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反华学者同台对垒,和乱港分子唇枪舌剑,他们在国际舞台为中国发声

辩论场上剑拔弩张。一方是两位美国主张对华强硬的保守派代表,一方是两位中国和新加坡为中国发声的民间学者。辩题是:中国是国际自由秩序的威胁吗?最终,为中国发声的学者胜了。

国际舆论场上,中国的海外形象长期被美、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片面化甚至污名化。近年来,一支中国民间智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组成的学者团队,频频在国际舞台上与反华势力正面交锋,唇枪舌剑。近日,他们将经历写成了《我向世界说中国》一书,讲述了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消除误解、构建中国海外形象的故事。

芒克辩论

国务院参事王辉耀是这个民间学术团体“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创始人之一。他参加政策辩论,源于一份芒克辩论会的邀请。

芒克辩论会是加拿大金矿大亨彼得·芒克创立的基金所设的公共政策辩论会,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希腊前总理潘帕德里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大批西方前政要和学术界、文化界人士都曾参加过辩论。

那是2019年,中美经贸磋商不欢而散,一位加拿大人因制毒贩毒被中国判处死刑,中国的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留,中加关系处于低潮。

王辉耀收到的辩题是:中国是国际自由秩序的威胁吗?这个话题正是他的研究领域。全球化智库成立十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有太多中国推动建立多边主义世界秩序的优秀案例。对他来说,这是一次不可错失的机会。

在他看来,中国过去40年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在境外缺乏对中国发展模式和方向的解释。这导致境外的中国形象比较呆板和陈旧。某种程度上,中国民间既与西方社交媒体隔绝,又缺乏与西方精英沟通的机会,民间智库的交流沟通显得非常有必要。他说:“无论芒克辩论会如何充满不利因素,我都要到这个讲坛上去,介绍中国的情况,解读中国的全球化路径。”

他的搭档是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他们商量好的分工是,王辉耀更多地从中国角度谈论中国对多边体系的贡献,马凯硕负责“接招”人权、南海等敏感问题。

对手则是美国两位保守派立场极强的学者,一个是赫伯特·麦克马斯特,特朗普政府的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曾参与伊拉克战争。另一个是美国著名学者白邦瑞,华盛顿少见的“知华派”,曾是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智囊之一,但后来对华立场转为强硬。参加芒克辩论会的观众是银行高层、公司高管、媒体主编等加拿大各行各业精英人士,他们大多从北美媒介获得信息,对中国的了解相对片面。

辩论中,王辉耀摆事实、引数据说明三个论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现行自由国际秩序的受益者,是现有国际秩序的贡献者,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他特别提到,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是《巴黎协定》的缔约方,而美国却选择退出。讲到这里,观众席上掌声雷动。加拿大人普遍支持气候变化协定,而对美国退出不满。

最终投票结果,赞成王辉耀为代表的反方的观众,由辩论前的24%上升至26%,反方获胜。不过,对中国有不公正认识的人还是比较多,这使王辉耀感到,民间智库学者的交流应该更多,日积月累,会让更多的西方人士逐步正确、理性地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一般而言,观众热烈鼓掌可能出于两点原因:听到了比较好的观点,或听到了他们从来没听过的观点。”现场几次掌声雷动,王辉耀后来反思,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质疑很多,但加拿大媒体更加有选择性。加拿大人听到的更多是美国发出的声音,也很少能够参与有关中国的事情。

同台演说

彼得·纳瓦罗是特朗普政府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的主任,也是一名对全球化持批评态度、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的政界人士和经济学家,是对华“鹰派中的鹰派”。王辉耀与纳瓦罗的同台发言,是在《经济学人》策划的2019年世界贸易论坛上。

纳瓦罗是特朗普的左膀右臂,王辉耀和全球化智库的学者团队曾对纳瓦罗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主张进行了详细研究。这次论坛,是纳瓦罗向全世界表明对华观点、获得理论支持的绝佳机会,王辉耀则在纳瓦罗发言之后介绍中国,并对纳瓦罗反华、反自由贸易、反全球化的发言进行回应。

论坛第一天,西装革履的纳瓦罗看似从容地上台演讲。他认为,美方在贸易冲突中占据很大优势,仅仅是关税,就可以为中美谈判中增加筹码。

纳瓦罗表示,中美贸易谈判的最终目的是结束中国对美国经济的“结构性攻击”,“必须做的是结束对我们(美国)商业电脑的入侵强迫技术转让、盗窃知识产权、操纵汇率”。他还重申了自己的中国贸易“七宗罪”理论,认为美国是中国“七大致命结构性攻击”的受害者。

“老实讲,虽然一贯清楚纳瓦罗的政治立场,我在他演讲时还是或多或少地感觉到了他的来势汹汹。”王辉耀说,一位白宫政治顾问,在全球经济中心纽约大谈反对自由贸易与多边合作,这很难让人彻底冷静。

随后,王辉耀做了主题为“中国与世界——正在变化的关系”的演讲。他在演讲的一开始,就给出了直接回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始终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绝对不希望对外关系恶化。针对纳瓦罗的发言,他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美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等方面进行了反驳。

总要有人站出来。王辉耀很清楚,自己的一席话对纳瓦罗的观念与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政策可能不会有什么实质性影响。但这次主题演讲,将来自中国智库的观点有尊严地呈现出来,让纳瓦罗在宣扬贸易保护主义、攻击中国时,面对的不是“待宰的羔羊”,而是中国声音的直接回应。

“不太谦虚地说,我发言完毕后,场下响起了非常热烈的掌声。许多与我从未谋面的外国嘉宾和我握手问好,有些美国地方政府代表甚至邀请我前往当地进行演讲。”

王辉耀说,论坛的参会嘉宾大多为西方经济界人士,他们虽然与中国拥有自由贸易与多边主义的共识,但也存在诸多观念分歧。在西方话语体系下,来自中国民间智库的声音反驳了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声音,较为客观、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对多边经贸合作的积极态度与贡献,这让很多参会嘉宾看到了中国的友善态度,也得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新启发、新观念。

频现媒体

要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既要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主流论坛,也要多接受国际主流媒体访问。今年4月,“中国学者上BBC暴击罗冠聪”的学者高志凯,就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副主任。

节目中,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之夜”请中国国际关系问题专家高志凯与畏罪潜逃的乱港分子罗冠聪讨论香港议题。

在罗冠聪开场发言后,高志凯发言首先撕下了罗冠聪的“民主人士”面具,直接指出他是一名逃犯:“首先请允许我说,坐在你们面前的罗冠聪,不是民主运动人士,而是一名香港法律下的逃犯。如果他回去,他会被起诉,也很可能被定罪。”

辩论中,罗冠聪屡次宣称香港示威活动为“和平示威”,高志凯火力全开,用事实反驳罗冠聪,怼得罗冠聪几乎哑口无言。他还用特朗普支持者冲击国会大厦的事件类比:“香港发生的事,与1月6日美国国会大厦受冲击的事件类似。美国政府合理地把这种行为定义成国内恐怖主义。”对罗冠聪在节目中鼓动英国组建所谓“民主联盟”,高志凯坚决反击:“罗冠聪煽动的暴力活动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都不会被允许,如果他在英国做出他在香港做的事,一样会被起诉。”

高志凯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十多年里,他一共接受过3000多次类似的外媒采访,接受BBC 采访较多,此外还有CNN、NHK、今日俄罗斯、德国《明镜周刊》等媒体。

“只要BBC发出采访邀请,原则上不拒绝。”在高志凯看来,应该抓住BBC采访的机会来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阐明真相,以正视听。“不能让BBC这样有影响力的平台被敌对势力、反华分子完全占领。举例来说,这次如果我不去参加采访,或者BBC不再邀请其他国内人士进行采访,只是由罗冠聪在那里发言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我觉得他们对中国造成的不利影响或者破坏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CCG特邀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这样总结他们在做的事:“很难真正说服对中国有敌意的人,但和他的对话有助于争取第三方。真正激烈的辩论不是驳倒对方,而是通过辩论,向听众、向第三方展现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项建英

来源:作者:肖彤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