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祖师—潮汕善堂慈善文化始祖

大峰(1039~1127),俗姓林,名灵噩,宇通叟,人称大峰祖师。不详里氏外(见清光绪《潮阳县志》)。出身豪门,自幼聪颖,才思敏捷,涉猎知识广博。宋绍圣二年(1095)登进士,授绍兴知县。为官数载,愤于朝政腐败,弃官为僧。宣和二年(1120)由福建云游至潮阳蚝坪(今和平),时逢干旱,农业失收,瘟疫流行。大峰为解救民众厄难,结庐桥尾山后灵豁(今灵泉寺),一面设坛于狮尾石(今大峰石)祈祷,求佛祖为民消灾降福;一面以其精湛医术,为民治病。乡民崇敬,要求大峰不再云游,遂定居。时蚝坪有大川(今练江)横截,水深面阔,波流湍急,每遇风涛,乡民常遭覆舟之患,大峰为之恻然,立宏愿建桥,沟通两岸,解除民厄,以度众生。他不辞辛劳,四处募集建桥资金,深得乡民支持。宣和五年,大峰携所募资金往福建,考察当地建桥技术,采购材料。建炎元年(1127),大峰从福建运回建桥所需工具材料,聘来工匠,筑起17座桥墩、架桥16孔。由于年事已高,且操劳过度,是年十月圆寂,终年89岁。

绍兴二十三年(1153),桥东西两岸边孔由乡人蔡谆捐资续建。成桥18孔(不含引桥1 孔),长108.8米、宽3米。其孙蔡震(进士)腾让祖遗书斋,改为“报德堂”,以缅怀大峰祖师。据明隆庆《潮阳县志》卷十《坛庙志》载:“报德堂,在和平桥头,宋绍兴年间乡人作之,以报僧大峰造桥之德者。”报德堂奉大峰为慈善事业的开山祖师,大行修桥铺路、收骨殓尸、扶危济困之善举。这就是潮汕现代善堂的雏形,也是潮汕善堂慈善文化的“鼻祖”。

大峰精神不仅在潮汕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样在海外潮人中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如泰国潮籍乡亲修建的曼谷报德堂,新加坡的普救善堂、修德善堂养心社、同敬善堂诚善社,此外,越南、老挝、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潮人也先后创办奉祀大峰广施善举的善堂。这些善堂都奉大峰为精神领袖,践行大峰积德从善之举,弘扬中华民族甘于奉献,济世救人的传统美德,在当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扶危济困活动,为事业服务。

大峰祖师---潮汕善堂慈善文化始祖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