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王赓武先生的自传《王赓武回忆录》(上下卷),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在学界和读书界引起浓厚兴趣与强烈关注。
王赓武是享有盛誉的海外华人历史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南洋,自小接受古典中文教育和正统英文教育,在东南亚多族群聚居的社会中成长,青少年时期遭逢战乱和动荡,不得不在中国、南洋和英国等地辗转求学。这一独特的生命体验使王赓武得以站在“多重世界”的交汇处,探讨华人在海外安身立命、“寻找家园”归属感等复杂命题。学成后,在横跨三大洲几十年的学术与教育生涯中,他与同时代的史学、汉学界重要学者,几乎都有交往;一生挚爱的太太林娉婷更是他领悟“爱”与“家园”的人生伴侣——由此构成的个人与时代的画卷,经由朴素儒雅的笔墨,展现得波澜壮阔,又发人深思。
回忆录共两卷。上卷《家园何处是》,王赓武回顾了对他影响至深的父母家世,他在南洋出生,自小接受古典中文教育和正统英文教育。因日军入侵东南亚,他不得不辍学,数年间在街头游荡,以少年人本真的好奇心学会广东话、马来语、客家话、闽南语,并对殖民地错综复杂的“华人性”有了最初的领会。凭藉奇迹般的机缘,他在日本战败前夕重拾学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却亲身见证父母谆谆教导的那个故园中国终归于幻灭。然而,青年王赓武对“家园何处是”的困惑与不安在此际渐渐抚平,“变动随时会降临,人们可能轻易就被从根切断,然而,没有东西能挡在我认识万物的道路上”。
下卷《心安即是家》由王赓武与太太林娉婷合著,述说他们由青年时期在马来亚、英国求学,学成后在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治学与生活,在三大洲移动的切身经历,更内在地成就了他对海外华人研究的学术生涯,同时在不确定的时代洪流中,探索并创造家园归宿感,充满了睿智与朴素诚挚的情感。
王赓武教授的研究广泛涉猎东南亚史、海洋史、中国近现代史、海外华人和移民研究等领域,撰有《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中国与海外华人》《海外华人:从落叶归根到寻觅自我》等十数部中英文著作。 2020年,第四届“唐奖·汉学奖”颁予王赓武,以表彰他“相较于传统上从中国内在观点或由西方相对视角来观看中国,其丰富的学识与敏锐的洞察力,对华人的世界地位的诠释有新颖重要的贡献”。
除了诸多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之外,王赓武教授的行政生涯也颇有建树:历任吉隆坡马来亚大学文学院院长、澳洲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主任,并于1986–1995年出任香港大学校长。荣休之后定居新加坡,先后出任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董事会主席、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理事会主席、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理事会主席等职。
有意思的是,尽管在学术和行政两方面成果累累,王赓武教授在耄耋之年动笔写下的回忆录,对自己既往的历史研究进行了反思:“我大半辈子都在研究历史,觉得过往十分迷人。我想要为自己,也为那些和我同样渴求知识的人们剖析世间万物的道理,然而我感兴趣的道理总是如此宏大,甚至令人生畏。即使是读到王侯将相和市井小民的人生,我也保持批判的距离看待他们,希望从中学得更大的教训。随着时光流逝,我终于了解自己对过去的理解多么片面,……夸夸谈论历史的重要性时,其实无感于亲身经历某段历史时期的人们有什么感觉、有什么想法。”
回忆录充满了时代与个人生活的细节,兼具丰富的文学与史料价值,笔调平实深厚,谦逊动人,堪称二十世纪历史洪流之中一部丰富而独特的生命画卷,出版后获得多位学者和读者的共鸣与赞誉。
杜克大学教授杜赞奇称:“作为中国研究和东南亚华人研究的老前辈,王赓武以最亲切的方式书写了他在英属马来亚和中国的早年回忆。这种生命的起点有可能让他过漂泊不定的混乱生活,但他却航向了更恢宏的世界。”
在刚刚宣布的上海世纪集团8月“世纪好书”的评选上,《王赓武回忆录》获得评委一致好评,主推评委李天纲教授坦言,与王赓武教授以前在学术讨论会上有交流,但这次通过阅读这本回忆录,才完全了解他;这本书的好处是王先生不是在写学术回忆录,他写的是生活的回忆录,对他的一生做了完整完美的交代。“我们看到一个中国的孩子,在南洋、在新加坡受到各种各样身份的困扰,如何回到中国又去到海外……作为老一辈的学者,他们的经历能够给我们启发和思考,关于身份,我是谁,我在世界上怎么和别的民族、别的文化相处,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套书。”
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