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退市迎高潮:机构都扎堆“踩雷”小股东该如何自救?

5月17日晚间,上交所发布公告终止*ST海润和*ST上普上市,暂停*ST保千里上市,而深交所则终止了*ST华泽和*ST众和上市。《红刊财经》记者注意到,其中不乏有机构投资者的身影。

私募基金扎堆“踩雷”退市股

2019年以来,A股的退市力度不断加大,最主要的表现是暂停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据统计,2018年被暂停上市的公司只有*ST海润、*ST上普、*ST华泽和*ST众和4家,这4家公司目前已经被终止上市。但今年时间还未过半,被暂停上市公司的数量已经达到了9家,除了上述的*ST保千里外,还有*ST德奥、*ST龙力、乐视网、金亚科技、*ST凯迪、*ST皇台、千山药机、*ST长生。

根据已经披露的上市公司一季报来看,仍有一定数量的机构进入退市股或者暂停上市股一季度前十大流通股东之列。首先是私募基金,据《红周刊》记者统计,有6家私募投资基金一季度“踩雷”,其中*ST德奥分别被北京市梧桐翔宇投资有限公司和浙江中泰创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踩中”,*ST皇台也分别为上海厚丰投资有限公司和甘肃西部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踩中”。

其次,券商资管计划和信托资金“踩雷”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统计数据显示,共有6只资管计划或信托资金出现在了退市或暂停上市公司一季度的十大重仓股中。例如在*ST保千的十大股东中,机构股东为华龙证券金智汇37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渤海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金鹰穗通定增186号资产管理计划,均属于资管计划或信托资金。

此外,也有比较特殊的机构也陷入了退市“踩雷”风波,在*ST龙力的前十大股东中,山东省高新技术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新投”)赫然在列。记者查阅高新投的相关资料发现,该公司的投资对象为处于风险期、成长期、扩张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这样看来,高新投选中龙力生物进行投资也在情理之中。

但值得注意的,其实早在2003年,高新投就开始入股龙力生物,但15年的投入却由于公司暂停上市而化为乌有。

QFII、国家队成ST股的“大本营”

退市股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根据有关规定,A股公司因业绩因素的退市标准是连续3年亏损就暂停上市,如果之后6个月内仍继续亏损,就要面临着退市的处理。因此,当一家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变身ST股后,作为聪明的机构投资者自然要更加警惕。但是结合最新披露的上市公司和基金一季报来看,仍有不少机构在以身涉险ST股,甚至*ST股。

据《红周刊》记者统计,有近8成的ST股或*ST股被机构持有,有些甚至被扎堆持有。其中*ST盐湖就是一例,在11家大股东中,机构股东多达8家,包括公募基金招商丰利灵活配置,私募基金或投资公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华美丰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青海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社保基金全国社保基金604组合,QFII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社保基金并不常出现在ST股或*ST股的重仓股之列,除了*ST盐湖外,只有*ST天圣被社保基金持有。

相比于社保基金,国家队出现的频率则相对较高,据记者统计,今年一季度被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或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持仓的有*ST印纪、*ST索菱、*ST厦工、*ST仁智、*ST鹏起、*ST金山、*ST华业、*ST大控以及ST天润。

而从数量上来看,在ST股或*ST股的股票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家机构是法国法商兴业银行,包括有14只股票一季度的大股东中都出现了它的身影。其中,*ST中安是被其持有数量最多的股票,数量为681.97万股。

ST加立案或处罚,“踩雷”股东该如何维权?

买了ST股或*ST股,业绩连年亏损已经让股东们无奈加心痛,没想到立案调查或行政处罚也成了众多ST股和*ST股的家常便饭,这无疑进一步加大了股东们的损失,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成了众多股东的心病,为此,《红周刊》针对经受上述双重打击的股东们开通了维权通道,如果你购买了如下股票,可以依据索赔条件和索赔主张,向《红周刊》投递相关资料。

ST退市迎高潮:机构都扎堆“踩雷”小股东该如何自救?

本文源自证券市场红周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