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中资券商半年业绩出炉,海通国际稳居第一,中资券商各自盯紧国际化业务布局

在港中资券商半年业绩出炉,海通国际稳居第一,中资券商各自盯紧国际化业务布局在港中资券商半年业绩出炉,海通国际稳居第一,中资券商各自盯紧国际化业务布局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和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内地券商国际化的重要起点。随着上市券商半年报的披露,中资券商在香港市场的成绩单也浮出水面。

数据来看,在港上市的海通国际、国泰君安国际、交银国际、兴证国际、申银万国5家中资券商营收全部增长。

同时,也有A股上市券商在半年报中披露了国际业务情况,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上半年国际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收入占比超过10%;中金公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国际业务收入12.8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收入占比14.5%。

从市场总量来看,港交所股票市值30万亿左右,有637家持牌证券中介机构;沪深股市总市值50万亿左右,只有130家左右的券商,香港市场券商行业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券商中国记者从营收、净利以及总资产,各家公司的特色业务等进行简单梳理以及对比后发现,中资券商正充分发挥优势业务,立足香港,国际化路径逐渐清晰。

在港中资券商半年营收均正增长

券商中国记者简单梳理了在港上市中资券商半年报后发现,上半年,在港中资券商营收全部正增长。在这个资金自由流通、分业监管、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在港中资券商通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香港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业务收入正稳步提升。

具体来看,上半年,海通国际营收和净利稳居第一,分别为35.57亿港元和8.59亿港元;国泰君安国际实现营收16.78亿港元,净利5.07亿港元。总资产情况来看,海通国际依然稳居第一,达1580.38亿港元;国泰君安国际总资产为817.12亿港元。

上半年,在港中资券商净利增长出现了一定分化,交银国际净利同比大幅增长112.8%,申银万国净利同比增长16.08%,国泰君安国际、海通国际和兴证国际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分别下降24.7%、17%和4.94%。需要说明的是,海通国际实现核心业务净利10.55亿港元,同比增长超过20%;国泰君安国际剔除2017年上半年母公司国泰君安证券上市所产生的收入,净利同比增长13.6%。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上半年,交银国际实现营收7.34亿港元,净利高达2.35亿港元,同比大幅增长。交银国际相关负责人表示,利润同比大幅增长主要由于投资收入净额、经纪佣金及保证金融资利息收入大幅增加。数据显示,上半年,交银国际自营交易收入为2.55亿港元,同比大幅增长约182%。

海通国际全球棋局可期

各家券商划分收入的分类会有一些区别,以海通国际为例,海通国际收入主要按照服务对象划分,分为:财富管理、企业融资、资产管理、机构客户和投资,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34%、43%、4%、11%和8%。

在港中资券商半年业绩出炉,海通国际稳居第一,中资券商各自盯紧国际化业务布局

财富管理和企业融资是海通国际重要收入来源。海通国际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 年上半年,海通国际港股日均交易量同比增长近 50%;继续进行升级转型,包括优化产品、流程及销售管道,为旗下个人、高净值及超高净值客户提供专业可靠的投资方案,及优质服务体验。同时,海通国际企业融资业务继续保持在第一梯队,在香港发行了 11 个股权融资项目;完成79支债券的一级市场发行。

美林美银、花旗集团、银河、汇丰、第一上海等国内外投行纷纷看好海通国际股价。其中,美林美银认为,海通国际上半年收入增长强劲。主要业务,包括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利息收入均强劲增长12%~36%。虽然下半年可能是有挑战性的,预计香港市场ADT(平均日营业额)低于上半年,但公司由于其多样化的收入结构,可以跑赢其他规模较小的同行。

在港中资券商半年业绩出炉,海通国际稳居第一,中资券商各自盯紧国际化业务布局

目前,海通国际已在“纽伦新港”这几大国际资本市场布局,目前已构建了涵盖香港、新加坡、纽约、伦敦、东京、悉尼及孟买等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网络。2月份,该公司还完成了英美业务的收购,美国子公司获评纳斯达克会员及做市商资格。

海通国际副主席及行政总裁林涌博士表示,在 2018 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动荡的不利环境下,海通国际仍然取得了稳健增长。作为在港规模最大的中资投行,海通国际在实现全能型投行业务国际化的征途上,取得多项进展。大投行、大交易及大资管的三大引擎带动了公司的全球化业务发展。随著海通国际在美国、英国资本市场的涉足,未来将更有效地以多元产品及服务,吸引全球投资者。

国泰君安发力金融产品

国泰君安国际则是按照业务类型划分:经纪业务,贷款及融资,企业融资,金融产品、做市及投资,资产管理,分别贡献收入占比为16%、43%、20%、20%和1%。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上半年,金融产品是国泰君安国际增长最快的业务,收入占比由2017年末的11%增加至20%,经纪业务和企业融资业务则出现了下滑。

在港中资券商半年业绩出炉,海通国际稳居第一,中资券商各自盯紧国际化业务布局

半年报显示,国泰君安国际金融产品、做市及投资业务整体收入攀升,同比增长99%至约3.44亿港元。其中,金融产品业务作为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业务之一,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71%。

国泰君安国际相关负责人介绍,凭借领先的信贷评级水平与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缔结业务合作关系,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及业务实力,为企业、机构及高净值客户提供多样化、切合需要的定制化金融产品。

广发证券非银金融陈福团队介绍,做市和金融产品业务是国际投行占比最高的收入来源。按照摩根士丹利奥纬咨询统计的美国批发银行(主要由大型投行构成)收入结构拆分,从1993年至2016年,美国头部证券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自投行业务和资本市场业务两大条线,后者又可以分为股票交易和FICC(固定收益、大宗商品和外汇)两块业务。香港中资券商做市和金融产品业务,基本可以划分至股票交易和FICC业务。

据悉,自2016年上半年以来,国泰君安国际金融产品收入复合增长率高达150%。国泰君安国际多样性、高定制化产品满足客户投资需求,产品包括:参与票据(P Note )、收益互换(TRS)、杠杆票据(L Note)、Smart Cash、期权及其他衍生品;此外,底层资产种类丰富,包括:港股、A股、美股、投资级债券、高收益债券等。

中泰国际研究部分析师赵红梅表示,公司上半年收入结构更平稳均衡;客户客均资产大幅提升,资产管理业务有后劲;虽然资产负债率小幅走升,但风险可控。作为业务稳定性高,金融产品、投行业务享受高增长周期、抗波动和风险能力强的在港中资券商,预计公司2018/2019年净利润为16.83/18.87亿港元。

上半年,国泰君安国际中期股息为每股0.033 港元,派息比率达50% ,较去年上半派息比率提升4个百分点,派息比率连续3年上升,2016年上半年派息率为38%。

交银国际资管风生水起

作为中国首家上市的银行系证券公司——交银国际,拥有银行系优势,依托集团强大网络,同时拥有独立且丰富的业务资源,资产管理业务做得风生水起。

据悉,交银国际资产管理业务是交银国际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业务部门,2016年以来,公司把握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带来的业务机会,进一步加强产品创新,拓展机构客户和企业客户,资产管理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已在香港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上半年,交银国际实现资产管理及顾问收入5269.7万港元。交银国际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资管业务产品不断丰富,已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专户投资、结构化产品等多类型,涵盖股票、债券、一级市场股权、债权等多类别投资范围,形成以固定收益为重点的完整产品链。同时,主动管理规模大幅增长。投研能力持续加强,主动管理产品业绩表现优异,加速境内外一体化资产管理业务的产品布局。

数据显示,交银国际资产管理规模从2014年的4.5亿港元,快速上升至2017年的271.37亿港元,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91%。截至2017末,累计年发行资管产品数量10只,2017年旗下权益类产品平均收益率43.8%%,旗下固收类产品平均收益率6.86%。

广发证券非银金融陈福团队认为,交银国际资产管理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1、发挥固定收益类投资优势,布局丰富的资产管理产品链条,构建了公募基金(环球战略新兴市场债券基金)、私募债券基金、私募分级基金、专户投资、结构性票据等多种产品。2、充分利用其母公司交通银行带来的低融资成本优势和客户网络优势,把握内地香港互联互通的业务机会,实现了机构客户和企业客户的快速拓展。

华泰围绕跨境布局

从A股上市券商披露的国际业务收入情况来看(国际业务以香港市场为主),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际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收入占比超过10%;此外,中金公司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国际业务收入12.8亿元人民币,国际业务收入占比14.5%,并无披露中国企业会计准则。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华泰证券实现国际业务收入10.1亿元人民币,国际收入占比由2017年的8.9%提升至12.3%,收入和占比均位列前10大券商第4名。

华泰国际相关负责人介绍,华泰证券通过华泰国际及其持有的香港业务、美国财富管理业务(AssetMark)运营主体经营国际业务。

该负责人表示,与其他中资行不同,华泰国际凭借着母公司华泰证券全资控股的优势,充分发挥境内外联动与协同,着力布局“跨境”业务,已建成横跨一、二级市场的跨境金融产品和服务平台,形成投资银行、研究与股票销售、固定收益产品销售与交易、跨境及结构性融资、股权衍生品、私人财富管理及零售,以及资产管理七大业务板块。

2018年上半年,香港各业务板块均实现快速增长,多元化业务类型占比均衡,营收与净利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其中,投资银行业务上半年IPO募集资金规模达港币144亿,根据Dealogic 2018年上半年香港具规模IPO保荐排名位列第3名。

近年来,华泰证券国际业务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2016年花7.68亿美元大手笔收购美国金融科技企业AssetMark。AssetMark是美国一家领先的统包资产管理项目平台(TAMP),为华泰证券财富管理转型对接全球资源提供了平台。

8月30日,华泰证券公告称,拟分拆AssetMark在美国独立上市,交易完成后仍然保留其控制权。如果AssetMark完成上市,那么华泰证券将会是唯一一家拥有内地A股、香港H股和美国三地上市平台的券商。

记者观察:普通话成香港中环通用语言

一家中资金融机构高管回忆当年赴港的工作经历时表示,十多年前,在中环上班首先要学好英语和粤语。如今,在金融机构林立的中环和上环,普通话已经成通用语言,甚至出现了普通话的补习班。券商中国记者靠着“识听不识讲”的蹩脚粤语在香港可以比较顺畅的采访和工作。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环高昂的租金,使得一些外资,甚至小摩、瑞信等知名外资正在撤离,搬到了九龙、观塘等性价比相对较高的地方;大量的中资机构进驻中环。

这些现象背后折射的是,中资金融机构在香港市场的崛起。

香港作为传统国际金融中心,众多国际投行、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在香港设立子公司或办公室的时间悠久,市场竞争激烈。

以证券行业为例,和内地券商的牌照制度不太相同,香港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细分为10类牌照,而且门槛也相对较低。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规定,任何人士进行受规管活动必须向香港证监会申领牌照。获发牌照的团体或个人即为“香港证监会持牌人”。在香港,只要合法取得相应牌照即可从事相应业务服务,因此香港证券市场的中介服务提供商,不仅仅限于券商,同时其它任何机构,例如银行、资产管理机构、产业公司等都可以作为中介提供服务。

在香港这个自由市场中,按照牌照执行的分业监管下,证券行业各类业务均面临“僧多肉少”的局面。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香港市场共有持牌机构637家,远远超过内地券商数量。

仅从券商来看,又主要分为三股力量:外资、港资和中资。银行系的中资券商在香港布局较早,包括中银国际、工银国际和交银国际等。而券商系的中资券商,2008年以前,前10家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进入香港市场的中资券商包括招商证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国元证券、广发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证券和国都证券等。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受益于国际大行的战略收缩,内地资金全球配置的需求增加,香港中资券商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机,大量的中资机构进入香港证券市场并进行业务扩张。通过时间的积累和兼并收购,中资券商已经成为香港证券市场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港交所网站披露,目前共计13家机构为权证牛熊证发行商,其中11家都是外资投行/银行,仅有两家中资券商——中银国际和海通国际,而这两家也是仅有的跻身A组券商的中资机构。

不过,和外资大行相比,中资券商着实存在一些短板,比如,缺少具备全球化分销网络和能力,缺少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投资银行家等等。中资券商要成长为真正的国际大行,还需要继续努力。在高度开放自由的香港市场,谁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答案还得交给市场。

在港中资券商半年业绩出炉,海通国际稳居第一,中资券商各自盯紧国际化业务布局

百万用户都在看

在港中资券商半年业绩出炉,海通国际稳居第一,中资券商各自盯紧国际化业务布局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

在港中资券商半年业绩出炉,海通国际稳居第一,中资券商各自盯紧国际化业务布局

有一种美好习惯,叫做阅后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