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励叔和他的“明星种子”

“今年我用16亩自耕田,试种了13个不同类型的优质稻种,经过晚造试验,我心中的5个‘明星’出来了。”励叔说。

励叔名叫茹嘉励,今年75岁,家住广东阳江市阳东区大沟镇新梨村。多年来,经他“试验”推广的农作物,成为当地农户家庭年纯增收3万元以上的“拳头产品”,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成了他的“粉丝”。

深读|励叔和他的“明星种子”

阳东区大沟镇新梨村农民茹嘉励在水稻“试验田”。李向东 摄

别人“晒娃他“晒稻

初冬11月,当记者迈进励叔的院子时,看到房前空地晾晒的晚造稻谷,金灿灿一片。仿佛“晒娃”般,他拎出一袋大米,招呼我们捧起来闻,果然米香扑鼻。

励叔自豪地说这是今年最得意的“种子选手”,叫“农科一号”,又名“巧两优香粘”,今年秋种时从省农科院引种,是特级优质稻米,试种亩产达992斤。

励叔给记者看了一张张写满村民姓名的信纸,这是一份特殊的名单,上面记录的是从他手中免费领走优选早造种子的村民。

细看励叔手写的这份名单,签领记录不少:凉水村茹仕根12亩12包、茹罗众6亩6包……不仅覆盖到了新梨村7条自然村,还有周边村委会的。许姐就是从东平镇赶过来的,“明年开春,我准备搞稻花禾虫项目,为了提高效益,水稻品种我看准了励叔分享的‘农科一号’”。

深读|励叔和他的“明星种子”

茹嘉励展示“试验”成果。文春梅 摄

在励叔家中与他聊天时,常被这样登门的“客人”或电话打断。别人秋收后的赋闲期,他却格外忙碌。

“只要听说励叔这里有了‘试验’新成果,大伙都坐不住,路远的先电话咨询,家在近旁的干脆上门讨教。好种子、好经验,他都毫无保留,快收获时,他又跑前跑后推销。”村里以种田勤快著称的钟贤胜夫妇这样说。

“今年晚造我跟着他种了华农大的‘十九香’,亩产1000斤,未脱壳的稻谷每百斤卖了260元,比普通杂优品种多卖了60元。”钟屋村的钟良坤给记者算起账来。

家住江东村的谭水许,不仅是励叔这份“特殊”名单上的一员,还是他常年重点帮扶的“邻居”。“早年,励叔第一次来我家时就跟我讲,手有残疾不怕,不能外出务工在家务农也有前途。政府的救助能解决温饱,但要致富,还得靠自己的勤劳。遇到具体困难,他来帮。”这样一句贴心的承诺,励叔说到做到,每每“试验”出好种子,水许家总能收到一份,特别的关爱还包括肥料、种植指导、上门收购等多方面支援。

如今,谭家夫妇依靠冬种玉米、春种番薯、秋种优质稻、兼种甘蔗的轮作模式,不仅住上了两层小楼,每年务农纯收入达到了5万元左右,两个女儿也读上了卫校。

和水许家一样,许多村民都尝到了效益农业的甜头,他们干劲十足。初冬时节,在新梨村转上一圈会发现,原来因劳动力流失撂荒的不少农田,都被“拾掇”了起来。

深读|励叔和他的“明星种子”

如何练就一双“鹰眼”?

脑子活、市场行情看得准,这是村民对励叔的普遍印象。年过七旬的励叔如何练就了一双“鹰眼”?被问到是否有独家秘诀时,励叔说:“这几年我的‘试验’推广比较顺利,但早期不是没栽过跟头。”励叔说,有两件事他不能忘。

一次是在2002年,励叔当时刚上任新梨村党支部书记,很想为乡亲谋一条致富新路。在友人的推荐下,他发动村民冬种马铃薯400多亩,但由于种子源头不好,种下没多久薯苗就出现瘟病,当年的收成很不理想。为了对此事负责,他自掏腰包几万元补上了村民的部分损失。通过这件事,他也意识到优质种子对庄稼人的收成有多重要。

另一次是在2006年初,他拉了6000斤粤甜9号玉米去佛山卖。去之前满腔期待,可到了市场才发现,别人从台湾引种的玉米更优质,1.2元一斤都十分抢手,而自己一车玉米却少人问津,最后以0.6元一斤勉强脱手。这次跑市场的经历让励叔暗下决心,种农产品绝不能盲目跟风,不然即使高产,也会因同质化产品过多而价贱伤农。

深读|励叔和他的“明星种子”

茹嘉励晒出今年水稻“试验”最得意品种“农科一号”。谭晋东 摄

有过两次不成功的经历,是否会面临信任危机?励叔的回答却让人有点意外。“村民没有过多地埋怨我,他们依然相信我能带着他们闯出一条新路。这份信任很沉,我不敢再有丝毫马虎。”

记者也好奇村民这份笃定的信任到底来自哪里,与村民的几番闲谈,揭开了这个谜底。

在村民的印象中,茹嘉励聪明好学、勤奋上进,高中毕业后回乡当科研小组长时建议海草肥田,将队里的水稻亩产从300斤提高到了800斤。

茹嘉励三十出头的时候,因爱钻研被阳江土产公司看重,聘为农艺师。他40岁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在程村镇办起了编织厂,因做生意诚实守信,编织厂年产值达到了1000万元。为了促进家乡发展,1995年,茹嘉励将工厂搬回大沟镇,还积极发动其他外出乡贤投身乡村建设。

2002年年初,村“两委”干部换届选举,新梨村7个自然村的村民小组长代表乡亲,连续3晚敲开茹嘉励的家门,希望他参加选举。

回想起19年前的一幕,励叔女儿茹小玲颇有感慨,“当时家人都表态不支持,我们的编织厂挺红火,又有一大片果园,父亲如果把精力放在村里,家里人管理的负担就重了。”家人反对,但励叔决心已定,一心要在家乡多做点实事造福乡亲。

“年纪大了他也闲不住,就是爱折腾。刚开始,我也抱怨他总占用自家田做什么试验,现在反而成了他种田的帮手。”励叔朴实善良的老伴一边打谷一边说。

还得请“高人”引路

“我感到种田,不单是体力活,还需要勤动脑。之前的好坏经验,都得认真总结反思。到底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都需要不断研究市场需求。”励叔说,他的第一位老师从身边找,就是那些报刊书本。

励叔家里的现代化电器很少,但多年来由他手写的耕作笔记和心得,却塞满了几个抽屉,用于随时查阅的各种农业前沿信息资料,层层叠叠堆放在桌上,家中正厅还悬挂着“科技兴农”书法横幅。

深读|励叔和他的“明星种子”

茹嘉励平时查阅的各种农业信息材料。文春梅 摄

书本是无言的“老师”,但要想减少错误,还得请“高人”引路。

励叔把保持紧密联系的省内高校和农业领域的各路专家,当作智囊团和“外援”老师,不时向他们请教新技术、寻求新品种。

励叔的谦虚和好学,赢得了专家的欣赏。他们研发出新优品种,总会在第一时间推荐给他。比如今年晚造试验的“深两优1918”,就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该种子经过试种,亩产1150斤,具备了抗风抗疫、优质高产的优势。

有了优质种子和技术后盾,励叔的胆子壮了,一场场田间“试验”也由此展开。

第一场翻身仗,是在家乡闲置的山地引种优质荔枝,励叔特地请了省农科院的教授来指导。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和销路打开,2002年后大沟镇双肩玉荷包荔枝不仅出现在北京等地的超市,还连续多年出口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

正当荔枝产销红火时,励叔又盯上了番薯。他认为,荔枝生长季节性强,不易保鲜,单靠种荔枝很难稳定提高村民的收入。“一个品种好了,农户会出现盲目跟风种植的情况,在市场还未饱和前,我就要积极寻找新出路了。”励叔说。

有心人处处都留心。一次,励叔在广州吃饭时留意到“甜蜜”番薯,当即购回50斤薯种。回村后,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试种番薯就开始了。历经10年实践,由他带动种植的优质番薯就达17个品种。

经常下地与番薯“对话”的励叔,还根据自己摸索出的经验,编写了《阳东锦栗薯高产栽培技术》,无偿分享给乡亲们。励叔还发挥阳江市农业讲师团成员的作用,自2005年以来,走村讲课、分享种植经验不少于100场,惠及农民20多万人次。

“2006年第一次来大沟指导荔枝种植到现在,我多次接触励叔。不要小看这位农民自己开展的试验,比如种番薯,他会采用区组重复、年度重复等方法,测试良种对土壤、天气变化的稳定性。经过这么多年田间亲身耕作,得出的数据和结论经得起推敲。”采访中,记者恰遇前来阳江进行生产调研和技术指导的省农科院专家,如此评价励叔的“试验”。

另辟蹊径的“老顽童”

尝到了“试验”成功的滋味,这位爱折腾的“大龄顽童”又准备另辟蹊径了。自2014年从村干部岗位退休后,励叔在大沟镇顺风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重新”上岗。

2016年,他创办120亩家庭示范农场;2019年,又与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合作创建优新农作物品种及技术阳东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他带头推广的华美甜8号冬种甜玉米,今年在大沟镇新梨村种植300多亩,总产量达到45万—50万斤,单这一项就为全村农户增加90多万元的收入。

深读|励叔和他的“明星种子”

省农科院专家到田间复合微生物肥的立体种养选址察看。谭晋东 摄

水稻试验时,励叔常常每天8到10小时泡在禾田,从施肥、播种、插秧、拔草、除虫、灌水,到稻禾发棵、扬花、灌浆、成熟,茹嘉励都细心观察、对比、总结,收集试验数据。

不断挑战自我的茹嘉励,接下来想在优质稻上继续做文章。目前,他正忙着申请成立阳江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会,已联络阳江的养鸡、养鸽、养禾虫等农业大户,要来一番田间复合微生物肥的立体种养“试验”计划。

“乡村振兴需要励叔这种不辞辛苦、常常惦记着农民种什么才能增收的人。”与励叔相熟的阳江市农科所所长黄显良说,在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的过程中,常常会缺乏解决技术或种子落地的一个对接点,励叔正好充当了这个对接点,他通过自己先种、先尝然后再分享成果、带种的方式,为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供了支撑点。

【全媒体记者】文春梅

【统筹】何雪峰 赵文君

【作者】 文春梅;何雪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