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向“校外培训”砍去后,我们聊了9位家长,他们说出了自己的焦虑

前几天,教育部牵头发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消息一出,网友们喜大那个普奔呐

“课外负担”“校外培训”,这些字眼仿佛渗透着血和泪,让探报哥和很多80年代后出生的人一起想起了被“补课”支配的日子。

大刀向“校外培训”砍去后,我们聊了9位家长,他们说出了自己的焦虑

在人民日报发布《通知》的微博下面,一些网友竞相控诉着:

“可怜孩子眼睛也快瞎了,没有快乐童年!”

“家长血汗钱也没了,学一堆没有用的东西!”

“你妈妈买菜用函数吗?!”

大刀向“校外培训”砍去后,我们聊了9位家长,他们说出了自己的焦虑

这些说法透着戏谑和欢乐,可见人们“补课”被荼毒之深。

这一次,看来教育部要对“校外培训机构”下重手了。

《通知》对治理行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包括:

●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

●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

●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

这些举措能把陪伴着几代学生一起成长的“补课”规范化吗?

很多人都在观望。

因为大家知道,课外培训市场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怪兽”。

媒体曾经报道,仅在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

多少家长和学生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

但是在那些控诉培训机构“血盆大口”的林林总总之后,

也有人发出天真之问,

既然孩子这么讨厌补课,为什么家长还要掏钱让孩子去补课?

这也是探报哥想搞清楚的问题——

●到底是什么压力逼着家长和孩子卷入补习的血盆大口?

●到底让家长和学生焦虑的是什么?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9位家长,听他们讲述对于孩子补课的真正想法。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他们的职业有的是滴滴司机、县城里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工厂小老板、银行高管;

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但他们有个共同的身份,都是孩子的家长。

听完这九个故事,你可能会明白点什么。

1

她是一名生活在小县城的家庭主妇、高二孩子的母亲,亲戚家侄女表演的诗朗诵让她觉得恐慌——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今年过年,一个远房侄女在我们家年饭上表演的诗朗诵,让我很是感慨。

我当时想,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小女孩为什么能够把这么长的诗歌背得这么好?我儿子今年高二,根本背不下来。

我听完诗歌,就转过头来看儿子,他跟我眼神接了一秒后就转开了,低头去夹菜。

后来小侄女的爸爸跟我说,说她去年报了四门补习班,语文、英语、数学、诗词鉴赏。每天放学后会到老师家中补习当天的作业,或者提前上新课,周末上午也要去。我儿子也有补课啊。读初一的时候,我就给他报了两个的补习班,一直到他读完整个初中。

为这个他常常抱怨说负担太重,没有时间做他感兴趣的事,母子俩也引发了不少矛盾。

大刀向“校外培训”砍去后,我们聊了9位家长,他们说出了自己的焦虑

无奈之下,他读高一的时候我就取消了他的补习班,彻底让他解放。让我意外的是,不补课了,他的成绩并没有下滑,而且还在慢慢进步,这对我们这个单亲家庭来说,无疑是好消息,每年就可以节约一万多块。

可是,到了高一下学期,儿子考试名次开始下滑,高二第一学期的时候成绩降得很厉害,甚至滑到了班上20多名。

我知道,他是不进则退。他身边的同学都在补课,没有周末,甚至很多还请了一对一的家教。

我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坚持补课,让他的成绩下滑,我那时候就感到了很不安,很后悔,不该为了让他轻松点,取消他的补习。

高二寒假,我一口气又给他报了物理、数学、英语、化学四门补习。从那以后,每天早晨都会听到儿子的抱怨。

即使这样,我觉得作为一个母亲,我的做法没有错,因为别人都在补,我只能硬着头皮上。

所以,对我而言,相关部门是否整顿补课市场并不重要。只要有竞争,只要别人都在补课,我一定不会让自己的孩子落下的。

2

他是深圳的一名滴滴司机,高二孩子的父亲,他女儿补一次课的费用需要他跑50单滴滴才能挣回——

每周三、周五的晚上8点,我会关闭订单,准时去接上补习班的女儿回家,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一年多了。

在车里,我会问她今天学了什么,老师讲得怎么样,她总会说很累。

我来深圳已经十多年了,女儿目前在深圳市龙岗区一所中学读高二,在班里的成绩属于中等。我们从四川转学过来,怕课堂上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从高一就开始补课,目前主要补习物理和化学。

我不知道补课对女儿的学习有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因为周边很多同事的孩子都在补习。曾经有同事告诉我,孩子的成绩没有下滑就代表补课有效果,我也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

每次看到女儿在车上很累的样子,我就知道,她面临的压力很大。因为她知道,一次两小时的补习费用需要我跑50单的滴滴才能挣到。但她也从来没说不补了。

3

他是一名小学教师、初三孩子的父亲,他觉得“学校里的老师故意不教好学生”是对老师的偏见——

一般我讲完课,学生们说一句“老师,我懂了”,我会很高兴。如果课堂上很闷,讲完后学生一头雾水,我会很丧气,甚至怀疑自己的水平。

我看到了整治培训班的新闻,很多人说学校里的老师上课故意不教好学生,这是“墙外人不懂墙内事”。

其实,大多数老师都会认真对待教学,虽然不能做到无私奉献,但至少达到了毫无保留,除非这个老师确实能力不行。

我当了10多年的小学老师,以我的从业经历来看,几乎很少遇到不负责任的同事。

问题是一名老师的授课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传统下,学校不可能做到私人订制的一对一的教学。

我女儿今年读初三,在她初二的时候物理学得不好。她告诉我,她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在征得她的同意后,我为她报了校外物理补习班。

大刀向“校外培训”砍去后,我们聊了9位家长,他们说出了自己的焦虑

让我意外的是,一天补习结束后,她突然问我:“爸爸,你知道万吨巨轮为什么不会沉入水底吗?”

那时我就意识到,经过几次的补习后,她虽然分数进步不大,但至少已经慢慢勾起了她对物理的兴趣了,因为她会越来越关心身边的物理现象。

有需求,才有供给。在市场的推动下,各种校外补习机构应运而生。在我看来,为了保证良好的秩序,相关部门的对其进行规范和整顿也是必要的。

整顿并不等于“一刀切”,各种补习机构也不应该是学生“负担”的祸首。盲目跟风的“补习”,恰恰反映出在相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单一的考评体系下,激烈竞争环境所带来的家长焦虑心态。

4

她是事业单位的基层职员,初二女孩的母亲,她担心不让补课自己的孩子只能读职高——

我女儿读的是普通中学,不算好也不算差。她在的也不是重点班,有次考完试她告诉我,考试内容老师没有讲过,但她上重点班的同学又说老师讲过了,这样我就明白了,一定要送她去补习。

说实话我对公立学校的老师不放心,老师没人监督,课本知识多讲一点少讲一点,学生不知道,领导也管不了,工资也不会多发少发,我担心的是老师会不会不尽责。

我女儿现在补的是数学、物理和英语三门课,每年大概要花3万块,这笔钱在家里的开销不算小了,有一定压力,但我很乐意花这个钱。如果有钱的话还要补得更多。

她也愿意去补课,不补课的话她就在家里玩手机,看着她无聊,浪费时间,我拿她也一点办法也没有。

我不支持政府整顿校外补课市场。读书本来就得花钱,补习是你情我愿的事。整顿对学生和家长都不利,我担心整顿之后培训班要躲着上,培训机构要逃避政府监管只能藏着掖着,那样我们要花费的钱更多,对家长和学生都是坏事。

说实话一对一教学的话,再笨的人也会教好。现在这种上大课的方法,很依赖学生的自觉性,自觉性差的人,不补课她肯定跟不上,那只能在升学时被淘汰。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政府不给家长补课,难道是想分流,让我女儿这种自觉性不好的人去读职高?

5

她是西北三线城市的一名国企职工、一年级学生的母亲,他们家在娃身上的花费占全家收入七成——

除非没有考试,否则再“减负”都是扯淡。

我们娃参加了跳舞、画画和英语班。舞蹈和画画是她的爱好,英语是我强加的,不学不行啊。英语学习必须得有语境吧,我们的水平不行,只能去辅导班灌耳音了。

其实哪个家长不心疼娃,光说减轻负担,你别考试啊。中国人把成绩看作第一位,怎么减轻?

我们这边本身比南方落后,英语普及没有那么好,如果不抓紧,以后娃肯定跟不上了。

大刀向“校外培训”砍去后,我们聊了9位家长,他们说出了自己的焦虑

画画和舞蹈班,我们尊重娃的意见,如果她不想学了,就停下,不过她倒是挺积极的,但英语,不给她商量的机会。

孩子的补课费现在一年不到两万,以我们三线城市的收入,夫妻两人中一方的收入完全花在了娃身上。

另一个人的收入负责日常生活以及外出游玩等,其实旅游什么的,也完全是为了娃,给她长长见识,可以说,她一个人的支出要占全家收入的70%左右。

6

他是一名自动化工程师,初二学生的父亲,他觉得不能让补习班做“背锅侠”——

看看周边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甚至越南,补习文化都很盛行,整个东亚地区“学而优”的传统思想是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形成另一套真正被大众接受的教育观,“补课”现象是无法改变的。

我孩子小学低年级时上过“公文教育”,非应考型,每周两次,断断续续大概上了4年。这是一个日本数学方面的课,能够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数字感觉,因此坚持了。

这个体系与国内数学是分离的,不产生竞争压力,而且每次作业和上课时间短,孩子大部分时候都挺愿意上的。但到后期涉及到初等代数的时候有了难度,同时社团活动也多,时间实在有些紧张,他就彻底放弃了。

我觉得课外补习视具体情况而定,有能力的话,最好是父母亲自指导,这样最有针对性效果也最好,但如果父母能力不足,补习班就成为必然选择。

大刀向“校外培训”砍去后,我们聊了9位家长,他们说出了自己的焦虑

补习班的宏观管控不能用城管的办法,必须用大禹的方法,我觉得现在补习班不是泛滥而是太少。高质量的补习班少,补习班的类型太少。

我认为学生时代就是要拼搏,人,思想必须开阔、自由,但对知识的学习必须刻苦,这个世界不存在轻轻松松就可以高人一等的方法,中国教育总体而言大方向没错,但课程设计、知识结构等还有很多很多的不足,因此其实是需要更多种类的体制外的补充的。

但一种现象必须根绝,就是利用公共教育资源进行的腐败行为。课内不讲补习班讲,择校与补习班挂钩等。我觉得如果不针对这个问题而泛泛论补习班问题是很阴险的,其实是让补习班做“背锅侠”而将视线从核心矛盾转移开了。

7

她是一名工厂的小老板、两个男孩的母亲,她觉得家长之间已经形成“必须补课”的氛围——

给孩子补习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国家没有那么容易整顿的。一方面是应试教育造成的,考试只有一个标准,家长都担心孩子被淘汰,就觉得补课越多越好;另一方面,家长自己也很恐慌,总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比较多了就想推着孩子走,开小灶。

我家有两个孩子,大儿子比小儿子大9岁。大儿子现在读高二,小儿子读的是二年级。大儿子学习成绩不好,课外补习很多,语文、数学、英语,哪科成绩差就补哪科。补课还是因为学习压力的关系,成绩差在学校有压力,给他补习也是希望他更自信点,免得在学校抬不起头。他自己倒不情愿补,只能逼着。

小儿子读小学二年级,还没开始补习,但我会选择给他上美术和跆拳道的兴趣班。小儿子还没到需要补习的阶段,现在我更在意的是怎么塑造他的性格,锻炼他的意志。以后要不要补还很难说,可能只是因为阶段没到,面对升学压力谁都说不准。

应试教育就是用成绩说话。为什么幼儿园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到了小学时就分个高低不同?因为个性被埋没了。

现在的老师喜欢在微信群和家长沟通,每天把表现好和不好的学生的学号在微信群里公布,家长也会七嘴八舌的讨论,这就会带来一种比较的氛围,家长恐慌,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最后就会让孩子去补习。

8

她是一名银行高管、四年级学生的母亲,她觉得体育锻炼时间不能被补习占用——

我的孩子没有参加补习班,我觉得不需要上补习班。

原则上,公立学校的教纲是经过教育局多年研究而设计的,没必要另外再找补习机构,应该信任学校与老师。

从客观规律说,所有科目的基础原理都在课本或基本练习册内,补习机构老师未必是学科研究员,也没有水平能逾越现有的教学理论,所以,不需要反复寻找不同的机构学同样的理论。

小朋友应该劳逸结合,补习班时间太长,占用体育锻炼时间。有无补习的差异,只是有无提前学;而真正能力的差异,体现在有无长期学习及对“已学部分”的深入掌握,而不是计较目前学的数量及提早学。

对于补习班市场的整治,要视乎整治手段,毕竟补习机构是商业行为,有买卖方市场。

9

她是资深媒体人、高三孩子的母亲,要不要补课这件事她会尊重孩子的意愿——

我的孩子在广州越秀区一家教育水平中上的公立学校读高三,从初三开始,他都会参加一些校外补习班,目前补习的科目是物理和语文。

要不要补习,补习什么科目都是他自己决定,我更多的是给他一些建议。他的物理一直在班上第一名,而语文相对薄弱,他选择了同时补习这两科。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授课方法,对不同学生的授课效果也不同。有的课外补习机构的老师,授课方式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大刀向“校外培训”砍去后,我们聊了9位家长,他们说出了自己的焦虑

补课确实给他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必然少了许多课余生活,但我尊重他的想法,这也让他在补习中更有获得感。

在家庭的日常开支中,补课的花费占到了一定的比重,也是我花在孩子身上最大的一笔开支,尤其是一对一的补习,单科目一年下来会花两三万元,给经济造成了一定压力。

在我看来,一对一的补习费用高,效果不明显,商议过后,他转到了进行“一对多”的小班补习。

希望相关部门对与“招生挂钩”的补习市场进行规范和整理,平衡教育资源。

探报哥期待有料的伙伴们扫码进入我们的微信粉丝会,一起来讨论当日热点。如果你有新闻报料,也可以在这里报料给记者哦!

【记者】朱红鲜 陈晨 金祖臻

【校对】蓝淑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