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的升学季,家长们都忙着为孩子择校,选择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然后就是中考、高考,每年上半年的教育圈都紧张又热闹。
说实话,幼升小阶段,去比较哪个学校更好根本没有意义。随着双减的深入,很多公办集团化学校的小学部第二课堂已经非常丰富了,闭上眼入读家门口的小学,一点都不差。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政府每年的教育投入,以及推动教育均衡真的不是喊喊口号的。
所以,幼升小到底是哪些人在择校?
我们认为,应该是那些追求自己认为的更好的教育的家长。它并不是某些既定的标准,而更多是个人的偏好。就像某个教育专家所言,教育是基于时代的变化和家长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01
必须“双语+外教”
一个老母亲的幼升小择校执念
10年前,为了能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丁丁妈下了大功夫规划孩子幼升小。当时她与众多妈妈一样,总觉得自己的娃是全宇宙最优秀的娃,所以丁丁必须进名校,没有二选。
遵循早规划不忙乱的习惯,在孩子刚进幼儿园的时候,丁丁妈就制定了关于他幼升小的三个预案。
PlanA,家门口的学校。
考虑家门口的第一要素是不用搬家。但家门口有三类学校,怎么选?
1)户口地段学校:学校活动场地小,但离家近,可自行走路上学。
2)某大学民办附小:双语教学,同学多为教师子女,一个地铁站距离,学费1.3万/年。
3)区域公办小学:区内中上水平小学,一个公车站距离。
PlanB,全市知名学区房公办名校。
PlanC,全市知名双语民办名校。家长口碑佳,英语均为外教上课,可住校,学费5万。
其实在决策过程中,丁丁爸与丁丁妈的意见还是有挺大分歧的:
丁丁爸:不想搬家(怕麻烦),否定高价学校(要省钱),他认为孩子正常成长就好,认可国内的义务教育水准,况且这些民办名校性价比不高,不能自证优质。
丁丁妈:要跟认同优质教育的家庭在一起(重视圈层),要有世界视野,要有双语运用能力(重视外教+双语),始终认为要给孩子触及更大的世界,未来的可能性才会更大,所以从小就要有这样的土壤环境和技能学习。
02
10年后的幼升小
双语学校已成老母亲择校标配
10年过去了,不但家长的需求在产生变化,教育的整体水平也在提升,还有更多的世界顶尖学校落地广州。整体上来说,现在家长的选择的机会更多了。我们试图做一些进行归纳分析,看看学校和家长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家长现在是怎样择校的?
1. 大众模式:“家门口的学校+兴趣班”
随着广州对基础教育均衡的大力推进,年轻的父母不再纠结学区房了,选择新城区买房,孩子就读小区配套学校,也正在成为很多年轻父母的选择。
例如,刚搬到星河湾入读番执小学的某家长告诉我,业主就能入读这个学校,办学也有多年的历史,学校的第二课堂非常丰富,“我庆幸我做了正确的选择”。
刚买了保利天汇的一对年轻夫妇也告诉我,除了小区环境不错外,楼盘配套的学校也是其中的一个考量。
“要提升英语水平,可以读兴趣班啊。”对于各类音体美及科学人文类的兴趣,这些家长会自己进行选择匹配,“不过,现在很多公办学校里的第二课堂也很丰富了,我们也不用太过于外求。”某家长这样告诉我。
2. 反向选择:海归家庭拥抱公办学校
大学毕业留英读研的某大学老师为孩子选择了家门口非双语类的民办小学,对于外界对该校相对强调学术成绩的“鸡娃校”评价,她认为,孩子从小在这样的学校长大没什么不好,本来未来社会也少不了竞争。“双语环境?不需要,我们家一直都是双语环境。”这个妈妈脱口而出地这样回答我。
另一个高中就留学英国的二娃妈则非常坚定地拥抱家门口的公办校,她的理由是,孩子在国内一路升学就好,出国留学并不是必选项。自己国家的教育挺好的,为什么要出去?“我从他出生开始就跟他用中英双语讲话啊,现在他虽然才3岁,中英双语的听力都不错的。”妈妈这样说。
目前这两个妈妈的孩子一个幼儿园在读,一个小学三年级,她们在孩子小升初的时候会不会产生择校观的变化,很难现在做出判断。但通常他们为孩子在小学阶段选择公办名校的出发点是,学好中文,打好知识地基。
△义务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图片来源:SHINE News)
3. 追求更好:优质双语学校成为入门配置
随着中国国力提升,越来越多的父母重视双语学习环境,这种需求正在慢慢成为择校标配。家长们选择“双语”校也很有技巧,有的重应试,有的重课程体系,有的重学科双语。
1) 那些以朗文教材为主体的“双语”学校会成为打好成绩地基且追求性价比的家长的首选。例如几个大学附属小学,还包括改名后的为明学校,基本上是这种模式。当然,这些学校的第二课堂及兴趣班也是挺多的。
似乎那些在小学阶段就能捧回剑桥FCE证书的牛娃,不少是出自这类小学。这类学校的学费普遍在10万元以内,性价比较高。
2) 本土民办双语学校。近年来这类学校在积极按照国际高水准的课程标准提升自己教学体系及师资体系的水平。目前有的已经成为IB学校,也有的已按IB课程标准执行,在成为IB学校的路上。
例如中黄教育集团体系下的几所小学及初中学校,华师外校,加拿大国际教育集团属下的两所位于番禺的双语学校。
这些学校基本上双语课堂配备外教,同时第二课堂也非常丰富多彩,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一般有十几至几十门兴趣班可供学生选择。学费在10万或以上,价格相对较高。
3) 国际集团双语学校。结合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双语教学从“多几节英语课,外教面孔”进一步提升为“全学科双语教学”模式的,诺德安达确实是首选。有个新西兰回国的妈妈,考察了一轮学校后挑了广州诺校,理由就是“全学科双语教学”和“100多种兴趣班可选”。
诺校近年在国内全面开花,既有MIT加持的合作,还有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合作,还有全球所有诺校学子共享的网络课程,有妈妈跟我说,“这样的配置也是一年学费10多万,物超所值了。”
△2021广州双语/国际学校教育展聚集30多所双语/国际学校。新冠疫情期间,国内留学方式成为中国家长热门选择
4. 全球顶尖:既看办学历史,还看学术最优
有人在去罗马的路上,有人天生就在罗马。确实,对于从小学开始就可以选择每年学费20万以上的家长们来说,他们更重视的是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环境、课程标准、师资水平等一揽子条件。
不得不说,这类家长对教育的追求更为细致、全面,而同时要求也会更多。
1) 追求国际上最顶尖的百年名校
近日在南沙修仕倍励的课程说明会上,我们跟一位来自台湾住在南沙的家长会后闲聊,才知道她是做足了功课了解这个学校的。
例如学校的背景是英国九大公学之一,达尔文的母校,470多年的历史;例如英式课程体系落地南沙后加大了中文课程的比例……而她今天到现场,主要是来提问校长的,“关于性别教育,学校有没有细致的课程和教育技巧?”
△广州修仕倍励国际实验学校(修仕倍励学校源自英国,最早由英国国王爱德华六世创始于1552年)
另一个大女儿已在杜克大学就读的爸爸,亲自来为已经面临小升初的小女儿深入了解学校,目前他比较的是该校与新侨学校。
2) 要选学术水平能冲刺世界名校的
能录多少个牛剑或藤校?学术水平与知名美高或英式公学是不是接近?是不是已纳入世界名校会选择的中学名录中?这些了解国际名校录取规则的家长们,他们已经是这个圈子里的半个专家了。
而在这群家长当中,他们谈论的是外籍子女学校圈里,不同学校的特色,例如同是英式教育的斐特思公学与修仕倍励学校之间的不同点在哪里;例如选择广贝的妈妈们讨论的是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足但学术要求严谨,两者之间该如保平衡;
新侨学校的家长们重视中文教学以及有直升新加坡华侨中学的机会;爱莎双校的家长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爱莎圈层”,据说是广州最壕的家长群。
写在最后
择校永远是基于现实情况而择,想法再多,也要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
有一个单亲妈妈想帮孩子转到国际学校来咨询我们,我们认为,不仅仅是家庭经济要能够支撑,还要资源能够帮得上孩子,毕竟,所有花几百万让孩子走这条国际升学之路的父母,最终结果不会是要收获一个海外野鸡大学的Offer。
同样是单亲家庭,另一位收获双学霸的妈妈笑称自己无需鸡娃。但两娃的学习生活等等每年至少要100万的投入,以及背后老母亲的循循善诱,实则付出更大。
每一种择校的背后,都是家庭价值观的体现,不要看别人家的光鲜,也不要埋怨自己家娃的不努力。而是,从今天起,做一对称职的父母,做好每一件陪伴孩子成长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