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见证拳拳赤子之心
——从馆藏看归国华侨对抗美援朝的贡献
罗佩玲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为维护其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和利益而出兵干涉,授权组成“联合国军”进入朝鲜半岛,帮助韩国抵抗朝鲜军队,导致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同时美国军机多次入侵中国领空轰炸中朝边境,战火即将燃烧到鸭绿江边。9月30日,周恩来总理发表讲话:“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8日,中国应朝鲜人民政府的请求,迅速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在战争过程中,志愿军不仅得到了解放军和中国人民的全力支持,还得到了广大海外侨胞与归国华侨的有力支援。
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国上下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主题的国防教育运动。国内各高校的抗美援朝宣传运动在1950年11月下旬达到高潮,海外华侨学校也开展宣传活动。12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招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决定》。195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三十周年之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各种军事干部学校招收学生的决定》,全国各大中学积极开展国防教育运动,青年学生的爱国情绪高涨,都将国防岗位看作是最光荣的岗位,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各种军事干部学校发布招考的消息后,归侨学生立即写申请要求到祖国最光荣的岗位上去,作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的献礼。
图1汕头华侨中学全体教职员赠给泰国归侨学生黄王奇的“到祖国最光荣的岗位上去!”纪念章
海外华校学生也积极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通过组织动员会、报刊宣传、示威游行、筹款募捐等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支援,还纷纷购买船票,坐上邮轮回到中国,与众多归国华侨学生一起踊跃报考各种军事干部学校、参加中国志愿军,投身到前线战场。1950年11月,仅北京一地就有超过200名归国华侨报名参加志愿军,可见归国华侨满怀高涨的爱国热情。据《人民日报》报道,截至1951年1月就有25万青年报名参加军校。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珍藏了多件抗美援朝期间的文物,这些文物都与归国华侨有关。比如华侨回国参加志愿军的照片、在朝鲜战场上使用的水杯和军装上的臂章以及荣获的纪念徽章、军功证书等等,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感人的故事,讲述了归国华侨投身抗战、保家卫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1951年,年仅18岁的泰国归侨黄王奇怀着支援战争、参加祖国建设的初衷回国,在汕头市私立华侨中学经过几个月的短期培训后,与邱礼明、陈为佳、林仕儒等众多归侨学生一起报名参军,同年5月被保送至南方大学军干班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空军第六航空学校,专业学习空军地勤军械。1952年作为空军第三歼击航空地勤军械员,奔赴前线参加抗美援朝。(见图2、图3)
图2汕头私立华侨中学参军华侨学生留影(右起为泰国归侨黄王奇、邱礼明、林仕儒)
图3汕头市欢送华侨青年学生参军集会及游行照
海外华侨青年响应祖国号召回国参加抗美援朝,坐游轮回祖国往往要经历几天的航程。在几天的航程中,他们在邮轮上发表演讲,组织乘客为中国抗美援朝捐款。1951年4月,马来亚归侨谢锦凤与一同回国的青年学生在“芝加连”邮轮的甲板上组织乘客为抗美援朝捐款(图4、图5),他们用中文书写宣传口号和标语,贴在纸箱和布袋上,做成简易的筹款箱包,还在甲板上发表演讲,号召大家捐款支持中国志愿军的抗美援朝。回到中国后,他们将筹得的善款全部转交给国家,然后以各种方式积极参战及支援前线,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他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体现了归国华侨们爱国的赤子之心。
图4马来亚归国华侨青年在“芝加连”邮轮甲板上组织募捐
图5 “芝加连”邮轮甲板上的马来亚归国华侨青年
归国华侨青年回国不为名和利,而是为了保卫亲爱的祖国,即使血洒战场也不在乎。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在回国后积极参军、投身战场。例如,祖籍福建的马来亚归侨林有声(1920—2019年),7岁时随父亲去马来亚,1936年回国在厦门集美学校读书,1938年秋参加革命,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学习,194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他在抗美援朝过程中担任12军31师91团的参谋长,历经四年,参加了第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上甘岭战役,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金城战役中,由于团队主攻四次仍拿不下据点,导致伤亡600多人,为了扭转与敌军在三八线对峙的局面,他将坑道与野战阵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小兵群”战术和蛛网状反坦克阵地防御战术。他设计了“网状阵地”,即在平地上挖出如蜘蛛网似的由很多条坑道组成的阵地,在坑道里面储存火箭筒弹药,坑道里面是互通的,既方便取弹药,又方便防御。经他研究发明的阵地防御战术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佳绩,使得我军以劣势装备强有力打击了敌军坦克,最终摧毁了敌军的6辆坦克及缴获了1辆坦克,帮助扭转了被动局面,为日后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战争过后,林有声发明设计的战术策略在全军中得到推广。(见图6、图7)
图6参加上甘岭战役时林有声(左二)与战友合影
图7林有声等著《鏖兵上甘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参战纪实》
新加坡归侨龚勋(1918—1970年),祖籍海南,曾经多次参加保卫祖国的战争。青少年时期侨居新加坡,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新加坡皇家机械学校,专业学习机械电工。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就在新加坡与进步的华侨朋友一起,组建了“华侨青年乐群社”宣传抗日,并计划回国以实际行动抗日救亡。1939年时值21岁的龚勋毅然放弃了收入高的工作,报名参加了陈嘉庚在南洋组织招募的华侨机工,同年3月通过考核,以机工的身份回国抗战,在滇缅公路上抢修抗战运输车辆。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解散后,他以抗战尚未完全胜利为由,继续选择留在祖国参加抗战。抗美援朝期间,他再次响应国家号召,主动要求到朝鲜战场。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21团,并随军到朝鲜战场,从事工程员的工作,为志愿军部队修建野战机场、道路、桥梁等等,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朝鲜战场,他多次轻伤不下火线,后来还负了重伤。他在21岁正值青年的时候回国抗战,而去世的时候才52岁,把最好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他以行动实践了“保家卫国”,体现了归国华侨的拳拳赤子之心。他的英勇事迹不是个例,而是众多优秀归国华侨中的一例,还有很多归侨在各自的岗位上通过各种方式都对抗美援朝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图8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给龚勋的“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章(正反面)
图9龚勋的抗美援朝军功章及证书(朝鲜文)
还有很多归侨也投身朝鲜战场、亲赴前线杀敌,如泰国归侨庄江生、苏青,柬埔寨归侨翁树松,马来亚归侨丘立华、黄国光、苏玉新,缅甸归侨陈真,泰国归侨何修业、林俊,印尼归侨黄登保等等;还有的则参加各种战勤,加入医疗队,在火线上抢救伤员,如朝鲜归侨吴英子(图11),她与众多朝鲜族青年一起加入东北军区第十四陆军病院四队;旅日华侨孙实甫组织了7个战场救护医疗队及支援服务大队共666人奔赴朝鲜战场,他们不怕流血牺牲,通过专业的战地服务有力地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
图10庄江生佩戴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臂章
图11朝鲜归侨吴英子“东北军区第十四陆军病院四队抗美援朝一周年纪念”合影(翻拍)
图12缅甸归侨陈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纪念碑前留影(翻拍)
图13陈民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时使用的皮包
图14陈民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服装证
图15柬埔寨归侨翁树松入伍参加志愿军时的照片及获得的纪念勋章、水杯(照片)
在美国对中国和朝鲜实行全面禁运战略物资期间,海外华侨和归国华侨以各种方式支援志愿军。侨领陈嘉庚、庄希泉等纷纷组织侨胞、归侨等筹集款项购买飞机大炮、医疗器材,以及运送各种物资到朝鲜战场。很多归国华侨也纷纷通过捐款的形式支援人民志愿军,例如印尼归侨陈喜良为抗美援朝捐款收据(图16)。“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每一笔捐助款项无论多少,都凝聚了归侨们对祖国深沉的爱,汇成一股强大力量支持着前线志愿军。
图16 1952年8月印尼归侨陈喜良为抗美援朝捐款的收据
华侨有着热爱祖国、眷念乡梓的优良传统,他们虽然身在海外,但时刻关注祖国的发展。他们对祖国怀着赤诚之心,热切盼望祖国发展和强大,不受欺凌和压迫。近代以来,在中国的探索救国、民族解放的历程中,广大海外侨胞和归国华侨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都发挥了各种独特优势和作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海外侨胞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华侨中的热血青年更是不远万里回国,以拳拳赤子之心,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他们从经济、人力等各方面对此次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广大海外侨胞和归国华侨爱国爱家的体现。他们的爱国壮举及历史功绩,将会永留史册。馆藏文物虽小,但是每一件都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归国华侨的赤子之心和爱国之情。还有很多归国华侨,他们也有着感人的故事,从他们响应祖国的号召作出回国的决定开始,就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路,与中国共产党同舟共济、风雨与共,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懈努力。由于篇幅所限,这里无法一一列举和讲述,但是他们为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史册上。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品部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