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海外华人的心声,30多年后,一个“歌中人”终于“落叶归根”。
近日,新加坡船王张允中与世长辞,睡梦中离去,走得很安详,虽然遗体不能归乡,但他的灵魂一直都在华夏。
张允中活了102岁,如果从19岁逃难到新加坡算起,他在海外“漂泊”了80多年,但从没忘记自己是中国人。
还记得2014年,94岁高龄的张允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出生在中国福建,现在是马来西亚籍,新加坡的荣誉市民,但我是中国人。”
值得一提的是,张允中出生于金门,从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开始,金门实际上就一直在台湾的控制下。
而张老先生把自己归为福建人,而不是台湾人,已经充分显露了他的那颗中国心。
张允中
实际上,张允中的父亲张文夏也是一名爱国华侨,1934年,张文夏为了谋生,成了“下南洋”中的一员,在新加坡开了个小医馆。
而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以后,开启了“肃清行动”,清查以经济或者物资支援中国抗战的新加坡华人华侨,张文夏就是彼时的“爱国医事人员”之一,最终被迫害。
张允中是在1937年日本占领金门、厦门以后,和家人一起逃难到新加坡投奔的父亲,而父亲死后,自己转战马来西亚,因为暗中接济当地的抗日游击队被抓,直到1945年才重获自由。
在祖国被侵略时而不得已离乡背井,张允中一直都深切盼望中国的强大,这从2019年张允中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采访时的一句话可以看出。
记者问他:
“1949年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您是什么感觉?”
张允中说:
“非常高兴,那时候我们在海外的华侨,被外国殖民者压迫得很厉害。中国崛起了,我是华人,非常高兴。”
一连说了两个“非常高兴”,嘴角泛起的微笑,就像一个天真的孩子。
张允中与儿子张松声
当然,张允中对于中国不仅是存于心,也是践于行。
1948年,在抗战中失去了所有的张允中在好友的介绍下,加入了马来西亚一家华人办的船务公司,替别人打理海运业务。
虽然不是自己的事业,但张允中很尽心,他深知华人办企的不易,于是提出了打破外国人垄断的策略,积极购买自己的船只,以争取主动位置。
正是在他的主导下,船务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但生意虽然做大了,却一直没能与自己的祖籍国有交集,这成了他心里的一个结。
1956年,在张允中和马来西亚华商的共同努力下,大马华商组成了一个访华团,获得了中国行的机会。
为期两个月的中国行,让张允中感慨万千,船运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而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最终他代表马来西亚华商船运界与中国政府签下了运输协议。
1957年,新加坡成立了第一家中国和新加坡的合资公司,张允中与中国的业务交往就此开始。
不过,毕竟不是自己的公司,虽然合作也算愉快,但张允中仍觉得意犹未尽,于是1965年,干脆成立了自己的船务公司,于是太平船务(PIL)诞生了。
1967年,那是一个特殊时代的开始,很多外资企业对形势看不清,都驻足观望,甚至有合作的企业还暂停了合作,而张允中却毅然做出了以中国业务为主的决定。
就这样,太平船务成了最早与中国全面开展合作的海外船务公司之一,当第一艘货轮从天津港出发驶向海外的时候,张允中就下定决心,永远不会离开中国这艘“船”。
而之后,张允中也做到了,不管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的船务公司与中国的业务从未间断,以至于业内都流传着一句话:
“改革开放前,中国有任何运不了的货,只要找太平船务就行”。
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张允中在北京正式注册了第一家中国分公司,之后又陆续在中国30多个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
根据媒体的统计数据,如今太平船务1/3的业务来自于中国,而其全球15000人的员工里,中国员工就占了11000多人。
另外,太平船务早期的船只都是从日、韩制造的,而在中国具备了造船能力之后,张允中把订单转到了中国,前后订了80多艘船,价值300多亿。
张松声
2011年,张允中因为在促进新加坡和中国合作中所做的贡献,获得了“通商中国成就奖”,而颁奖词中除了表彰其商业上的成就,还有他在中国地区的赈灾、教育中所做的公益。
如今张允中走了,但其儿子张松声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出生于新加坡的张松声在父亲的影响下,也一直保留着一颗中国心。
张允中一生育了14个子女,8个儿子,6个女儿,所有孩子都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都了如指掌。
张松声排行第五,他能成为接班人,可能因为他与父亲是最像的,6岁就曾随船出海,16岁开始在船上实习,他深爱这个行当。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和父亲一样,一直深信中国的明天会越来越好,根据媒体的报道,如今的张松声一年有一半的时间都在中国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