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读莫言《晚熟的人》晚熟分两种,一开窍的晚,第二种是什么?

关于晚熟,莫言在新书发布会上解释过:

“晚熟这个概念也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智慧。

农村称一些智力水平不太高的人为晚熟,就间接地说他是一个傻子。

有的人在农村,大家都叫他傻子,但他实际上是在装傻,他一装可能装几十年,他在装傻当中体会到了一种乐趣,而且他得到了装傻的利益。

所以农村确实有这么一种人,他在装傻,大家都说他晚熟。”

大家好,今天为大家带来莫言的新书《晚熟的人》

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与此同时,他的名字在顷刻间家喻户晓,他的作品也变得炙手可热。

可是,莫言像是不再起笔一般,没有再出过新的作品。直到今年夏天,莫言经过沉淀,写出了中短篇小说《晚熟的人》

里面共有十二个故事,背景依旧立足在高密东北乡,只是这次,莫言把自己写进了小说,他似乎把镜中的自己放了进去,做好了让所有人一窥究竟的准备。

十二个故事,十二个意义表达。审美不同,喜好不同,每个人都能挑出几个自己喜欢的故事。

所以今天为大家讲述我比较喜欢的故事:《晚熟的人》、《诗人金希普》和《表弟宁塞叶》。

16分读莫言《晚熟的人》晚熟分两种,一开窍的晚,第二种是什么?

故事一

《晚熟的人》在整本书的篇章中有些冗长和单一,但这个故事读起来却耐人寻味。

蒋二是莫言的老邻居,俩人从小一起长大,算是莫言真正的发小。

蒋二的原名其实叫蒋天下,但在阶级斗争的那个年代里,这名字可能会演绎出吓死人的结果,

幸好,他爹是退伍军人,家庭成分也属正常,所以他最后只是改了名,这才被人叫做蒋二

按照几十年前的说法,蒋二在村里人的眼里,就是个傻子,但在莫言得奖后,就不一样了,村里人不仅没人说他是傻子,还说蒋二是这村里最精明的人,

不为别的,就因为蒋二在别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便借着莫言的名气,发了一大笔财。

莫言是在五年前领着自己的法国朋友游玩故居的时候见到蒋二的,这一见,也让莫言回忆起了小时候的往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临近莫言家乡的农场改制成了独立营,来了许多青岛市的知识青年,于是,独立营里每周六都会在篮球场放一次电影,

这让莫言村里的小青年跟着沾了光,在他们这些孩子的眼里,周六俨然变成了他们的节日,

每到周六下午,这群小青年就像丢了魂似的,无心干活,队长一说收工,他们便马上从田里回到村庄,放下工具,抓起上一块干粮就去了农场。

可是,他们依旧赶不上电影的开场。因为农场的那群知识青年并不喜欢他们这群农村青少年,把放映的时间提前了。

不过,农村青少年并没想那么多,只是不想看半截子电影,

所以,在那之后,他们总也不回家吃饭,直接从田里带着工具往农场跑,每次都跑得汗流浃背,可想而知,他们身上的汗味会有多不好闻。

矛盾就这样慢慢变大了。无知的农村青年们,总会在看电影的时候大喊大叫,引得知识青年纷纷侧目,在这其中,闹得最厉害的便是常林。

所以,当知识青年起身批评他们这些农村小青年的时候,常林是最不服气的,

于是,常林在电影再次放映的时候,用意念驱动放屁的特异功能,放了一个又臭又响的屁,

这下,那些知青开始无措了起来,一个个掩鼻尖叫,有的竟像被电击了一般蹦了起来。

电影的播放就这样停止了,随之而来的是那群知青和常林之间的斗争。

16分读莫言《晚熟的人》晚熟分两种,一开窍的晚,第二种是什么?

第一次,常林面对的是一群人,自然而然地惨败了,

第二次,常林面对的是个叫单雄飞的练家子,但常林因为从田里直接跑到农场的缘故,没了力气,直接被打了,

为了有足够的力气,常林就让跟在他身后的蒋二给他拿些树叶充饥,常林有了力气,便一脚瞪在了单雄飞的小腹上。

末了,还能听见常林庄严地说起自己的师父,是滚地神龙蒋启善,蒋二在常林旁边自豪地说:“我爷爷。”

蒋二的爷爷蒋启善,外号名叫“蛐蟮”,他个头矮小,其貌不扬,但村里人对他无不敬仰。敬他的原因,

  • 一是因他有一身武功;
  • 二是传说他曾赤手空拳打死一个日本兵,并夺了一支大盖自强,

虽然这故事听着很神奇,但村里的人无一不相信这件事情。

莫言再见到蒋二的时候,是因为他的一个日本作家朋友来了高密

蒋二为了兑现请莫言吃饭的诺言,便邀请莫言和他的朋友一起看一场擂台。

俩人在酒肉之中,又回忆起了之前的事情,莫言这才知道,那个有着特异功能的常林因为无知,误喝了百草枯死了。

那个单雄飞,在莫言从农村离开后,便拜了蒋二的爷爷做了师父。莫言是在擂台开始前看到单雄飞的,精神果然像是会武功的人。

莫言在和蒋二聊天的时候,问起蒋二为何变了个模样,蒋二回答道

“大哥,你们都说我装傻,其实我不是装傻,我们老蒋家的人有个特点,那就是:晚熟,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昏眼变明。”

说起常林,蒋二便觉得常林是过于早熟,因为他觉得常林这个人,少时胆大,长大胆小

说起单雄飞,蒋二更是大放厥词道:“他啊,和常林打完架后就熟透了。”

在擂台比赛之前,莫言对蒋二说的晚熟倒是有几分模糊,但在擂台比赛之后,莫言便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为什么呢?因为这场擂台,是蒋二借着他爷爷的名气和莫言的名气所做的一场戏。

擂台之后的第二天凌晨,莫言接到了蒋二的电话,只听见蒋二哭哭啼啼地说道

“哥啊,大事不好了,有两台推土机正在摧毁我们的擂台。”

莫言在迷迷糊糊间问他为什么,蒋二便恼怒地说着:

“说是非法用地…”

莫言知道,蒋二这次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所以,他只说了句“继续晚熟吧”,便撂下了电话,睡觉去了。

16分读莫言《晚熟的人》晚熟分两种,一开窍的晚,第二种是什么?

故事二

《诗人金希普》和《表弟宁塞叶》这两个文章,其实是相融的一个故事,虽然人物不同,但其表达的意义却也如出一辙。

金希普原名金学军,是莫言邻村屠户金生水的小儿子,比莫言小十几岁,与他的表弟是中学同学。

莫言对这个人的印象并不好,因为他表弟的学业就是被这个人给搅坏的,他经常听到自己姑父对金希普表达的不满。

莫言是在2012年县领导在北京开的招待会上看到金希普的,他级别不够进场,被门口的登记人员拦住了,莫言看到这个情况,便顺手帮了一把。

进场后,金希普便仰起了自己的胸脯,跟着莫言进到了会场的贵宾接待室,带着一身的酒气和烟味,与胡书记握着手,嘴里还念叨着:

“对不起,我来晚了,刚从北大那边赶过来,北京堵车,实在令人头疼……”

胡书记看到他,便向周边退休的官员介绍道:

“这是我们的诗人,俄国有个普希金,中国有个金希普。”

在场的人听到这话,便都笑了。在这种哄笑声之中,金希普依旧严肃地承诺着:我要带中国诗歌走向世界。

金希普并不惧怕演讲,他惧怕的是没有地方演讲,所以在招待会程序进行到演讲环节的时候,金希普便上了场。

他只有一套说辞,那便是小时候的自己就是个会写诗的神童

自己的诗甚至被新加坡国立大学编进了教材,就连新加坡的一位内阁部长,因为他的诗歌走上政治道路。

这种谎言对于金希普来说,简直不值一提。

讲述完自己的“经历”后,金希普便从口袋中摸出了一张纸,之后猛地挥舞了一下手中的话筒,甩了甩长发,念道:

“大馒头大馒头,洁白的大馒头,芬芳的大馒头,用老面引子发起来的大馒头……”

与此同时,县委宣传部的马副部长站起来大喊着让乡亲们品尝家乡的大馒头

馒头热腾腾的气息和乡亲们的喧嚣也为金诗人的朗诵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大年初一的时候,莫言去到姑父家拜年。

一进门。就看到了金诗人和他的表弟坐在一起喝酒,诗人的旁边,还带着一个漂亮的姑娘,那是诗人的女朋友。

莫言知道自己的姑父又被骗了,可谁知,自己的姑父竟然因为金希普和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的合影,相信了他。

莫言劝不了自己的姑父,只好就此罢了。

但在半年后,莫言便从自己出差来京的二哥口中得知,自己姑父到底还是被那金希普给骗了。

莫言拜完年回家后,金希普一直都在姑父家呆着,住到正月初八才从他姑父家离开,每天好酒好菜地伺候着,把他姑父的家吃了个底朝天。

更要命的是,金希普骗走了他姑父两万块钱。

这钱还不是金希普自己要的,而是姑父自己给的。因为那金希普用给莫言表弟秋生找工作的借口,牵动了姑父的心。

姑父为了给自己儿子找工作,开始疯一样的借钱,借完钱后,便偷偷地塞到了金希普的包里,

金希普走后,姑父和秋生都在等,可是等了半年,还是没接到金希普的电话,他们中间也打过两次电话,第一次还能通,到了第二次,就没这个号码了。

16分读莫言《晚熟的人》晚熟分两种,一开窍的晚,第二种是什么?

五年后,老乡会和大馒头都已经成了历史记忆,莫言的姑父也在此期间,因心脏病去世了。

莫言说,自己虽不能肯定姑父是被金希普气死的,但这场骗局一定是姑父心脏病发作的诱因之一。

莫言去他姑父的葬礼时,看到了他的表弟秋生跪在坟墓前放声大哭的模样,他希望秋生能够踏踏实实过日子,然而,改变始终不是一时的事情。

莫言最后一次见到金希普是在葬礼之后,

那时他的作品被改编成歌剧,被邀请去到了济南,他在入口处看到了金希普,而他并没有避讳地说起了那两万块钱,并保证着自己一定会还给秋生。

之后,还给莫言贴上了一首诗,诉说着骗子也有真情,社会中的是是非非,谁又能分得清呢?

莫言在写自己的弟弟时候,全程都是以对话形式来写的,但是大概故事也是可以说清楚的,

秋生其实觉得自己是个怀才不遇的诗人,所以他在遇到金希普后,便把自己的梦想放大了,他给自己起名宁塞叶,加入了金希普举办的女神诗社。

感叹着自己和金希普的生不逢时,赞扬着自己诗歌的意境。

埋怨着自己父母把他弄到了这个黑暗的世界上接受痛苦,伸冤着世界的不公,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满腹才华不被看重,只能老死在破败的村庄?

他不明白莫言的破小说胜过自己写的《黑白驴》,感叹道: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可悲吗?不可悲,真正可悲的是英雄却使竖子成名!

主观意识流的事情其实都会站在自己的概念里,所以秋生会恨,会叹,会诉说。

然而秋生真如他所说的那般是个“诗人”吗?如果站在客观角度去叙述他的一生,该如何呢?

初中的好学生,因为一己私欲,跟着金希普创造诗歌,最后一事无成。

高中毕业让自己看不起的莫言给自己找工作,找到后,并不会认真做,反而三心二意,贪污钱财,发泄情欲,让他的每一个领导都瞧不起他,

后来,好像大彻大悟地结了婚生了孩子,生活回到了正轨,可谁知,金希普的再次归来,使他的正轨又偏离了。

但,谁又能评判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所有人都说他不务正业,而他到了最后,都能大声地对着世界吼着:

“你们的时代结束了!轮到我上场了!”

16分读莫言《晚熟的人》晚熟分两种,一开窍的晚,第二种是什么?

《晚熟的人》中,莫言让蒋二“继续晚熟”后,结束了这个故事,为什么呢?

其实,我们从蒋二的行为中也能看到,蒋二所认为的“晚熟”:

借着莫言的名气发财,装傻瓜避免交税。

发了财之后,便借着爷爷“滚地龙泉”的名号推出产品,突然邀请莫言为自己所举办的假擂台发言烘托现场气氛,谋取钱财。

所以说,蒋二到底“熟”了吗?莫言用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回答了我们。

《诗人金希普》和《表弟宁塞叶》中讲述了一个虚幻且现实的话题,

金希普和宁塞叶最后到底如何,莫言并没有写,

但这两篇,莫言大概率上是为了借着金希普的动作和宁塞叶的歇斯底里,影射着在现代生活着的一群人,

而这群人便是,生活在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幻想中的他或她。

也或许莫言影射的是他获奖后身边的某些人,但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看,金希普和宁塞叶身上的鲜活,恰巧显得有些可悲。

有人说,读完《晚熟的人》,会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后劲很大”,

因为书里的每一个故事的结局都在说未完待续。而这种未完待续也因此留下了许多的韵味。

有人说,莫言会不会像其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一样江郎才尽,看完《晚熟的人》后,我想有人便会回答说:

“还是莫言啊。”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