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的美学开始呈现出来

一种新的美学开始呈现出来

书虫虫

读周瑟瑟的诗,不会有重章叠句的堆砌之感,他的语言干净,语感极佳,娓娓道来,朴实无华得仿佛赤诚相见。他的诗歌创作,探索过程则表现为从规整的书面语转化为干净、鲜活的口语写作,并常伴有传统经典意象和寓言的生成。长短句自由转换间,一种新的美学开始呈现。诗人在游离中细致打量现实生活和凝望生命,自觉保持了一份成熟诗人的优雅与凝重。

“鹿园春秋”曹操的短歌行其中一句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个“鹿园”在此表达的是墓地,作者怀念以前一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场景。也许这个墓地不大,但是总有父亲的身影在晃动,让人心安。现在这里又换了一些新面孔,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隐藏在暗处,静静地站在远处看着我们的到来。

我看不见父亲,父亲却一定能看见我。我搀扶着妈妈一步步接近墓碑,幻想着一家人在落满松针的树下齐聚。父亲飞奔过来,我半跪着抚摸着冰凉的墓碑,并把脸贴上去,幻想父亲用热呼呼的脸跟我的脸不断摩擦,就像小时候每次见他,他都会有这样的亲昵举动。

想着父亲老的时候,四肢枯瘦如柴,每迈一步身体都跟着不停地颤抖。我站在墓碑前,看着草正在转绿,我觉得到处都是父亲慈爱的目光,只是太阳一点点升高,他的身影也在一点点扩散。我必须要在这中午之前,搀扶着妈妈走离这里,这是祭扫的规矩,必须遵守。

墓地多植松,人死化尘土。诗人在松树下穿越时空和物境,恍惚间模拟了与父亲以前在一起的一些场景。读着这样的诗句,会开启很多人的记忆,“父爱如山”质朴的细节里蕴藏着浓郁的思念。祭拜亲人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美德,也映衬了诗人的孝心。文本简洁,却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人文情怀。

“氧气”这首诗是诗人怀念母亲的。有树的地方,就是天然的大氧吧!氧气是树输出的,就像母亲无私的爱,总是默默付出,言传身教。我在树林里来来回回地走,想象着母亲临终前带着氧气面罩的场景,她那时候多渴望能让生命再继续延续,有太多的牵挂,让她舍不得走,她忍受着窒息的痛苦,一直坚持的生命最后的时刻。母亲这棵输出的大树,养活了我,我却无法挽回她的生命,只能无力地看着在氧气面罩里面,不断挣扎的母亲,那种痛苦可想而知,作者写出来千千万万做儿女的心声。

用笔简括,着墨简净,形式简约,题旨简脱,简到极致,内涵丰富。淡淡的语词,淡淡的意绪,淡淡的一缕清愁,淡淡地一声叹咏。如此有限的寥寥数笔,搭在关键处,同时构成统一和谐的特定之语境,足以引发联想和无尽的暗涵,而得言近旨远、空纳万境之妙。作者对母亲的想念没有在字面上表达,但是作者的徘徊,都是彰显他的内心之乱。似乎没有任何一种语言能表达,对任劳任怨的母亲这份深沉的爱,此刻,无声地爱在诗人的血液里加速流淌,隐于万句爱你的语言中在诗句中都得以体现,这份爱具有穿透力,延续在纸上。

周瑟瑟的诗

鹿园春秋

园子变化不大
鹿角在里面晃动
我看不见鹿群
他们换了新面孔
老面孔隐藏其中
像我的父亲
静悄悄站在远处
我看不见父亲
但父亲能看见我
我搀扶着妈妈
走向梦中的鹿园
我们一家人
在落满松针的树下汇合
向我们奔跑过来
我半跪下
抚摸它的脖子
鹿伸出舌头舔着我的下巴
热呼呼的鹿脸
贴上了我的右脸颊
它枯瘦的四肢颤抖
脚下的草正在转绿
到处是温良的眼睛
鹿的性情在空气里扩散
我搀扶着妈妈
走出了鹿园

氧气

树木直插云霄
氧气有树的形状
氧气有树的沉默
我在树林里徘徊
寻找更多的氧气
想起母亲临终前
戴着氧气面罩的样子
她渴望氧气
她的呼吸微弱
在窒息中
坚持最后的生命
一棵树养活一个人
一个氧气面罩后
有一个挣扎的母亲

2019.10.05

【作者简介】周瑟瑟,小说家,诗人,文化评论人。著有诗集《松树下》《栗山》《暴雨将至》《世界尽头》《犀牛》《种橘》《向杜甫致敬》(多语种),评论集《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长篇小说《暧昧大街》《中关村的乌鸦》等30多部。曾参加哥伦比亚第27届麦德林国际诗歌节、第七届墨西哥城国际诗歌节、第三届(越南)亚太地区诗歌节、哥伦比亚首届里奥尼格罗文学节、墨西哥尤卡坦国际书香节。主编《中国当代诗歌年鉴》《中国诗歌排行榜》《新世纪中国诗选》《中国当代诗选》(中文、西班牙语版)等多种。创办栗山诗会与卡丘·沃伦诗歌奖。担任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金笔奖评委。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