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振南洋的潮商佘有进:“猪仔客”向“甘密王”“佘皇帝”的逆袭

  许多人都说,潮汕人在家是虫,出门是龙。确实,外出打拼的潮汕人,出了不少的企业家。比如说大家所熟知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泰国首富谢国明、华人置业的刘銮雄、腾讯的马化腾等等人。但或许很少有人会知晓,在新加坡还有一位威震南洋的潮商佘有进,他从一位一开始一无所有的“猪仔客”,到后来成为人称道的“甘密王”,“佘皇帝”。

  那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位新加坡潮商白手起家的励志故事。

威振南洋的潮商佘有进:“猪仔客”向“甘密王”“佘皇帝”的逆袭

  19世纪初,大量的华人漂洋过海去到新加坡,大多数人来自福建、海南、潮州等地区。潮州人的经商能力是出了名的,渐渐地,部分人摆脱了苦力的身份,成为了当地著名华商。其中就有义安公司的创始人——佘有进。

  佘有进(1805—1883年),系澄海县玉浦村(今汕头岐山月浦乡)人,新加坡华侨,著名商人,甘密和胡椒种植园者,有“甘密王”之称。佘有进幼承庭训,能诗文,18岁只身赴新加坡谋生,25岁时成为船舶业的代理人,不数年发达致富,为星洲种植胡椒、甘密之首创人,是当时潮人最大的甘密园主。他还兼营棉织品及茶叶,与欧洲商人交易,信誉卓著,商号为“有进公司”。1863年,佘有进作为华人唯一代表参加新加坡各籍侨领讨论殖民地转归英皇直辖问题,翌年,被政府任命为高级陪审员。1870年,海峡殖民地转为英皇直辖后,佘有进为第一任太平局绅士之—,后为名誉推事,助理司法行政。佘氏贡献突出,且在当地拥有相当大的权势,当时流行有“陈天蔡地佘皇帝”的谚语,其中的“佘皇帝”,指的就是佘有进。

  “甘密大王”佘有进

  长期以来,在恶劣环境下从事海上贸易让潮人锻造了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精明的商业嗅觉,不但牢牢掌控了新加坡-泰国-香港-汕头这条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通道,还在新加坡等地扎根下来,开辟出新的事业。

威振南洋的潮商佘有进:“猪仔客”向“甘密王”“佘皇帝”的逆袭

威振南洋的潮商佘有进:“猪仔客”向“甘密王”“佘皇帝”的逆袭

  新加坡甘密种植园有90%的园主都是潮人。起先他们被「猪仔客」以出口的方式贩卖到新加坡做劳工,后来1860年鸦片战争之后,因汕头开埠而自发前来的潮人达到了上百万。这样一来,从劳工到园主,潮人基本上控制了甘密和胡椒这两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加工甚至贸易往来,不少潮人借着甘密园发了大财。佘有进(Seah Eu Chin)就是因为种植甘密而大发其财的佼佼者,是当时潮人中最大的甘密园主,被冠以甘密大王之称。 

  新加坡十九世纪的“陈天,蔡地,佘皇帝”

  话说当时新加坡陈姓商人众多,人多势大,富甲一方。前有陈送,其传奇生涯,为人所津津乐道。后有陈成宝,其父陈亚汉为霹雳甲必丹,是新加坡桥领佘有进之岳父。陈成宝於一八七五年连任市政委员主席三届,续委为太平局绅,名誉推事,为人所推崇。陈旭年,亦为侨领,他与柔佛苏丹称兄道地,在柔佛开港,影响力之大,普通人难以想象。再加上陈笃生,陈金声等人,陈姓之人高高在上,似乎拥有了整个天空,故有《陈天》之说。

  蔡长戍为当时新加坡私会党义兴之首领。义兴乃洪门会组织,在一八七二年危险社团法令颁布以后,为避政令拘禁,改为义兴公司,以私营企业形式存在。在私会党猖獗时期,低层人等多听其指挥。当地人对蔡长茂具有地方潜势力,称之为《蔡地》。

威振南洋的潮商佘有进:“猪仔客”向“甘密王”“佘皇帝”的逆袭

  佘有进年轻南来,从事甘密,胡椒种植起家,为新加坡桥领,也被英殖民地政府所器重。一八五四年五月五日,广东福建两帮私会党徒大械斗,造成恐怖局势。翌晨,白德孚斯(Butterworth)总督巡视时局至谐街(High Street)附近,忽被飞砖击落其帽,情势益趋严重,军警全体出动,爆乱数十日,终于在佘有进与陈金声等人出面调停,暴乱才平息。其子佘连城曾任新加坡立法议员,佘柏城,佘石城及孙佘应忠均任太平局绅,一门鼎盛,富可敌国,故有《佘皇帝》之称。

   因为这样,这句“陈天,蔡地,佘皇帝”的谚语,便流传于民间。

佘有进在新加坡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潮商,然而他的一生,却不仅仅局限于艰苦创业;在他白手起家、事业有成以后,也将自己的部分财务捐献于社会,树立起“大商善天下”的典范;并且,他在退休后余下的时间里从事中国文史的研究工作,成为一名突出的学者

  一、勤奋拼搏事业瞩目

  佘有进于1805年出生在汕头澄海县玉浦村。他的父亲佘庆烈,曾为普宁县吏。佘有进自幼受家教,入学堂念书,诗学涵养极深。1823年,佘有进乘坐一艘中国帆船前往新加坡,成为早期南来新加坡华侨中的重要一员,当时的他年仅18岁。由于他知书识字能算,在船上主动协助船长抄写文书兼理账务,得到赏识,船到新加坡后,船长为他介绍了几家商船当书记。他被派至马六甲、槟城、廖内、苏门答腊、马来半岛一带帆行。在五年海上飘泊生活里,他同马来人从事物物交换生意,从而摸透他们的心理脾气,并熟悉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对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大有帮助。稍后,他受聘一家大商行瑞金号当司账。

  1830年,佘有进在新加坡吉宁街和沙球路开商行,做代理商,凡航行于廖内、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的帆船所载的货物都由他代为销售,而各帆船所需的货物则由他代办,他从中赚取佣金。佘有进克勤克俭,奋发图强,不到几年时间生意就做得有声有色。事业大振,无往不利,于是,他广置地产,大肆收购地皮,成为当时的大地主。买地之后,即从事种植,先是试种茶叶、豆蔻和其他热带作物,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从而,他决意放弃,改种甘密。当时,新加坡的市区建设大致完成,公路东有实笼岗路、芽笼路,至北有武吉马路,以前在实利己山、苏菲山、皇家山、珍珠山、和丰山等地都成了住宅区和商业区,不再种植甘密了,而甘密(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巴西,广用于木材,香料和调味品,其次生代谢产物还具有重要的植化价值。)在这时正是疗治赤痢的特效药物,也是必需的染料,在当时是土产中的畅销货。抓住有利时机的佘有进大量种植甘密,再次大获成功,步入富翁行列。

威振南洋的潮商佘有进:“猪仔客”向“甘密王”“佘皇帝”的逆袭

  1839年,佘有进的甘密园遍布里里巴巴路上段,包括尔卫民路中间一部分到武吉知马路及汤申路一带,大约9英里,都是他种植甘密和胡椒的地区。他是新加坡大规模种植甘密和胡椒的第一人。他除了种植和经营甘密和胡椒外,同时,也是一个经营棉织品和茶叶的杂货商,而且与欧洲的商行有大宗的贸易往来,在欧洲商人中甚为闻名,受到他们的尊敬。1840年,他成为商会会员,当时的商会主要由欧洲商人和新加坡商人所组成的。

  1848年是新加坡甘密最旺盛时期,有800个园丘,面积跃至26834亩,产量30922担,占新加坡农作物的75%。占90%的种植甘密和胡椒者为潮籍人士,而以佘有进为主,他的甘密和胡椒种植园经营得很成功,因而有“甘密王”之称。

  由于全面开发垦荒种植甘密和胡椒的缘故,新加坡也由此获得开发,在新加坡的历史里程碑上叫做“甘密时代”,这个时代的主人翁是佘有进。毫无疑问,佘有进为早期新加坡作出重大贡献,他无愧是当时新加坡潮汕人的领袖。

  二、奉献社会屡获殊荣

  佘有进白手起家,靠自我奋斗成功,事业有成之后,将其部分财物捐献于社会慈善与公益事业。

威振南洋的潮商佘有进:“猪仔客”向“甘密王”“佘皇帝”的逆袭

威振南洋的潮商佘有进:“猪仔客”向“甘密王”“佘皇帝”的逆袭

  当佘有进在新加坡建立起“甘密帝国”的时候,那些为他效力的潮汕老乡们除了为生计奔波,还要操心“身后事”——为死后的躯体找一个容身之所。佘有进非常渴望给老乡们一些回报,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于是在1830年,佘有进召集潮汕籍的12姓氏代表开会,协商捐资合建一所潮人机构,负责潮人祭祀、联络乡侨感情,以及集资购置坟地安葬潮人等事宜。因为潮州古名义安郡,这一机构便取名“义安公司”。义安公司在1845年正式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新加坡第一个潮州人庙宇——粤海清庙所在的地块买了下来,并接管古庙。其后,以佘有进为首的乡贤们多次集资,在各地购买山头作为潮人去世后安葬之所,这些就是所谓的“义山”。公司除了接管粤海清庙,建造潮州殡仪馆、潮州公墓之外,还捐建小学、中学、大学和中医药中心,甚至每月固定向潮籍老人发放补贴金。

威振南洋的潮商佘有进:“猪仔客”向“甘密王”“佘皇帝”的逆袭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乌节路的义安城,是目前新加坡最大的商业购物中心之一,每年为大业主义安公司带来的租金收入超过2000万新加坡元(约1亿元人民币)。而在开发之前,义安城所在的地皮,只是义安公司所拥有的某个山头中很小的一部分。而无论是佘有进本人还是其他捐款者,他们绝对想象不到,当年用微薄成本买来的山头,有朝一日会贵如金矿,给义安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巨额收入。或许,这就是“恩恩相报”的最好诠释。

  1845年,陈笃生医院建立时,佘有进任总务,负责膳食供应工作。此外,他还出任莱佛士书院董事和崇文阁总理。

  佘有进也帮助殖民地政府维持和平与秩序。1854年,闽潮两帮私会党因米粮问题,双方争执不下,而致以械斗,由城市蔓延到乡村,政府无法维持秩序,只得央请佘有进与闽籍陈金声出面调解,才得以平息争斗。

  19世纪,华人、华侨领袖时常和殖民地政府有往来,这是他们的本身生意兴盛与安全保证的重要条件。殖民地政府为了酬谢华人华侨服务于社会的贡献,也授予他们种种的衔头和勋章。佘有进以其对社会的卓越贡献,获得了多个衔头和勋章。1851年,佘有进被政府授予特别陪审员,1864年受委为首席高级陪审官,加上1854年平息闽潮两帮私会党的争斗,因而拥有相当大的权势,有“佘皇帝”的美称。1872年,佘有进受封为太平局绅。是获得此项荣誉的少数华人之一,并获得名誉推事的衔头。

  据悉,新加坡共有八条以华人姓名命名的街道,其中的中峇鲁“有进街”(EuChinSreet),就是根据佘有进命名的。

  三、潜心学术后世留芳

  1864年,佘有进退休。他用他的余年从事中国文史的研究工作,成为一名突出的学者,著有《新加坡华侨社会史》。

  1847年与1848年,佘有进撰写了两篇论文:《华人赡养父母的汇款》和《新加坡华人的人口、邦群和职业》。第一篇文章,是讨论华人各阶层侨民汇回中国的汇款问题。文中他提到,每年商人与苦力汇回中国总额差别很大,商人汇百元,而苦力只汇一两元至数十元,有几年每年汇款总额高达7万元,有几年每年汇款总额降至三四万元。

  第二篇文章,是评述新加坡华人的人数、方言群和职业的概况。依照佘有进的估计,华人人口为4万人。但警察局1847年的人口调查华人只有2.47万人。他把华人居民分为不同的六个群体,即:1、从福建来的福建人,2、在马六甲出生的华人,3、从广东省潮安府来的潮州人,4、从广州来的广府人,5.从福建和广东来的客家人,6、从广东省所辖的海南岛来的海南人。佘有进一直对工人阶层关心有加,在文章中作出如下评述:“他们多半是很贫穷的,他们原来打算在这里逗留三四年就返回他们的故乡去,但是居住三四年后能够返回故乡的十人中只有一两人……有很多人在这里住上十年二十年仍未能回去,最后死了把他们的遗骸安歇在这殖民地……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染上了当时流行的抽鸦片烟的恶习,后来就‘上’瘾了,许多华人劳力者赚到一点钱以后就把钱消耗在抽鸦片烟或消费在赌博上,虽经过许多年劳苦,却仍毫无积蓄,所以他们一天比一天更难返回故乡了。”

  佘有进将两篇论文投稿于英文杂志《罗根》,这家杂志社把它们翻译成英文,发表在1847年第一期和1848年第二期。

  1883年9月23日,佘有进逝世于新加坡,享年七十有八。

  19世纪的新加坡,财富是衡量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准,在华人、华侨中的领袖也不例外。而在拥有巨额财富的同时,具备高尚、谦虚、克勤克俭、精明能干、热心慈善等优良品德和素质的人,则更为后人立下了好榜样。毋庸置疑,潮商佘有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来源:潮汕世情时事、潮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