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替代效应显现!如何破局产业链“二次转移”?

东南亚对我国产业链的替代效应逐步显现:

越南替代中国制造的说法愈演愈烈。

近期,由于疫情的影响,中国出口韧性持续下行而越南出口增速快速上升,4月越南出口同比增速达25%,远高于中国的3.9%。

印度发展态势也很猛。印度有较多的科技人才,且印裔精英与西方关系紧密,在欧美国家影响力颇大,不但有科技巨头的CEO,还有印裔副总统。此外,印度正成为全球粮食和基本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国,未来两三年有可能成为仅次于中国、美国和德国的全球第四大出口国。

新加坡已成为全球第四大高科技产品出口国,仅中国对新加坡的直接投资就超过600亿美元,占中国对东盟投资存量的46.9%。

总体来看,我国同东南亚的经济贸易走势已存在相对明显的背离趋势,部分先进产业要素也开始流向东南亚,致使我国产业链转移的风险陡然加剧。

自2018年贸易战开始我国向东南亚就开启过一轮产业链转移,与上一轮产业链转移相比,这一次有何不同?

上一轮产业链转移仅是“低端外迁、整体可控”的产业溢出效应,东南亚承接国大多属于被动接受,那么此轮产业链转移东南亚则可能存在“板块漂移”的风险。

如何在政策层面化解产业链爬坡?

福卡智库认为,破局产业链“二次转移”将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三大策略”——即设立“母工厂”把控关键技术、构建跨国跨境劳务合作机制、布局国内产业梯度转移。

如何强化“产业链控制力”?

长期保持产业链强势竞争地位,强化“产业链控制力”,这需要一方面是对产业标准和规则的源头锁控;另一方面是对产业软件和平台数据的掌控。

同时,与美国单向强调控制的模式不同,我国在产业链上的布局与把控还将基于利益共同体原则下的国际合作。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