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授投身太极,原来她的父亲是中国武林界一代宗师

清早的公园,总有三三两两个人。一袭白衣,屏息定气,抬手推移间,如入无人之境。

很难讲清,中国人对太极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但对于一个人而言,这情感是复杂的。

退休那年,她转身投入到混元太极的工作中。家族传承这四个字,似乎是从出生的那一刻便刻在了她的命里。

她就是混元太极传承人:冯秀芳老师。

退休教授投身太极,原来她的父亲是中国武林界一代宗师

冯秀芳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现任国际混元太极联合会理事长、北京混元太极武术发展中心主任、北京志强武馆负责人、北京陈氏太极研究会荣誉会长、香港混元太极拳社荣誉会长、澳大利亚太极健康协会荣誉会长等职务。

PART 1 一代宗师和女儿的故事

提起冯老师的父亲冯志强老先生,在太极圈应该无人不知。

退休教授投身太极,原来她的父亲是中国武林界一代宗师

一代宗师冯志强老先生

冯老先生出身武术世家,曾祖武举。八岁开始习武,三十岁时已经集心意、太极于一身,融内外两功于一体,武功在当时北京武术界已很有名气,后创立混元太极。从1981年起,先后访问过美国、墨西哥、新加坡、日本等四十多个国家。

一代宗师身上自然是有无数奖项和光环,但透过这些,我们还是试图还原冯老先生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比如:女儿眼里的父亲。

冯秀芳老师从小好动,小时候常常喜欢看着父亲打太极,那个时候的她谈不上练,就是照猫画虎跟着玩儿。

在小姑娘的眼里,父亲高大的身影,举手投足里的英气,都让她自豪。假如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帅气。

日子见长,小女孩慢慢到了价值观、认知形成的阶段,父亲和身边人的故事,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原来,冯老先生有一个徒弟,是一名海军军官,没事就喜欢和别人推手挑战。有一天,他又跟人较量,一不留神又把人给弄的摔倒在地上,结果对方就不干了:“你师傅还要让我三分呢,你太过分了…”

业界都知道,冯老先生是打出来的。但武场上却从不伤人,点到为止。当对手处于失重或即将摔倒的时候,他还会停下来伸手拉一把对方。

冯老先生总说:技击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分寸,这个就是武德。

乱世习武,是要打出贫弱年代里的中国骨气。太平盛世里,太极已经演变成一种国风文化,习武之人的格局不在输赢之间。

也正因为这样,冯老先生在圈里颇有威望:侠肝义胆、大家风范。2012年,冯老先生离世,人们无不惋惜:一个时代终结了。

其实,冯老先生也有两面。一面是太极泰斗,另一面则是爱女心切的老父亲,甚至还是个有点“紧张过度”的父亲。

冯老师五十多岁的时候,有段时间,每次从父母家出来,老先生总要跟着送下楼。女儿打车,父亲手里永远拿个本儿,记人家车号。

女儿说:您干嘛呀,让人家司机看见多不好。父亲不以为然地说:就是想让他看见啊~潜台词就是:你别动什么坏心思,我可记着你车号呢~

冯老师忍不住说:你女儿又不是妙龄少女了,一看也不是什么有钱人,您没必要这样。父亲则很坚定:小心,小心,小心驶得万年船。

时过境迁,父女间点点滴滴的故事,依然是热烘烘的。

冯老师脸上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思念。传承二字,已经流淌在她的身上。

PART 2 我和太极之间的曲线故事

虽然身为大师长女,但冯老师的太极道路却不是一条从小到大的直线,而是一个弧。

十几岁的时候,她被前来挑选学生的舞蹈老师一眼相中,后来进入北京舞蹈学院学习,并最终留校任教,成为中国舞专业的教授。

还在学生时期,她就开始触类旁通,从中国舞到太极、戏曲、武术….毕竟,中国艺术骨子里都有着师出同源的根儿。

比如:太极讲究的是【以腰为轴】,身未动腰先行,从而带动肩、臂、膝、踝等等;而在中国舞里也有一个类似的动作叫【云间转腰】。

说着,冯老师不自觉地展示起来,一开一合一出,几乎是一样的。

一方面在中国艺术里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从东西方文化对比的差异里摸透本质。

站在舞蹈的层面,冯老师看到的是两种文化体系内底层逻辑的差异。

比如:芭蕾舞讲究的是体态开、绷、直,提腰拔背。而中国舞的体态里,暗合的是经络的走向,他是一个舒展的弧形,比如:含胸蓄背、下颚微含等等。

这种横向纵向的比较,反过来也让冯老师对太极的认知更透彻、更鲜明。

冯老师说:练太极不是体操,不是舞蹈,虽然体态章法有相似,但相比舞蹈的外在表达,太极更注重内在韵律。

这种韵律,是阴和阳,虚和实的关系变换,他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像冯老先生说的:太极不是玄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天地人和的关系。

退休教授投身太极,原来她的父亲是中国武林界一代宗师

聊到这里,冯老师为我们讲起练太极的好处。

练的久了,身体上的改变,情绪上的改变,性格上的改变,都是看得见的。

曾经,在冯老先生受邀的清华大学高端养生班上,有这么一个学生。

因为事业上遇到很大的困难,整个人都陷在焦虑里,白天眉头紧锁,晚上睡眠不好。身上也好像自带引爆按钮,一触即发。

在养生班耐着性子练了一段时间,他说,每次练太极的时候,好像慢慢进入另一个自我,离开焦虑区,烦心事也被屏蔽。

一段时间下来,他的自我调节也从身体转变成思维方式。

比如:一个事情有没有更柔和,更圆润的处理方式?这时的他不再执拗于阶段性结果,而是顺水推舟,等待时机。

所谓事随心转,当他平复了自己,事情也渐渐有了转机。也是因为这样,他对冯老先生非常推崇。

除了当代人的焦虑症,冯老师也聊到中老年的更年期——练太极还能帮助很多人平稳的度过更年期。

原来大家开玩笑总说“别惹我啊,更年期了”。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通过太极这种运动方式,调心、调情、调志、调气。

如今,年近70的冯老师不仅奔走在混元太极推广的路上,每周还亲自代课。而第三代——冯老师的儿子留学归来也投入了对混元太极的传承、普及中。

退休教授投身太极,原来她的父亲是中国武林界一代宗师

冯老师和儿子高老师

这么多年,冯老师说,有时候也会觉得有些累,但父亲一生的心血对她更是一种鞭策。

她始终记着父亲的话:

太极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是哪一家的私产。

天下太极是一家,各派太极拳的名称不同,一是说明各派练法经验和风格特点不同,二是为了纪念创立本派的老师。

我们取名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除了说明太极拳运动和天地万物运动一样都是混合的圆形运动,也是为了纪念陈胡两位老师,为了更好的继承,更好的发展。

传承,是件可以很宏大,也可以很微妙的事儿。一代一代,是情感、认知、习惯,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接续。

原来听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使命,就是怎么使用你这条命,使用上帝给你这一生的时间。

冯老师和太极之间,一直在交互、交付。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