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淡泊”的华侨教育家张国基

“甘于淡泊”的华侨教育家张国基

张国基,字颐生,号晋裕,1894年生于湖南益阳市资阳区迎风桥镇的一个耕读之家。幼时在家乡私塾就读,1915年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天资聪颖,成绩优异。1920年受新民学会派遣前往南洋从教,1958年回国,先后担任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校长、北京文史馆馆长等职,198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侨联主席。

与毛泽东的同窗情

张国基与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前身湖南优级师范同窗五载,两人交情甚厚。“五四”运动爆发后,湖南学生联合会成立,在毛泽东的周密部署和指挥下,担任学联副主席的张国基等被秘密派往衡阳,游说军阀吴佩孚,将时任省主席、军阀张敬尧驱逐出湖南。驱张斗争取得胜利,加深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认识。

1919年底,毛泽东写信给新民学会,提议派员到南洋群岛了解东南亚各国状况。当时正值新加坡华侨中学校长涂开舆归国延揽师资,张国基前往应聘被录用。到新加坡任教后,他时常阅读华文报章,密切关注国内局势。毛泽东多次写信鼓励他站在时代前列,报效国家。1921年,张国基母亲逝世回国奔丧,毛泽东写信约他到长沙面谈,并邀他视察讲学十余天。

1926年底张国基回国,经毛泽东举荐,他随即被派往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出任教育长。4月,他应毛泽东、周以栗之邀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讲习所被逼停办。随后,汪精卫于7月间也掀起反共浪潮,国内一片白色恐怖。在危急关头,张国基受毛泽东指示,于当月随同徐特立、方维夏等秘密赶往江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一师少将师长。起义后部队撤离,分散到湖南、江西各地,他也失去了与毛泽东的联系。

上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社会风起云涌、变幻动荡的年代。党组织考虑张国基的特殊状况,从宣传发动海外华侨支持革命的角度,决定续派他从事华侨教育事业。1928年底,他再次搭上去新加坡的邮轮。

爱洒侨教人生

1939年,张国基与几位同事在印尼创建了中华中学。学校以“中华”冠名,就是要传播优秀中华儒家文化,“立德树人”。张国基说:“这不仅是我出洋的本意,也是我的家族传统。”由于专心致志于教育,知行合一,他深得侨界信任,学校因此成为印尼华侨社会最负盛名的侨校之一。1952年,吴学谦率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该校时评价道:“华中是华侨的骄傲,是南洋的一颗明珠。”

“甘于淡泊”的华侨教育家张国基

张国基知识渊博,教书认真,待人正直诚恳,施爱有加。在印尼华中任教期间,他家里先后住过几十位生活有困难的学生,他不但资助生活费用,还教他们读书做人的道理。1959年至1974年,在北京华侨补习学校校长任上,张国基亲自给学生解决困难,不时到宿舍问寒问暖,逢年过节与学生聚餐联谊,学生都视其为远在异国他乡的大家长。他遍及海内外的七万多学生,每逢寿诞和过节,常给他来信寄贺卡甚至邮寄钱物敬谢师恩,有的还会远涉重洋前来登门探看他。

张国基是一个爱学生胜过爱自己孩子的人。他常对孙辈说:“我的儿子只有一个,我的学生却有很多,对我的学生,比儿子还要亲。”

“四合一”安乐窝

1984年,张国基当选全国侨联主席,按规定要配一名秘书、一个服务员和一台专车。张国基说:“现在自己身体好,生活完全能自理,工作也用不着秘书代劳,外出开会来车接一下就可以了。国家要用钱的地方多,能省则省,绝不能浪费国家和人民的钱,如果让三四个人来为我一个人服务,我怎么能安宁呢?”结果是,配给他的秘书、服务员、专车、大套间他一样都没要。

北京市和平里一栋普通居民公寓楼,张国基在此一住就是23年。1989年冬天,一位来自家乡的记者登门拜访,问他为何不去住宽敞的好房,而要住在嘈杂的居民区呢?张国基回答道:“早几年,北京市委、侨委和文史馆,见我的住房小,客人多,几次要给我换宽敞的新房子,可都被我拒绝了。我说,北京祖孙三代挤住在一间房的还不少,我们爷孙俩一人住一间,已经够用了。再换大房子,就要脱离群众。只想自己,不顾群众,那还叫什么共产党员呢?等全市的困难户都住上新房了,到时我再搬家吧。”

访谈中,这位部长级高官把自己的“安乐窝”风趣地叫做“四合一”,他的解释是:“白天是我的办公室兼会客室,晚上就成了我的卧室和书房,办公室、客厅、卧室和书房四种功能合一。”其实,房子面积不到20平方米,屋内陈设简单、老旧,一张木床,一个书柜,两把旧沙发,一张“老掉牙”的藤椅和两把木椅子,以及几堆书刊和画稿。上世纪80年代添置彩电以后,室内才让人感受到那么一点现代生活气息。

“九颗牙齿”传后人

清心寡欲、朴实节俭,是张国基的生活信条。他平生烟酒棋牌不嗜,晚年仅以写字作画、吟诗作赋为最大乐事。他从不吃补品,每餐惯例是一汤两菜和两碗米饭。90岁时,张国基还自制喜欢吃的腊八豆而不舍得去买。平时对子孙教育严格,小孩乱扔一张能写字的纸,被他看见一定会遭责骂。晚年行动不便,孙辈多次提议买个热水器用来洗澡,被他拒绝,而一个数次换底的铝桶,他用了几十年,至今还保存在浴室里。

1974年以后,张国基历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馆长。1978年侨联恢复后,他先后当选为北京市侨联副主席、荣誉主席以及全国侨联主席、全国侨联荣誉主席等职。虽长期身居要职,但他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两袖清风,从不谋求半点私利。

张国基的独子张敬乌,生活在益阳农村。四个孙子曾希望进京工作,也被他统统拒绝。他说:“农村是广阔的天地,自立自强靠得住,不要指望我。”当年三孙子张鹤延进京,张老也不依,当组织上要求这位76岁老人身边得有亲人照顾时,他才不得不服从。

张国基不止一次对儿子和孙子们说:“你们有本事,不要我的钱,也能创家立业;没有本事的话,给钱也没有用。所以你们只能靠自己,我没有什么东西留得给你们。”

1991年4月,张敬乌带着儿女上京给他祝寿。在简单的寿宴上,张国基兴致勃勃地告诉儿孙们,今年他又掉了两颗牙齿,加上前些年掉的,正好9颗了,都好好留着。他说:“我的遗产就是9颗牙齿,百年之后,你们每人拿一颗做纪念(他儿子夫妇加上7个子女,正好9人)。”字字句句,是难改的乡音,却溢满了他浓浓的爱。

慈怀善心桑梓情

张国基平时生活十分俭朴,却把省下的钱拿去帮助别人。1958年定居北京后,他熟识的一些师生在回国后生活遇到了困难,他给钱给物,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1971年,他应毛主席之邀同几位老友去延安、韶山参观休养,得知随身的一位解放军战士老家生活困难,连忙拿出300元钱叫他寄回去。

张国基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尤其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他90岁寿诞时,海外部分学生赠予他10万元人民币寿金,他给国务院侨办写信,请求把这些钱转赠给家乡安装高压电力线,以解决全村400余户百姓的生产生活用电。在他95岁生日和百岁寿诞时,又把海外学生送的礼金100余万港币,全部捐给他的学生设立张国基文化教育基金会,以奖励优秀学子和先进教师。

“甘于淡泊”的华侨教育家张国基

值得一提的是,92岁那年,张国基特地前往益阳师范视察并指导工作。他走进图书室,询问馆藏图书数量,管理员告诉他有8万多册,他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看你们图书馆的书少了一点,特别是卫生和保健知识方面的图书太少了,要增添一批。你们培养教师,教师要多学习和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后来他进入教学楼,受邀即席发表了讲话。他说:“我站讲台多年,深感教育工作的重要。教师要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无私奉献。那就要公诚勤朴、奋发进取。”视察完毕,学校领导请他吃饭,他说:“这次不吃了下次再来。”茶没喝一口,烟没抽一支,回到宾馆,应邀题字的他就挥毫写下“益阳师范”的校名和“公诚勤朴”的校训。后来,在中国侨联支持下,益阳市侨联用他捐资设立的张国基文化教育基金与民营企业家杨谷良合作,在他家乡创办了湖南益阳国基实验学校,其校训也沿用了他一生办学所尊崇的“公诚勤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