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一周简报(第四期)

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一周简报(第四期)

政策篇——行业政策发布

一、加氢站建设按下快进键:上海嘉定、张家口纷纷发布重量级规划

近日,嘉定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进行最新的《上海嘉定区加氢站布局与选址专项规划》公示。根据规划,至2025年嘉定总计拥有15座加氢站,其中独立加氢站4座,油氢混合站11座,具体情况如下:

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一周简报(第四期)

目前,嘉定已有3座加氢站。其中1座独立加氢站(安亭加氢站),2座油氢混合站(安智油氢合建站、西上海油氢合建站)未来5年里还将新建3座独立加氢站:郊野公园加氢站、南翔加氢站、北区加氢站、以及9座油氢混合站。

除了加氢站的大量布局,嘉定此前还将安亭镇同济片区规划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聚区,位于盐铁塘以西、曹安公路以北,规划范围2.15平方公里。

根据目标,到2025年嘉定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年产值将突破500亿元。

除此之外,近日,张家口市政府也印发了《张家口氢能保障供应体系一期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对制氢项目给予5年期的优惠电价;对加氢站,根据加氢能力分别给予400万(200-500千克/天)和800万(500千克以上/天)的一次性建设补贴。一期工程建设共16座加氢站(固定站14座,撬装站2座),其中10座将于今年底前建成,其余6座要求于2021年6月底前建设完成。

二、安徽《铜陵氢能产业规划》即将出台,未来拟增60辆燃料电池公交

日前,安徽铜陵市氢产业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在行政会议中心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氢产业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胡启生主持会议。市领导赵振华、程双林、黄化锋等参加。

会上,安徽铜陵市氢产业发展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事项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与会人员展开深入探讨,逐一研究当前我市氢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节点问题。

会议还原则通过了《铜陵市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规划》《铜陵长江氢能产业创新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方案》(初稿)等。据悉,铜陵市公交总公司拟增加60辆燃料电池公交车,灵通加氢站也将在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前投产使用。此外,未来五年内,安徽灵通集团将在铜陵市及周边地区规划开工建设10座加氢站。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铜陵市正积极推进氢产业发展各项工作。目前,已成立了氢能研究院,组建产业发展基金,制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快氢能示范应用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全面有序推进。

胡启生强调,大力发展氢产业既是推动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加快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把握时代新趋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各级各部门要增强对氢产业的敏感度,高度重视氢产业发展,以最务实的举措、最扎实的作风,搭建政策平台,厚植产业发展土壤,为氢产业发展营造最优质的环境。要列出时间表路径图,坚定不移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原则,优化政策供给、提升服务水平,力争氢产业项目稳步推进,早日见效。要抢抓新机遇,成为时代领跑者,围绕市场空间和需求,实施精准招商、以商招商,推动我市氢产业快速有序健康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

三、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出炉—4项氢能燃料电池相关入选

日前,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下达《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其中氢能与燃料电池方面:

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汽车制造项目-续建项目——东莞塘厦东益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产销中心、新能源汽车电子及新型产业制造中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中心、氢能源汽车发动机及加氢站组装中心、自动驾驶体验服务中心

项目所在地:东莞市

项目单位:东莞市凯发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起止年限:2019-2021

总投资:20亿元。2020年投资计划及主要建设内容:2亿元;土建、设备安装

重化工业工程-石化项目-新开工项目——东莞巨正源科技有限公司12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高性能聚丙烯项目第二套装置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一套60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2套3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氢气提纯装置,碳四及碳三、碳四混合气充装装置,循环水、地面火炬、变电所、机柜间、仓库、富氢锅炉,及甲烷、乙烷和丁烷储罐等,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

项目所在地:东莞市

项目单位:东莞巨正源科技有限公司

建设起止年限:2020-2022

总投资:35亿元。2020年投资计划及主要建设内容:2000万元;土地平整、土建

茂名丙烷脱氢及下游产品综合利用项目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4套100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6套50万吨/年聚丙烯(PP)装置、1套100万吨/年低碳烃裂解制乙烯装置、1套40万吨/年三元共聚装置、2个5万吨级液化烃专用码头及仓储罐区。分三期建设

项目所在地:茂名市

项目单位:东华能源(茂名)有限公司

建设起止年限:2020-2024

总投资:400亿元。

2020年投资计划及主要建设内容:2亿元;土建

现代服务业工程-综合生产服务项目——茂名吉达湾蓝色海湾整治工程、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园场平工程

建设内容及规模:

吉达湾湾内及潮汐通道疏浚整治、场平工程

估算总投资:4亿元

市场篇——国内氢能及燃料电池市场动态

一、明天氢能氢燃料电池项目落户重庆

3月7日,重庆两江新区首次应用5G技术举行“新基建·智能网联”专场“云签约”活动,签约项目总投资62.8亿元人民币。此次“云签约”项目涉及氢能燃料电池、毫米波雷达、无人驾驶等。其中,燃料电池项目由明天氢能建设,该项目将发展氢能及相关配套产业,在两江新区建设明天氢能西南工程中心、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

二、预计明年投产,世界领先燃料电池项目落户重庆璧山

近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与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进行了“云签约”,双方将在璧山共建重庆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据了解,双方将在今年内完成技术的孵化工作,并完成生产线的建设工作,整个项目预计将在明年正式投产,成为各大燃料电池生产商的关键零部件供应企业之一。

三、年产液氢3万吨、气氢2万吨,鸿达兴业投建规模化民用液氢项目

3月10日,鸿达兴业发布《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预案》称,公司非公开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约7.77亿股(含本数),拟募资不超过49.85亿元,投建年产5万吨氢能项目。该项目建设周期为3年,项目包括3万吨液氢,2万吨高压气氢。其中,年产3万吨液氢项目将是我国首个规模化的民用液氢项目,2万吨氢气以充装气瓶或专用运输车辆供应。

四、单价250万,广州三汽氢公交采购项目中标结果发布

近日,广州公交集团第三公共汽车有限公司发布了2019年燃料电池公交车辆采购项目成交结果公告。此次招标共15辆燃料电池公交车。广州开沃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单价250万元的价格中标。

五、投资12.7亿元 福田汽车氢能商用车项目启动监理招标

近日,福田汽车对外公布,公司获得燃料电池商用车及测试能力建设项目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并启动项目监理招标。据悉,该项目总投资12.7亿元,具备2000辆燃料电池客车的生产和测试能力。据相关人士透露,该项目与丰田等合作伙伴并无关系,项目投入运营后将部分服务2022年冬奥会。

六、首台氢燃料电池客车下线,陕西省氢能布局揭秘

近日,由陕西秦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生产的“秦星G10F”氢燃料电池客车日前在咸阳工业园成功下线。据悉,秦星G10F”氢燃料电池客车通过初步技术评审,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该客车以“氢”为动力,搭载西安交通大学与东方电气技术合作开发的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通过氢燃料发动机转换为电能驱动车辆运行,一次加氢20公斤,百公里耗氢3.8公斤,一次续航里程可达550公里。

除了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陕西省也在加速推进氢气利用项目的建设。

3月9日,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总投资5亿元的陕西恒泰氢能利用示范园建设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以液化天然气终端网络建设和发展为主体,致力于天然气、甲醇、氢气的存储和销售。

为推动新能源转型,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陕西省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规划。

根据相关规划,陕西省把重点放在把握全球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纯电驱动、混合动力和LNG(液化天然气)节能动力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新能源轿车、重卡整车制造,强化动力电池、控制系统以及充电设施等配套产业,建立龙头企业引领的专业化、品牌化、服务化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年产销量达到40万辆,新能源客车和中轻卡达到2万辆,LNG重卡达到1万辆。

七、湖北襄阳项目需求清单即将公布—氢燃料电池在列

据悉,湖北襄阳市招商引资网络推介会将于近日举行,届时将公布襄阳市项目需求清单,涉及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及现代服务业等7大领域90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项目投资总额达1100亿元。

市招商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这一领域,襄阳市希望引进氢燃料电堆、电池系统生产基地项目,因为现阶段氢燃料电池主要应用在城市公交领域,襄阳有东风旅行车和九州汽车两大客车生产企业,在襄阳发展氢燃料电池产业,可以更加贴近市场。

在装备制造领域,希望引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园项目,因为襄阳已经形成了以金鹰重工、时瑞达重工、国铁股份、汉江重工为代表的一批轨道交通重点企业,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在全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八、金通灵与CELEROTON联合开发压缩机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2020年3月11日,金通灵(300091)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氢燃料电池压缩机产品开发规划,现已完成对瑞士 CELEROTON AG 公司(以下简称“CELEROTON”)提供的首批样机的测试,各项性能均符合要求;CELEROTON公司对拟研发的两款新型氢燃料电池压缩机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也已完成,并向公司递交了可行的技术规格书。

市场篇——国外氢能及燃料电池市场动态

一、丰田与一汽将在天津建含燃料电池汽车的新能源车工厂

近日,据外媒报道,日本汽车制造商丰田计划与一汽合作,投资12.2亿美元,在天津建造一座新能源汽车工厂。该工厂预计每年生产20万辆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目前,丰田还未透露其中纯电动、插混和燃料电池各自的生产比例。

二、世界最大绿氢制造项目在日本福岛开幕

近日,据外媒报道,世界最大制氢项目——福岛氢能研究项目(FH2R)在日本福岛举行了开幕典礼,以庆祝其竣工。FH2R项目于2018年7月启动,2020年2月底完成10MW级制氢装置建设并试运营,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制氢装置。该项目使用可再生能源,每小时可产生多达1200Nm3的氢气,每天可供应560辆燃料电池汽车。

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一周简报(第四期)

三、韩国能源研究所高温燃料电池系统将于今年发布

近日,据外媒报道,韩国能源研究所与东亚华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一家实验室公司Dong-A FuelCell,新公司将基于韩国能源研究所的5kW高温聚合物电解质膜燃料电池系统技术,研究开发家庭建筑用的燃料电池系统。该系统能够产生电能、热能以及制冷,与传统的燃料电池相比更具经济效益。Dong-A FuelCell表示,将在2020年发布相关产品,然后计划扩大产量并将更多技术转移到海外市场。

四、英国第一座垃圾制氢工厂已通过选址

3月10日,Peel Environmental和Waste2Tricity宣布,他们在英国柴郡西部靠近埃尔斯米尔港的占地54公顷的垃圾制氢工厂获得了规划许可。该垃圾制氢项目耗资700万英镑,将利用Power House Energy Group的分布式模块化发电技术,该技术每天可将35吨不可回收的塑料

垃圾转化为当地的氢气来源。在工厂规划获得许可后,工地预计将于今年秋季开工,工厂将在2021年全面投入使用。

五、日本东北大学开发出温泉水制备氢燃料技术

近日,日本东北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用温泉水制备氢燃料的实验取得成功。东北大学与温泉资源丰富的仙北市合作,使用当地玉川温泉涌出的强酸性温泉水制备氢气。温泉水和废弃铝材产生化学反应的装置每天可产生100升氢气,可以用于穿梭巴士的燃料或者小型无人机电池等领域。该技术正处在从基础研究迈向实用化研究的阶段,未来技术走向实用化和商业化需要企业加入共同研发。

六、爱尔铃克铃尔配套燃料电池雪地摩托亮相

近日,在奥地利欣特斯托德(Hinterstoder)举行的滑雪世界杯上,Rotax 带来了“Lynx HySnow”雪地摩托,这是一款搭载燃料电池电动驱动的零排放雪地车辆。爱尔铃克铃尔是该项目的合作公司之一,为该款雪地摩托提供了基于NM5平台的燃料电池电堆。

据悉,爱尔铃克铃尔开发和生产的 NM5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堆是目前三个标准化电堆平台之一,其电输出为 6-70 kW,非常适用于轻型商用车和类似应用。

七、日本东北大学开发出温泉水制备氢燃料技术

据日本《河北新报》报道,日本东北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用温泉水制备氢燃料的实验取得成功。东北大学与温泉资源丰富的仙北市合作,使用当地玉川温泉涌出的强酸性温泉水制备氢气,校方和市政府方面都表现出希望该技术尽快实用化的意愿。

据东北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屋范芳所长介绍,温泉水和废弃铝材产生化学反应的装置每天可产生100升氢气。该技术正处在从基础研究迈向实用化研究的阶段,未来技术走向实用化和商业化需要企业加入共同研发。

仙北市的小田野直光地区创新综合战略统括长表达了该地区氢能源“自产自用”的新能源愿景,用温泉水制备出的氢气可以用于穿梭巴士的燃料或者小型无人机电池等领域。

温泉水与铝反应制作氢气的过程,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作为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值得期待。

八、日本建筑业巨头纷纷涉足氢能应用技术开发

据日本《日经产业新闻》报道,户田建设、清水建设等日本建筑业巨头纷纷涉足氢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开发,并将其与打造未来舒适居住空间具体结合,从建筑业角度推动未来“氢能社会”的实现。

拥有海上风力发电业务的户田建设,提出了发展管道氢气,综合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打造未来智慧城市的具体方案。计划将可再生能源波动发出的电力电解为氢气,通过城市氢气管网输送到住户和写字楼,再通过燃料电池还原为电力和热能,为用户提供零碳排放的绿色能源。

清水建设则正在与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合作,开发建筑物内安全利用氢气的系统。目前氢气的存储普遍采用的是高压氢气和液氢存储技术,由于目前安全法规等的限制很难在建筑物内放置。两家联合开发的利用储氢合金储存氢气的技术不受此法规限制,且其储氢能力是液氢存储的2倍。同时,这项技术还可以与今后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氢能产品的普及相结合,用于城市氢气的供给、存储和加注基础设施建设。

九、全球首款甲醇燃料电池超跑开始量产

继2019年日内瓦车展Gumpert Nathalie甲醇燃料电池汽车原型车全球首秀之后,2020年3月4日,爱驰恭博正式发布了Nathalie First Edition量产版,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款甲醇重整燃料电池汽车开始量产。

这款车由Blue World Technologies 丹麦蓝界科技提供技术核心部件——甲醇重整高温燃料电池系统。该先进技术可为电动车辆提供多重优势,例如长续航里程、三分钟快速燃料加注、零有害排放、低燃料成本等。Blue World Technologies蓝界科技研发的甲醇重整燃料电池系统使用纯甲醇运行,可提供与驾驶传统燃油车辆同样便捷的体验。同时,该技术还有助于克服我们面临的严重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

量产版Nathalie First Edition将配置丹麦蓝界科技的15kW甲醇重整高温燃料电池,以液态甲醇为燃料,重整制氢并将其转化为电能。整套系统的整体容量(甲醇重整燃料电池加缓冲电池)为178kWh, 总输出功率为400kW。从零到一百公里每小时加速时间仅需2.5秒,最高时速为300 km/h。这款车将搭载65升甲醇燃料箱,最高续航里程可达820公里,并且只需三分钟即可在现有燃料加注站完成甲醇加注,不需要新建特殊加注甲醇的基础设施。

谈氢论道篇(一)——加氢站面临的困境如何破局?

根据规划,今年全国将建成加氢站100座以上。加氢站井喷的背后,面临着成本高居不下的难题,未来该如何破局?

井喷的加氢站建设市场

截至2020年1月,我国已建成加氢站61座,规划和在建的加氢站有84座。根据国家规划,2020年我国将建成100座加氢站,到2030年实现建成1000座加氢站的目标。

加氢站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设施保障,2019年开始井喷式增长,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数量的增加,根据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年中国共生产氢燃料电池汽车3018辆(合格证数据),同比增长86.41%;第二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国家级、省级、市级政策出台超过70项,超过20个地区对加氢站及氢能产业链进行政策扶持。

作为全国最早支持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2019年佛山出台《佛山市南海区促进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运行扶持办法》,对新建加氢站最高补贴800万元,是已出台的政策中补贴额较高的。目前,佛山已建成6座加氢站,成为国内加氢站数量最多的城市。

加氢站作为氢能源战略中十分关键的一环,以其氢燃料的储备辐射周边区域,使得车辆能够及时补充能源,形成良好的循环。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以61座排名全球加氢站保有量第四。此前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未能大规模普及的原因之一,就是加氢站不足。因此,大力建设加氢站无疑是在为今后氢燃料电池汽车普及创造条件。

加氢站背后是昂贵的成本

目前,加注能力1000公斤的加氢站,在不含土地成本情况下,投资额为1200万-2500万元。若加上商业用地成本,投资额甚至翻倍。这样的投入门槛,普通小企业难以支撑。

相关建设人员表示,目前国内的加氢站,基本上都没拿到过政府的补贴,主要原因是补贴有各式各样的门槛,而且需要在建设成功后申请,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所以,尽管各地政府推出了数百万元的补贴政策,但仍难解燃眉之急。

同时,加氢站设备一些关键零部件,例如:压缩机、加氢机等核心设备和阀门、垫圈等,需要极高的工艺,国内无法生产,只能依赖进口,而这些进口产品占设备成本的60%左右,整个设备成本又占加氢站总成本的80%以上。有些进口设备的价格,甚至要比国产设备贵一半。

除了建设成本高外,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没有实现规模化应用的情况下,加氢站的后续运营成本也特别高。加氢站的运营模式和加油站一样,主要盈利来源就是加氢价格差,以现在的加氢价格来计算,必须大于1000kg/天才能覆盖运营成本并进一步收回建设成本。但目前的加氢站,大

部分是按500kg/天的供氢能力建设的。

同时按照现在的政策规定,制氢站必须在化工园区,加氢站是按照商用地进行审批,则大概率会建在市区,这就将产生巨额的运输成本。若采用最常见的长管拖车运输氢气最高只能压缩至20MPa,氢重量比只占1%,运输费用高,相当于空车来、空车去。

此外,在发达国家加氢站运营成本中,人工费用占比很低。但氢能在我国作为新兴产业,对其安全性有严格的要求,安全运营规范要求一个加氢站至少需要6-8人,从而产生高额的人工成本。

高成本问题如何破解?

未来,随着加氢站建设数量增多,在规模效应影响下,加氢站的建设成本将得到下降。总的来看,成本下降主要源于规模化建设以及采用新的设计和技术提高效率。据业内推测,未来加氢站降本空间在30%-40%。

随着技术的发展,加氢站的设备如压缩机、加氢机、储氢罐的费用有一定的下降空间。设备费用是加氢站总成本的主要组成,也是加氢站总成本中唯一存在可降空间的部分,若随着科技的发展,设备更新换代,设备造价势必会产生下降的迹象,从而使用氢成本进一步降低,但降低的幅度有限。

对于加氢站未来如何发展规划,有专家认为加氢站是推进氢燃料电池车应用推广的最重要配套设施,可以通过探索建立油气氢综合站减少土地投资成本、通过加氢环节总承包的形式控制设计、装备及工程造价。目前的加氢站大多是建立在一些特定功能的园区或工厂,处于示范阶段,密度不是很大。今后,可以在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经济发达城市圈按照一定密度布局管输设施和加氢站,满足车辆的用氢需求。

现在来看,我国加氢站建设属于快速上升期,2020年有望实现规划目标,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站形成生态链。一旦加氢站所需零部件国产化、规模化后,短期内就可实现成本下降,同时,未来国家有望出台更加细化的支持政策,推动加氢站发展。到那时,加氢站的成本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谈氢论道篇(二)——韩国《氢法》对我国氢能产业的启示

韩国近日颁布全球首部氢法——《促进氢经济和氢安全管理法》(以下简称“《氢法》”),这是全球范围内从提出“氢能社会”概念到真正进入实施过程的里程碑事件,是推动国家顶层设计落地实施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近两年来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及终端产品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韩国《氢法》的颁布,对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顶层设计缺位,地方氢能产业布局同质化、低端化现象突出;法规制约凸显,机制体制亟待突破;自主创新不足,核心竞争力亟待提升;氢能供给不力,基础设施亟待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尽快出台国家氢能规划,指导产业健康发展

截至2019年底,美、日、澳、韩、德等发达国家已经发布了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或路线图),将氢能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明确了氢能在未来能源体系中的定位,消除了制度障碍。建议我国尽快出台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机制创新、健全法规标准体系,指导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明确氢能战略定位,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电解水制氢可用于可再生能源储能,成为电能的有益补充,推动构建以氢-电互补为主要组成部分的能源互联网。可再生能源储能制得的氢气可用于石化、化工、钢铁等传统行业,减量替代化石能源制氢,推动传统行业减碳。氢储能可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有助于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

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建立部委统筹协调机制。建议明确氢能的行业主管部门,由其牵头各相关部委,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自上而下推动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例如,针对制氢项目要进化工园区的制度,建议由应急管理和市场监管部门研究对策,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对作为能源利用的氢气的管理。

明确产业发展目标,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制定国家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图,科学测算发展目标,优化技术发展路径,统筹规划产业布局。科学引导地方政府要充分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基础等发展氢能产业,要有所为亦有所不为,避免同质化发展,防范低端恶性竞争和行业无序发展。

科学认识并确立氢的能源属性,研究制定“氢能条例”(或法律)。建议厘清氢能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借鉴韩国通过立法,健全氢能安全标准法规、提高安全技术及装备水平,推动氢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应急管理等部门要根据实际发展需求,修订完善现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适度放宽氢能制储运加全流程的管理。

二、开展试点示范,探索适合国情的氢能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存在核心技术自主率低、成本居高不下、氢能供给体系不完善和现行法规制度对产业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等问题,氢能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建议遴选氢能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开展试点示范,从制度创新突破、技术和产品示范应用、关键技术及装备实证性研究等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氢能产业发展路径,将可复制的经验向全国其他地区逐步推广,有效避免“一窝蜂”式发展。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探索促进氢能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首先,在试点地区突破相关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设立制氢专区、开展站内制氢项目,放宽对以能源方式利用的氢气上市流通的限制。其次,建议跟踪技术进步情况,修订压缩氢气道路运输管理规定,逐步放宽对最高压力的限制,借鉴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验,对压缩气体道路运输实行压力分级管理。最后,建议试点地区探索完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完善退坡机制,减小产业发展对补贴政策的依赖性。

开展氢能储输技术示范,推动构建完善氢能供应体系。建议开展分布式制氢,液氢、氢气管道、有机液态储氢、固态储氢等技术及装备试点示范,探索长距离、大规模氢气输送技术路径。借鉴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经验,协同可再生能源布局逐步推进建设氢气长输管道,助力解决“三北”地区风电、光伏发电,西南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储能、外输等问题。鼓励加氢站建站方式多元化,支持按需选择移动或固定式加氢站,鼓励开展子母站模式。

开展氢能终端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建设,探索建立市场化发展机制。大力支持示范城市开展氢能交通、备用电源、分布式发电等氢能终端产品示范应用,验证并提升技术的可靠性,打造产业生态链,探索成熟可行的商业模式,建立氢能产业市场化发展机制。建议支持以工业副产氢(仅限于既有产能)、可再生能源制氢为原料,替代煤炭或天然气制氢,应用到传统炼钢、化工等行业,开展绿色化工(合成氨、甲醇等)试点示范。

三、强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氢能创新体系

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专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短缺与技术创新需求严重不匹配,亟需培育专业人才并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研究团队。在当前科研力量总体不足的情况下,建议整合资源,坚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本土化高层次人才团队两手抓,建立国家氢能创新体系。

研究出台氢能技术路线图,制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氢能产业链较长,各个环节又包括较多技术路线,要结合我国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基础和技术发展水平等研究制定氢能技术路线图。充分对比分析国际国内技术水平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及基础条件等,制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技术路径。

建立国家氢能创新平台,攻关突破共性核心关键技术。建议组建氢能国家实验室,负责攻关突破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核心基础材料,以及氢气循环泵、氢气压缩机等关键装备共性技术。在氢能产业先发地区,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原则,设立国家队的分支机构。积极引导各分支机构,结合区域产业基础、依托技术人才优势,发挥“专科医院”的作用,定向攻关突破。

培育壮大氢能专业人才队伍,加大力度支持自主技术转化。建议通过设立一批重大技术专项,由国家实验室牵头实施,培育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加快培养一批既对氢能技术有比较深入了解,又具有市场化经营经验的高端人才,助力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建议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优化技术成果转化环境,孵化培育核心材料和关键技术领域的“单项冠军”企业或研发团队,推动自主技术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卡脖子”问题。

四、加快完善氢能供应体系,降低氢能供给成本

建议全国统筹布局氢能产业,加快完善氢能供应体系,促进氢能供需平衡,推动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绿氢”,倡导多元化制氢技术路线。建议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仅限既有产能),鼓励就近消纳。探索发展光伏、风电(含海上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推动开展GW级可再生能源制氢试点示范。支持光解水、生物发酵等绿色制氢技术示范及产业化发展。逐步构建以“绿氢”为主的多元化制氢体系。

加快推进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的储运体系。开展30MPa及以上压缩氢气运输技术及装备应用示范。扩大天然气管道掺氢示范规模,开展氢气管道试点示范,加快氢气管道技术及装备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支持开展液氢储运、有机液体、固体(金属氢化物和储氢合金等)储运氢技术及装备示范项目。

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统筹推进加氢网络体系建设。鼓励利用加油站、加气站改/扩建加氢站,示范推广油、气、氢、电综合能源补给站。支持以需求为导向,在机场、内陆河流接驳码头、湖泊堤岸等地建设加氢站。对于氢能供应比较紧张或者运输成本过高的地区,支持开展制氢-储氢-加氢一体化站试点示范。

五、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国际氢能市场

在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市场、资本三者关系也越发相互渗透与融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抢占氢能产业发展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当前与美、日、德、韩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氢能制储运加、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与核心零部件,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设计与制造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迫使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技术和人才交流,加强标准化合作,贯彻“引进来、走出去”和跟跑策略,加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降低全产业链成本,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完》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