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签署了一项条约,该条约规定柔佛将在2061年之前向新加坡供应淡水。此后,柔佛的灵贵大坝提供了新加坡40%的用水需求。可以想象,在淡水供应方面,新加坡有多依赖马来西亚。
正因为看到了新加坡的软肋,在历史上,每当两国出现摩擦的时候,马来西亚总是威胁切断供水。当然,在2061年之前马来西亚决定关闭灵贵大坝的可能性不大,毕竟这将违反条约,而且新加坡也不是好惹的,很可能为了自己的生存采取极端行动。
然而,马来西亚目前还没有计划在2061年以后与新加坡续签供水协议,届时马来西亚将切断对新加坡的供水。这时候,新加坡的选择将至关重要,毕竟水是大事。新加坡的目标是在2061年水协议到期时完全自给自足,但是,万一目标没有实现,除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在哪里可以买到淡水?
除了马来西亚以外,新加坡最近的邻居是印度尼西亚。这似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印尼的里奥群岛、巴丹岛和宾坦岛,与新加坡的距离都不到100公里。
然而,这一明显的选择已被放弃,原因是印度尼西亚群岛本身的水需求不断增长,价格也比马来西亚高太多(现在的水价一直使用冻结价格),最重要的是,印尼能也不是一个可靠的供应来源。
让我们看看从更远的地方购买的选择,比如东南亚其他国家,但是这些国家的水价不会比印尼便宜多少。而且,随着东南亚国家的迅速发展,他们自己正面临着水污染问题、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频率增加、经济和人口增长导致的水资源需求增加等问题。他们可能没有兴趣被锁定在一个几十年的水协议中。
历史上,马来西亚也多次想与新加坡重新谈判水价,但是都被新加坡拒绝了,可以预见,2061年之前的任何一次谈判都将不会乐观。目前新加坡的方向是通过更多的水再利用和海水淡化来实现自给自足,到2060年,这将提供其需求的55%和30%,与完全自给自足的目标还差得太多。
为了确保在未来能够自立根生,现在新加坡正在加速海水淡化,当地集水的技术应用,也一直在花钱增加海水淡化厂和新水厂的数量。新加坡还采取措施,确保到2030年,国内人均用水减少8升,这一举措是通过在2017年和2018年将水价分两个阶段上调,并征收节水税,以强化水资源短缺的观念。此外,为了确保新加坡人的节水意识,“节约用水”已经作为中学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有人认为,现在离2061年还有40多年的时间,那时候新加坡的科技可能已经发达到能满足全国的淡水需求。但是,这只是一种假设,谁也不敢保证未来必定会发生什么事,何况,在新加坡,海水淡化主要用于工业目的。是的,你可以喝,但我要说的是,每个海水淡化厂的水质都不一样,任何从事水务行业的人都会知道这一点。
新加坡还有解决水危机的手段吗?有,他们有可能求助中国。首先中国是亚洲地区最强大、最负责任的国家,虽然中国的水资源也不丰富,但是供给一个城市国家充足的淡水还是没有什么压力的。其次,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中国人向来认为华人是自己的同胞,因此,如果新加坡人真的喝不上水,中国人也会跟着着急的。最后,中国要比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可靠得多,不会坐地起价,新加坡不会时时受到水价上涨的威胁。
如果新加坡真的决定从中国进口水,那么运输的手段有两种:油轮运输和管道运输。油轮运输的特点是更昂贵,但更灵活,而且而且在紧急情况下采用更现实;管道运输成本低,但前期投资成本高,这种选择只能通过稳定的、几十年的供应协议得到实现。
假设使用油轮供水,有人做过一个计算。油轮的包租率是不稳定的,在2018年年底,每日的报价是4万美元左右。也许长期租赁可以降低百分之五十的费用,即使这样,每天也需要2万美元,简单计算就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营运成本和贴现率,一艘1亿美元的船舶连续运行14年将收回成本。水费包括运输费用和中国现有的供水价格,最后计算出的价格是,每吨水是马来西亚原水供应新加坡价格的900~1000倍。
如果使用管道运输,那么管道建成后,稳定的供水要便宜得多。但是前期管道建设将是一笔超级费用。为了估算一条长距离海底管道的成本,有人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数据进行了计算。2003年世界天然气会议的一份报告援引的数字是,建设1000公里的管道成本在10亿至15亿美元,即每公里100-150万美元。最近一份关于1980年至2014年墨西哥湾管道建设成本的学术报告,给出了经通胀因素调整后的每公里210万美元的成本。
管道使用寿命约在35年左右,假设铺设一条高达1米的传统管道,从中国最南方的城市通向新加坡,水流速度为每秒5米,那么大致算下来,与新加坡现在购买的水价大致相当。但是如果算上管道建设费用,最终费用还是超过500倍目前马来西亚的原水价格。
也就是说,新加坡从中国进口淡水是可行的,但是是否划算就要看新加坡人自己怎么计算了。事实上,即使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续签协议,水价上涨也不可避免。而用技术自己生产淡水,与需求量又有缺口;从中国进口,又要花费大笔投资。对于新加坡人来说,为了生存,在未来对淡水实行配给才能缓解危机,这意味着游泳池、高用水工业等需要关闭,但我相信,凭借着新加坡人的聪明和智慧,最终会挺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