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祠,家族归本溯源的所在,家祠的延续,在传承传播中提升家风、家训等家文化,是家族企业基业长青的力量源泉。
位于广东揭阳市惠来县葵潭镇的“世铿院”,是一座家祠式的豪华建筑,占地面积100亩,是旅港潮商林世铿于1995年投资兴建的,是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文化艺术的结晶,已成惠来一景,其背后有何传奇的家族故事呢?
林世铿:苦力做出来的亿万富豪
香港慈云阁董事局永远主席林世铿(图中)
林世铿的大名,在家乡惠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个富豪能名留桑梓、誉满乡邻,与财富多寡有关,但不是全部。
“潮汕富豪榜”上,益丰集团林世铿家族的财富为80亿元,与马化腾、姚振华、黄光裕相比,绝不是一个等量级。可一个人的身价与影响力,并不等同其创造并拥有的财富,更要看其“吐纳有道”善果有多大。另外,财富源于智慧的结晶与勤劳的耕耘,可在不同等的起跑线、不同等的环境下,每一位“竞跑者”收获财富的意义也不是等值的。
从潮汕体育馆、汕头达濠医院、揭阳红十字慈云医院,到饶平龙湾学校、潮阳铜盂学校、揭阳溪南学校,再到慈云大桥、慈云大道等一个个捐助项目,林世铿无疑是一位乐善好施的热心人士,可更激励家乡人的,恐怕还在他白手起家,一路坎坷、挫折和艰辛的玩命打拼历程。
广东惠来葵潭镇
林世铿,生于1931年,今年87岁,祖籍广东潮汕地区惠来县葵潭镇玄武村林厝巷儒林第,惠来率属揭阳,葵潭是揭阳的交通要冲,也是“水果之乡”,盛产荔枝。
一个“苦”字,写尽了林世铿的童年。林世铿的阿公林燕捷,是清末秀才,在家乡教书为生。父亲林四川,是个小商贩,开了一间杂货铺,可在林世铿的脑海里,父亲的印记是空白的,因为他出生才3个月,父亲就死于非命。30岁的母亲余奕妹年轻守寡,带着他二个哥哥、二个姐姐,加上他,靠开荒种地为生。当年村里不少人风言风语,说余奕妹迟早会改嫁 ;即便家境穷困潦倒,坚忍的母亲始终矢志不渝,铁心与家人在一起。由于家里穷,二哥自小就卖给人家。1943年,惠来大旱,大饥荒年间,二姐饿死了。
葵潭那一弯绵延迤逦的龙溪水,是从高山峻岭中流出来,过去山里多产竹,不少人早年靠编竹器为生,比如编簸箕、篮筐。幼小的林世铿,也跟着哥哥、姐姐学编织竹笠,还编得快赶上大人。
大哥比林世铿大10岁,到1945年已能养家糊口,家境稍有改善,14岁的林世铿,才被送进学堂识字。林世铿后来说,他“拜过孔子,但没进孔子的门”。原来,林世铿却无心向学,母亲苦劝无效后,到第二年就辍学,到西岭矿山洗锡尾,开始了做苦力的打工生涯。“锡尾”是土话,就是在选剩的残存锡土中,重新洗出锡来卖。为了多赚钱养家,他总是比别的矿工多洗出一点锡,苦干加巧干,也多点收入。当年,别人一天只能洗一斤锡石,可他居然可以洗五斤。原来,他从洗矿池、洗矿工具上多琢磨,效率比其他矿工高。
“世铿院”雕塑
1949年新中国成立,林世铿被安排在惠来西岭矿业社工作。由于脑子活,肯干,据说,他还成了“土专家”,帮矿上工程师找到未发现的矿脉。1958年后“大炼钢铁”狂潮中,林世铿被晋升为葵潭兴农炼铁厂副厂长。为了搞生产,曾三班倒,连续二周没睡觉,最后累到住进医院。
“命运痛治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风云多变幻,童年命运多舛的林世铿,到青年时又厄运临头,在那种特定政治环境及复杂人际关系中,莫须有头上被扣上黑“帽子”,连连数月就是无休无止地批斗。痛苦不堪之际,偶尔与朋友聊天谈及香港,故而萌生逃离屈辱、苦痛,赴香港谋生的念头。
1959年,几经周折,林世铿在香港定居,时年28岁,开始赤手空拳打出人生新天地。当初,林世铿是先投奔香港九龙北部石硖尾一个葵潭老乡家里,找到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潮商开办的塑胶厂里打工。这家塑胶厂生产塑料花。从小吃苦耐劳的他,很快地掌握塑胶厂机械、压模等全套生产程序,深得老板赏识。从最初一天8块工钱攒起,加上省吃俭用,1960年,有了一点积蓄的林世铿,谢绝老板加薪挽留,买了一套二手压塑设备,开始了自主创业。
林世铿(左6)接待世铿院参访者
刚开始,与其说是厂,不如说是林世铿一人作坊,没钱雇帮工,白天交货,剩下时间就是自己干。在他创业那时,塑料花市场已经逆转,出现行业过剩,产品大量积压,卖不出去。刚刚起步的林世铿,第一次创业失败,只好关掉机器,再次变为一个打工仔。
上世纪60年代,香港有两个行业崛起,一是制衣业,二是地产。林世铿又看上一个行业,香港人叫“水喉”。 顾名思义,“水喉”就是水龙头,即供水行业。港人在“水喉”一词用意很广,比如不给你赞助、打广告,就说关掉你的“水喉”。宏观调控时有“放水”之说,那关“水喉”,就是引申为紧缩。在朋友支持下,林世铿筹凑了20万港元,于1962年夏在香港新界开了一家“水喉”公司。因为他会管理,加上质量、服务都不错,工人也喜欢跟他干,还是赚了一点钱。
1963年,香港制衣业的巨大潜质以及广阔前景吸引了林世铿,加上他也感觉到“水喉”这门生意,有行业局限性,于是决定转行。盘掉“水喉”公司后,开起了一家制衣加工厂。
香港慈云阁
林世铿有个荣誉职务,叫香港慈云阁董事局永远主席,与他创业经历有关。1963年,转行制衣业的林世铿,在慈云山道23座的地下室,租了3间小厂房,创办了“益丰制衣厂”的前身。起步时,不光厂房简陋,缝纫机还是别人淘汰下来的,一名技工,6名车工,帮人代工制衣。
生意红火后,他开始在慈云山空地上盖起了铁皮厂房,1966年又租地扩建厂房,正式注册了“益丰制衣厂”。香港 慈云阁,是本港著名的文化景观之一,到那儿可以品味中国神话的古老味道。慈云阁,前身是招利伯庙,几次搬迁才移至慈云山下,原本在益丰厂旁,两家一前一后挨着。1968年,在林世铿建议下,由他出资在山上圈地建设,加上后来要征地兴建慈云山警署,包括益丰厂在内都要搬迁。后来,林世铿提供资金,被慈云阁理事会推选为慈云阁总理,于1970年开始动工兴建。
成规模后,慈云阁还开办慈善为本、济贫救灾的机构。今天到香港黄大仙区旅游,慈云阁是繁华都市中一大景观。
对林世铿的创业,有人如此评价:“一衣”振益丰,“一衣”占市场,“一衣”定天下。这与益丰厂的代工模式有关,当时他们的拳头产品是劳动服,在东欧、越南、前苏联等地市场特别走俏。有一段时间,在越南批发市场的八九成棉衣,都是出自益丰生产线。
从益丰制衣厂起步,林世铿家族的益丰集团后来相继办起了益丰贸易、葵铿皮革、其仕企业(国际),事业版图扩展到内地、美国、新加坡等地。其中,惠来葵阳工业区,就是上世纪80年代在林世铿倡议下开办,他首先在工业区创办葵铿皮草厂,后来在他带动下,林宝喜、林庭锋等港商陆续来投资,让惠来工业经济得以大的发展。
香港慈云阁,是个广结善缘不谋利的慈善机构,里面不少成员理事,是林世铿家族的旅港潮汕乡亲。过去,不论是香港风灾、水灾、火灾,还是广东或者潮汕家乡出现灾情,慈云都会发放或者捐助赈灾物资、或者救灾款;林世铿在家乡捐建学校、医院、路桥等公益项目那就更多了。
林世铿与妻子郭玉英育有8个子女,共6儿2女,按潮汕传统说法,“五男二女”就是最为理想、圆满,多子多福。其二代,均在美国留学,且皆事业有成,一时成为家乡佳话。
在美国兴办制衣厂,与长子林金招等二代接班有关,家族事业主要由长子林金招、次子林任子、以及小儿子林资健等领导,益丰集团的事业领域涉及地产、服装、养殖、科技、皮草、机电、传媒、国际贸易等,已是多元化、国际化跨国公司。
央视“经济与法”截图
皮草业,曾一度令林氏家族事业迈上新的辉煌,所谓“成也皮草、损也皮草”。央视“2016国门利剑在行动”系列节目之《狐狸皮下隐藏的秘密》,揭露了“3年走私狐狸皮35万余张,案值8.8亿元”中隐藏的谜底。2016年,“1301走私皮草案”( 葵铿皮草走私案件)判决,被告单位惠来县葵铿皮草二厂、葵铿皮革皮草有限公司(香港)因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分别罚金7.5亿元、3.5亿元,林金招等人被判有期徒刑。
自此之后,林氏家族成员已很少公开露出。如此来看,家族企业经营要有底线意识,不越界,遵纪守法是弘扬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
葵潭“世铿院”的家祠文化
世铿院
位于惠来县葵潭镇玄武社区的世铿院,1995年动工兴建,2004底年竣工,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系林世铿家族投资兴建,如今已成惠来旅游观光的一大胜地。
世铿院,是按家祠设计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也是潮汕当地传统民居的代表,是三进相依、九座“四点金”合一的祠宇。潮汕地区具有浓厚的宗族、宗教观念,特别是因人多地少,有聚族而居的传统,也体现在民居建筑风格艺术上。
在潮汕的传统民居建筑上,样式很多,不少与闽南风格相似,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两地相亲相近的历史渊源与交流传统。在建筑样式上,比如有“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托车”等建筑样式。而世铿院更为宏大,是九座“四点金”合一而成。所谓“四点金”,指宅第四角上,各有一间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其房间的窗户,只开向内庭,不对外开窗,风水学称“财不外漏”。
世铿院的屋脊角
世铿院建造,前后近10年,不仅规模宏大,工程上也是精工细作,十分注重奢华、典雅的装饰,尤其是各式彩绘、以及各式木雕和石雕等,色彩斑斓,做工、雕工尤为精细、别致、工巧。世铿院的前埕东西长廊壁上,还有叶选平、马万琪、启功、关山月等名人名家278幅丹青墨宝。
众所周知,家祠与家庙、家谱等,是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家祠是用来供奉先祖的,祭祖是此中一项重要活动。通过拜祭祖宗,以表示不忘祖先恩典,也求祖宗保佑自己及后代,事实上就是一次宗法教育。无家族不企业,家祠对于形成家族企业文化、家族精神、价值观等,对于延续企业发展、培育家族成员成长,都有重要意义。
此外,家祠不仅可以成为举办家族会议的重要议事场所,而且是企业对外形象宣传的重要窗口。一个企业要有文化积淀,增强家族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就必须有归依之地。古人云:“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重温祖德,弘扬家文化,是一股不可忽视的传承力量!
世铿院展示的林氏家族豪车
许多海内外潮商家族企业,每年或者一定阶段会拿出资金搞家族事业,或修建修缮家族宗祠及祭祖,或举办宗亲联谊会活动,或集合家族成员或宗亲开展慈善公益活动、资助优秀人才就学等等,于国家、社会、家族、企业及个人,都是善事、大好事。
守业更比创业难,日本为何有那么多百年企业,那么多家族能打破“富不过三代”之魔咒,与重视家文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