使已出访了全球六大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座城市,海外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让海外观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到之处,盛况空前,观者如潮。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介绍,兵马俑的出国展览会一般需提前2到3年预约,目前,到2021年的展览档期已全部约满,成为全球文物展览中最受青睐的展览品牌之一。
可以说,兵马俑作为文物外交,与乒乓球外交、熊猫外交成了中国的“外交担当”。
如果说,作为中国外交界的“扛把子”,秦兵马俑至今吸引了100多个国家、近1亿人次中外观众可见兵马俑的名气之广,那么224位外国元首、政要纷纷飞抵西安,一睹其风采则是可见其名气之大,全球粉丝级别之高。
1976年5月14日下午,秦兵马俑迎来第一位外国领导人——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第二天,报纸纷纷登载李光耀参观秦俑考古工地的消息和照片,并引用了他对兵马俑的评价——“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这一消息的报道,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原来没有外宾参观也以此开了先例,之后国外友人接踵而至。
这些外国政要都说了啥?
那么,参观兵马俑的外国政要都说了啥,聊举几例:
1978年9月,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兵马俑后感慨地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于是,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说法不胫而走。
1980年5月15日,英国前首相卡拉汉:“今天我不受任何约束,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这里,把这独一无二的古迹看个够,不然会后悔的。”
1984年4月29日,美国总统里根参观兵马俑,他一进一号展厅就不住赞叹“太伟大了!”见兵俑千姿百态,马俑栩栩如生,似乎随时准备冲到战上,里根忽然转过身对随行人员说,“这匹马会不会踢我呀?”美国式的幽默逗得 大家哈哈大笑;
1985年4月20日,比利时首相马尔滕斯:“这里的确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心脏。”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马车还要好!”
1998年6月26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一家参观兵马俑。在参观结束时克林顿幽默地说:“真希望到这里来当馆长。”
2004年10月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自从得知兵马俑出土的消息后我对此一直很关注,但没想到的是,你们的博物馆这么大,遗产保护这么成功,兵马俑修复得这么好。”这支两千多年前的军队让他兴致盎然,一向以冷峻著称的他露出了少见笑容,他的参观时间比计划延长了一倍。
2009年7月25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人间奇迹,举世无双。”
2014年3月2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抵达西安,参观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参观结束时,米歇尔在留言中将兵马俑形容为“令我着迷的中国古代奇迹”,称她和家人“会永远珍视这次访问”。
2015年5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兵马俑是世界遗产,它是中国文明成就的见证者。对这一珍贵遗产的精心维护令我感到印象深刻。”
2018年1月8日,“种草”秦兵马俑多年法国总统马克龙,第一站就迫不及待地去参观了兵马俑,并变身“好奇宝宝”,如就俑坑的面积和挖掘时间、兵俑数量,以及当时是怎么修建的、修建时用了哪些技术提了很多问题,对摆放的各种兵俑观察很细致,发现兵俑发型、铠甲造型都不一样,就询问这是不是体现了不同的等级?
此外208坊还注意到,有多位外国政要还不止一次来秦兵马俑博物馆参观。
1991年11月5日,希拉克再度来到秦兵马俑博物馆,留言中再一次肯定了他十余年前的提法:“这次参观兵马俑,再次证实了世界文化遗产第八大奇迹。通过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实力完全可以和四大古都即雅典、罗马、拜占庭、巴比伦相媲美。”
2007年11月25日,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参观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赞叹兵马俑“太伟大了”。2010年4月,萨科齐携夫人布吕尼再次来到兵马俑参观。
“最难忘的是2013年6月29日,我接待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那是已届90岁高龄的他第五次站在兵马俑坑前,也是秦俑发现以来,唯一一位先后五次参观兵马俑的世界名人。”接待过多次外国元首和政要的资深讲解员金凯回忆说,在离开一号坑前,基辛格特意让工作人员把轮椅转向兵马俑,意味深长地说:“让我再看一看!”临别留言时,基辛格博士稍加思索后写下:“中国的辉煌永远不会结束,兵马俑就是中国将会拥有光辉未来的证明”。
兵马俑不只赢得了国家元首的喜欢,外国民众也为之疯狂,甚至做出过一些荒唐的举动。
2017年12月21日,兵马俑在美展出时,拇指被一位美国游客折断偷走……2006年9月16日下午,一位德国青年游客自制秦俑服装,脸抹秦俑肤色,装扮成秦俑并跳入1号坑修复区。被秦俑馆公安干警发现后,他说,之所以跳下俑坑和秦俑站在一起,只是出于对“他们”的喜爱。
不可否认的是,1979年以来,从代表陕西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到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这支“地下军团”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气韵,已经成为考古学界,文化界、乃至国家间交流互鉴的最佳载体。
秦兵马俑输出的文化自信
作为增进国际间政治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秦兵马俑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正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所说,“在很多对外交流活动中,我发现很多外国人可能不知道陕西和西安在哪里,但你问他们知不知道兵马俑,他们一定知道。”
摆开浩荡阵容的秦俑,栩栩如生,千尊不同面,多兵种装备齐全,按实战阵式排列,亮出霸气雄风。1974年世人瞩目的兵马俑坑的发现,揭开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
“一些观众会被扑面而来的军阵气势给震撼哭,这种感染力不可替代,甚至不需要语言去翻译。”有着秦兵马俑博物馆二十多年讲解经验的韩东红说,这个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庞大地下军阵,向人们展示着秦帝国当年的强盛,是中国文明历史进程中关键环节的重要遗存,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也是让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能窥斑知豹的了解中华文明在当时的世界文明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文化自信从哪来,从博物馆里,从它每一件跨越千年的展品里,从展品承载的文明里,从文明折射出的历史里。
兵马俑坑发现后,秦始皇陵又相继出土了铜车马、石甲胄、百戏俑、青铜水禽、彩绘俑等重要的“奇器珍怪”,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的神秘帝陵一步步走进人们的视野。长期的考古工作证明这座陵墓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出土遗迹遗物令人震憾,闪烁出了大秦最智慧的光辉,具有重大的科学、历史与艺术价值。
秦始皇陵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张卫星认为,秦始皇陵不仅仅只是考古学储备,更是中国考古学研究可资利用的巨大宝库,据此中国考古学研究完全可以跻身世界考古之林,足以与世界任何重大的考古发现相媲美。而秦始皇陵的研究、保护与价值阐释宣传是当前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战略行为,让世界性的遗址显示世界性地位、发挥世界性的价值。
“秦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中具有重大价值,在商周文明之后秦文明建立了完全炯异的国家文明,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国模式;秦文明也具有世界性意义,在公元前1千纪中,秦文明虽与西方没有直接沟通,但是建立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大帝国影响左右了两千多年来的东亚地区文明的进程。”张卫星说到。
铜马笼头上七八十个长度一致的零件榫卯连接充分实现了早于西方两千年的零件标准化;毫无焊接、锻打痕迹的拱形伞盖下是令现代人也无法复制的金属配比与浇铸工艺;每一个从发髻到脚底,从铠甲到武器细节精确到指甲盖的弓箭手、骑兵俑暗处的工匠名都渗透着当代所谓的“匠人精神”;抢拍照片上士兵天蓝色的袖口、枣红的裤子、绿色的护腿这些大胆的撞色无不昭示大秦帝国领先于世界的着色工艺……
而我们的文化自信,正是来自历史深处,来自两辆矮小铜车马上几千个不同方式连接在一起的零件里,来自将军俑、军吏俑、铠甲俑等十一个俑种的丹凤眼、歪发髻和神秘的微笑里,来自伴随始皇帝长眠地底的能工巧匠里,来自愿意花数十年来恢复一个人俑的“匠人”里。
常看常新的展览方式
有人担心秦兵马俑博物馆做的只是“一次性买卖”,来看一次就够了,毕竟兵马俑似乎还是老样子。其实不然,通过边发掘边展览、“互联网+”、科技修复、丰富展览等方式,实现了常看常新。
在陕西临潼的兵马俑景区里,如往常一样,游人如织。每一位参观的观众,无不被眼前的气势恢宏所震撼。他们或驻足观看,或发出阵阵惊叹。208坊注意到,景区人虽然很多,但却不嘈杂,每一组的讲解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以前靠嗓门,后来用喇叭,现在改进为‘小蜜蜂’了,这样在较大客流量时,依然能保证参观和讲解的质量。”韩东红告诉208坊,因为实行边发掘边展览的方式,每次来看,都会有新的内容添加,讲解员也会因人施讲,“不同的年龄、文化层次,需求不同,虽然听到的基础知识一样,但兴趣点不一样,所以每次讲解也不尽相同。”
除此之外,坊妹还注意到,一些新科技加强了博物馆展览展示与游客的互动交流,让游客了解千年秦俑的奥秘有了新方式、新体验。
比如,数字化,让观众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进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数字博物馆,可以像用放大镜一样,突破现场观看的视角限制,360度“触摸”兵马俑的每个细节,享受到超越现场参观的视觉体验。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里,和自己最相似的兵马俑在哪、博物院里的文物如何修复、博物馆人的工作状态什么样等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呈现,运用这些技术手段,让文物、历史卸下古板、严肃的“面孔”,更接地气,更有温度,让千年秦俑“活”起来。
据报道,在修复技术方面,目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计算机虚拟修复引入文物修复过程中,计算机会先进行虚拟拼对,这样就减少了陶片之间的碰撞,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对文物本身的二次伤害。数据显示,在该技术引入以后,过去每年16、17个人能修复约5到6件文物,现在这个数量能达到10至15件。
通过这些新技术、新手段,不仅增强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数字化的能力,更促进了其未来发展将走上智慧化与开放共享之路,四十余年来,虽“步入中年”,却跳动着一颗“十八岁的心”。
乘科技之春风,让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活在当下,在崭新的时代继续熠熠生辉。45年,秦兵马俑所展示出的历史和文明成为世界共同的语言,它不问西东,永恒动人,也让文化自信“元气满满”。
(部分资料来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网、人民网、《秦俑百题》和其他公开报道,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208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