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资产|资本汇聚的新蓝海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石青川

11月23日发布的《中国碳中和债发展报告2021》与 《中国ESG资管产品发展报告》显示,今年以来被动权益类ESG主题公募基金收益情况几乎全面优于同期沪深300以及中证500,而主动权益类ESG主题公募基金收益也在大部分时间跑赢了同期沪深300以及中证500。

除了大基金,民间投资机构今年也十分看好节能减排领域,重庆阳光德盛私募基金投资经理杜小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市值基本都已翻倍。深圳梧桐引凤财富管理公司董事长王翼也对记者说,他今年主要关注了新能源汽车、储能以及消费电子赛道,并投资了两个盐湖提锂项目,目前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优秀的收益情况来源于市场支撑。据统计,2018年至202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累计有38家新能源、节能环保企业上市,IPO融资额合计374亿元。而截至目前,深圳证券交易所从事绿色产业的上市公司超过260家,累计股权融资超过7900亿元。

低碳环保行业以及绿色资产正在成为资方追逐的新蓝海。

绿色资产|资本汇聚的新蓝海

能源行业减排为现阶段重点

中自科技是一家主要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主营业务的科技公司,对于资本市场追逐绿色产业,其董事长陈启章特别有感触。他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像是“借到了东风”,感受最明显的是,不少机构开始比肩接踵地前来调研。

实际上,陈启章最早感觉到市场变化是在2019年。当时中自科技刚有起色,2018年年营收刚越过3亿元门槛。公司在科技研发方面投入较大,此前却由于环保产业不受青睐,融资一直是个难题。

2019年开始,不少银行以及担保等贷款机构开始有了主动寻求合作的苗头。中自科技对此深感庆幸并不断获得融资,由于资金问题得到缓解,2019年中自科技全年营收迅速飙升至10亿元。

除了金融机构不断加码,资本市场也在多层级介入绿色产业。浙商资本执行董事、深圳市低碳产业投资商会副会长李剑云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宏观上看,这属于国家层面的投资关注和发力,国家相关的投资平台以及相关产业会对资本形成带动作用。李剑云还透露,截至目前,环保固废等绿色技术、资源利用,已成为市场重点关注的方向。

对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则表示,碳中和目标提出之后,中国绿色金融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有了这个目标,国内具体行动方案会把减排指标分解到各个行业与各个区域。

他提到,比如地方政府除了会关注GDP,碳排放也会成为其一个约束目标,有了约束目标后,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整个经济生产结构甚至每个人的消费理念都会发生深刻变革。

曾刚介绍,中国目前的碳排放结构大概为电力行业占40%,工业部门占40%,建筑行业占10%,交通占10%,从这个角度来讲,意味着未来减排的重点必须在能源领域和工业领域。

因此,曾刚认为,减排的路径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减少和控制能源领域的排放,由于40%的碳排放来自电力,加上工业企业的排放也是对能源的消耗,所以能源结构的调整是重要方向,即从传统能源转向清洁能源;第二是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做好传统能源的清洁化以及提高传统能源能效,让单位GDP排放量下降。

沧石环保科技执行董事孙小龙也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目前大量减排目标都在能源行业,能源企业每年不得不在减少碳排放上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如果能利用一些技术帮助这些企业减少碳排放,或者说降低其减排成本,那收益会是巨大的。

绿色资产|资本汇聚的新蓝海

低融资成本、高市场空间、碳排放权收益成绿色资产三大优势

除政策牵引外,融资成本的降低也被行业内反复提及。

陈启章透露,融资成本的下降对其业务增长起着重要作用,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公司的融资利率下降0.5~1个百分点。

11月8日,央行通过公告称,将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一年,可展期两次。

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创始秘书长杨再平对此表示,目前绿色信贷规划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约28%,占国内贷款总额的比例超过9%。按照现行市场融资成本算,在央行此政策之下融资最低仅有2%的利率成本。

杨再平还表示,清洁能源、节能环保领域和碳排放的技术科技含量很高,所以很多科技成果要转化,资金将是助推器。

而融资成本的下降也激活了更多市场因素。

孙小龙说,他之前并非从事环保行业,现在加入是看好行业未来。而看好环保的逻辑也不复杂,他向记者举例:“比如,我们目前的业务包含水处理膜材料,2020年全国水处理膜材料的市场是3400亿元,而水处理膜材料只是水处理中很小的一个细分。更有想象空间的是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以及其他更多赛道,比如大气治理、土地处理、重金属处理等,这个市场体量是巨大的,而在这么大的市场体量里,目前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可以被称作‘巨无霸’,行业内稍大一点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也只是5%左右,未来想象力巨大。”

除了市场空间更容易拓展外,节能减排的企业可能还隐藏一笔不小的额外利润。

根据特斯拉年初公布的财报,特斯拉去年首次实现盈利,而实现盈利的其中一项重要原因是碳汇收益。财报显示,特斯拉2020年净利润中,有15.8亿美元是靠卖碳排放信用额度获得,而2019年特斯拉的这笔收入是5.49亿美元。

虽然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越来越活跃,但还有很大增长空间。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从市场启动到12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约849万吨,累计成交额约35.14亿元。

重庆大学客座教授黄静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比国外的交易体量,国内市场空间巨大,碳排放权交易的收益很可能是未来一些绿色资产盈利的重要途径。”

为减排共识贡献金融力量

未来这些绿色产业还有哪些机会?

陈启章觉得,目前行业处在初期阶段,距离“双碳”目标还十分遥远,要走的路还很长。不过他和孙小龙都信心十足。孙小龙认为,现在只需要开拓市场,短时间内几乎不需要去跟其他同行竞争。

李剑云同样看好绿色产业,“国际上金融资本早就向这个领域倾斜,特斯拉就是个不错的例子”。

国际上已经在减排方面达成共识。据统计,目前约130个国家和地区作出碳中和承诺,其中约50个经济体实现了碳达峰,对应碳排放规模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6%。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着力发展绿色金融市场,以推动自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019年11月,新加坡推出“绿色金融行动计划”,提出增强金融体系抵御环境风险的能力、发展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和技术等多项举措。

2019年12月,欧盟发布《欧洲绿色新政》,明确要求企业和金融机构强化气候信息披露,并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欧盟审慎监管框架。

美国也在拜登政府上台后提出近2万亿美元的“清洁能源革命与环境正义计划”。

而据上交所副理事长管兴业透露,目前上交所正在主动参与全球绿色金融治理,积极贡献上交所力量,包括牵头世界交易所联合会制定《可持续交易所原则》;作为联合国可持续交易所倡议顾问组成员,参与制定《全球发行人气候信息披露指南》;与卢森堡交易所共同打造绿色债券信息通,成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新范例;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内绿色企业,在中欧国际交易所和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等参股交易所发行绿色债券等。

而这些举措也与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不谋而合。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在中新金融峰会绿色金融论坛上表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是“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需要大量的绿色投融资。他认为,中国企业家经过多年努力,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优质项目,这些项目投产后就有现金流,而且一大部分属于绿色概念,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把“一带一路”绿色项目形成的现金流证券化,向全球投资者发行。这样一方面有助于为“一带一路”提供更好的投融资机制,另一方面也可以盘活部分已经运行的相关项目。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1年第24期)

绿色资产|资本汇聚的新蓝海

2021年第2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