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际城市,中国香港特区的人流交往频繁,猴痘的输入被认为是在所难免,但时间却比亚洲其他国家或地区晚了近两个月左右,这部分与其一直采取较为严格的防疫措施有关
文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9月6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宣布:为应对当地首次出现猴痘输入病例,政府已启动此前准备的相关应变计划至戒备级别。
按照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公布的初步调查显示:当地首个病例为男性患者,其曾于8月2日至9月2日期间到访美国和加拿大,其后转往菲律宾并搭乘班机抵港。在抵港后,该患者曾入住酒店接受检疫,并出现喉咙痛、吞咽困难等症状。经核酸检测证实感染猴痘。
为加速经济复苏,当地亦有相关人士近日在讨论能否采取 “0+7”甚至更为宽松的防疫措施。因此,在当地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近日处于确诊感染者日均近万人的态势之际,此案例是否会进一步影响检疫期长短的调整,随即成为全城多方关注的焦点所在。不少人担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旦出现“双疫”夹击,香港的经济复苏形势或会再受影响。
截至目前,虽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已启动猴痘准备及应变计划下的戒备级别,但卫生防护中心则评估称:该患者在海外期间曾进行高危活动,抵港后未进入社区,亦无密切接触者。
患者未进社区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首次发现的时间是1958年。科学家在随后的研究中证实针对同属痘科天花病毒的原有疫苗,对其有可达85%的预防率。
从传播途径来看,猴痘主要通过与患者有紧密接触,如性接触、体液和皮肤接触传播等。当人与受感染的动物、受感染的人或受污染的物件接触,便可能受感染。其具有潜伏期长的特点,先是出现局部感染症状,包括咽喉、口腔等,经一周至两周后才会出现系统性感染症状。
猴痘过去主要在中非及西非出现,鲜有在其他地方传播。直至今年春末夏初,欧洲出现猴痘病例后,病毒开始蔓延。前述这一特性使得为预防其传播所需的检疫期延长,对社会的潜在影响亦相当大。
据8月31日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发布的相关疫情统计:全球累计50496宗确诊,125个国家或地区呈报发现病例。
按照中国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公布的初步调查显示:当地首个病例为男性患者,其曾于8月2日至9月2日期间到访美国和加拿大,其后转往菲律宾并搭乘菲律宾航空PR300班机抵港。他于8月30日已出现皮疹,9月2日淋巴肿胀。
在抵港后,该病例曾入住西环华美达海景酒店接受检疫,出现喉咙痛、吞咽困难等症状。致电求助后被送往医院检查,经皮肤水泡样本的核酸检测证实感染猴痘。
该中心透露的相关信息显示:该患者曾有“高风险活动”,但基于保护隐私等原因并未透露其活动详情。而只是引述世卫组织资料称:九成八猴痘患者都是男性,年龄中位数为36岁,九成半曾有男男性接触。
在此之前,猴痘病例大多发生在欧美地区。在亚洲范围内,韩国、新加坡、日本、菲律宾等国家或地区目前的确诊病例总数从个位数到十位数不等。与之相比,中国香港作为国际城市,人流交往频繁,猴痘的输入被认为是在所难免,但时间却晚了近两个月左右。
这部分与中国香港一直采取比前述国家或地区更为严格的防疫措施有关。直至7月,中国香港才取消航班熔断机制,并于8月放宽了入境人士酒店检疫期,由7天改为“3+4”(即3天酒店检疫另加4天家居医学监测),入境旅客人次自此开始逐渐上升。
截至9月7日下午《财经》记者发稿时:该患者就医于香港玛丽医院,病情相对稳定。而特区政府亦已着手开始进行流行病调查。
据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总监徐乐坚的初步分析:不排除会有更多病例的出现。他指出:猴痘与新冠病毒不同,透过紧密接触、包括性及皮肤接触传播,病征并不明显,须靠市民自愿呈报。
此外,因猴痘病毒有较长基因组及结构,使其能在有利病毒的环境中生存约15日。出于审慎考虑等原因,前述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表示:该患者入境香港后由机场至酒店属于全程密封式,所乘航班属短途机,他期间全程身穿长袖衫裤,没有和别人接触。
“由于病毒无流入社区,相信传播风险极低,目前无发现密切接触者,包括同一航班的机组人员及约80名乘客、机场及酒店工作人员,须留意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病征,应尽快求医。”张竹君称。
此外,亦有流行病学专家表示:目前港人普遍具备较强防疫意识,外出时戴上口罩,并经常用搓手液清洁双手,亦避免与人有肢体接触,一般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染猴痘的风险较低。
随着各项防疫措施逐步放宽,中国香港特区正逐渐恢复举办一系列商贸会议、展览等大型活动。猴痘病例的出现是否会成为影响入境检疫期长短的新型因素,目前尚无法定论。图为2022年8月在香港科学馆举办的一次恐龙展览吸引大量市民前往参观。《 财经》记者 焦建/摄
避免“双疫”夹击
猴痘患者通常会自行痊愈,严重病例多见于儿童。其发病症状包括发烧、剧烈头痛、肌肉痛和淋巴结肿大。并且与病毒暴露程度、患者健康状况和并发症的性质有关。猴痘历来在一般人口中的病死率介乎0至11%,而在幼儿的比率较高。
在整体应对层面,为防范猴痘的输入风险,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早在6月时已将其列为须呈报的传染病,并制定好应变方案。
按照9月初公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猴痘准备及应变计划 (2022)》,目前中国香港的应对计划分为三个应变级别,即戒备、严重及紧急。这些应变级别根据对可能影响香港的猴痘所进行的风险评估,以及其对社会造成的健康影响而划分。
一个值得提及的特点是:因在20世纪80年代香港已停止天花疫苗接种计划,所以40多岁或以上人士接种过天花疫苗,可以得到八成以上的交叉保护。与之相比,年轻人士则没有相关抵抗力。
为此,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目前正筹备引入相关疫苗,并计划在本月内运抵香港后开始为高风险群组人士进行自愿接种。例如医护人员、化验室人员以及有高危行为等高危群组等。
据相关知情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目前中国香港购入的是经改良的牛痘病毒疫苗(Modified Vaccinia Ankara),属于高度减活疫苗(Highly Live Attenuated Vaccine),利用弱化、不会繁殖的活性病毒诱发接种者免疫力。与初代和第二代天花疫苗相比,其相对安全,副作用亦较少;相关者需相隔4周接种两针,每针皮下注射0.5毫升,曾接种天花疫苗者则只须打一针。
为预防猴痘在香港出现出现人传人的感染情况,并阻截任何本地暴发。相关机构则表示将一直密切监察怀疑猴痘个案,并为应对可能出现的暴发准备就绪。此外,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医院管理局的感染控制专家亦表示:目前已检视公立医院应对猴痘病人的准备工作,包括各公立医院的隔离病床、药物及治疗方案等不同应变措施。
随着猴痘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放缓现象,亦有当地的感染及传染病医学专家指出:在中国香港发现首宗猴痘输入个案后,就算放宽旅游限制,出现猴痘大型暴发的机会亦不大。
从感染者人数来看:虽然世卫组织目前只把新冠、猴痘和小儿麻痹评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全球已逾6亿人感染新冠,至少650万人病疫,而猴痘今年起只在多地感染约5万人。
但亦有相对审慎的声音则指出:猴痘并非只可通过性接触传播,此前欧洲亦出现孕妇、小童等少数与性接触无关的感染病例。猴痘在香港暴发潜力有多大,与其在非紧密接触的过程中传播能力有多高有关,目前未有定论。目前香港放宽了入境检疫安排,如继续有患者带病毒抵港,会影响到什么群组人士,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截至目前,中国香港特区在考虑入境检疫期限制时的主要因素仍是应对新冠疫情。面对可能出现的两种疫情并存现象,徐乐坚则公开申明:猴痘个案与入境检疫日数,不会有任何直接关连,因为要防范由海外输入的传染病绝不仅猴痘一种,更重要的是入境者主动呈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