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救房地产、救互联网,什么时候救教育?

救房地产、救互联网,什么时候救教育?音频:00:0007:39

▣作者:钟灏

▣来源: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节前的政治局会议,引起了市场的热烈反响,似乎很多期待都在这次会议中看到了希望。

其中的会议精神,提到要对楼市互联网平台的政策进行纠偏,甚至要适当救一救,拉一拉。

不过,唯独没提教育。

1

其实教育问题,是远比楼市和互联网影响更为深远的基础性问题。

很多人把教育看作三座大山之一,看作内卷之王,口诛笔伐。于是去年政策就按民意对教培行业来了一记重锤。

但在我看来,目前我们所认为的教育问题,根本不是教培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模式的问题。

前天和发小聊天,说到她女儿。

孩子正在上六年级,前天晚上哭了一场,原因是她认为学校的课太简单,老师又不让学别的,培训班又不开门。不能画画、不能打球,孩子觉得是在浪费生命。

我这发小是典型的学霸,当年高考地狱河南都考进了清华,最终留在北京某银行发展。而现在她女儿明显又是一个学霸类型的孩子,竟然感觉课程太简单,是在浪费生命。

这孩子从小就爱学习,别的孩子是被家长逼着才去培训班,她则是主动要求报各种班,从来不用家长催促。

但是现在,各种培训班要么关门大吉,要么受疫情影响开不了门,可把他们急坏了。所以她有打算让女儿留学去了。

我讲身边的这个案例是想说两点:

1、我们的教育资源不是过剩,而是严重不足。

2、我们缺乏素质教育体系,以至于人才动辄考虑留学。

泱泱大国,本应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态。技能型、研究型、冒险创业型人才各有用场,是什么料就走什么路。

而不应该为了“公平”,一刀切,齐步走。

2

一说教培,大家都会想到一个词——内卷。这也是去年狠锤教培的原因。

但我想说:

教育本来不会内卷。教育是最不可能内卷的一个行业。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内卷。

很多人以为,激烈竞争就叫内卷。不是的。内卷指的是大家虽然激烈竞争但是每个人的收益不增反减,白白消耗资源。

比如大家围成一个圆圈看戏,假如后面的人都往前挤一个身位,然后引起被挤的人也往前挤,很快大家都挤成一堆,谁也看不成了。这是内卷。

有人说:那教育就是典型的内卷啊,每年985的录取人数都是一定的,大家都努力等于都不努力,白白熬夜刷题。所以要限制这种恶性竞争。

但是,但是。

这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这只是我们人为设定的指挥棒(人才筛选规则)的问题。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力。

人才培养得越多越好,生产力提升得越高越好。这是没有天花板的事情,大家尽管去竞争好了,最终受益的是全国甚至全人类。如果没有那些学霸科学家们一次次提高生产力,我们现在还过着原始生活。

所以,这怎么会是内卷呢?

教育本来不会内卷。只是我们设置的人才筛选规则造成了内卷。

每个人都知道,刷题本身对提高生产力是没有帮助的,它只是你进入一所好大学的敲门砖而已。一旦通过考试,习题统统扔掉。但我们的规则偏偏设为“做题家才能成功”,大家拼命刷题。

所以,其实,我们最应该改革的,就是让孩子们把那些刷题的大好时光,用来提高自身素质、磨炼自身技能、提高未来的生产力。

当教育的指挥棒指向“提升生产力”,则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毕竟生产力没有天花板。

而提升生产力的教育方式,一定是素质教育。

是的,素质教育终究是绕不过去的一条路。

我知道,一听素质教育,很多人又会站出来指责:

那不公平!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上各种培训班、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普通人家的孩子拿什么去竞争!?

但我要说,这种想法是一种极其狭隘的思维。

3

如果为了公平,我完全可以推演这样一种极致情况:

假设大学的录取规则不再是主科的考试成绩,而是让所有的孩子比赛背圆周率,谁背的位数多谁就上清华。这应该是最公平的了吧。连教辅资料都不用买,什么培训班都不用上,再穷苦的家庭也能背。

在这个指挥棒下,全民开始开始了背数字热潮,所有人的青春都消耗在圆周率上。谁背得多谁光荣,金榜题名。

然后呢?

有助于科技进步吗,有助于生产力提升吗?

这些年,所有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争论,最终都会落到“公平”二字上。动辄讲“应试教育最公平”。

这种想法纯属“零和博弈思维”,是错误的。

真相是:

让有条件、有材料的孩子尽可能地提升自己,让真正的人才发挥他的才能,让生产力更快地进步,然后整个国力才能更强盛,最终普通人也是必然受益的。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假如我们有足够的人才可以造出先进制程芯片,还怕被卡脖子吗?对于普通人的好处,最起码你买手机会更便宜一些吧?

让跑得快的人往前冲,并不会使慢的人受害。

教育竞争,绝不是零和博弈!

你硬拖着苏炳添不让他跑,非要一块齐步走,内部看起来是“公平”了,可是外面的对手却在飞奔,最终受害的将是整个国家啊。

4

新加坡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尽管也有问题):

新加坡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和素质教育,算是最接近欧美的模式。

它有一套分流评级体系,让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学生流入适合自己的路线。

这套体系源于1979年新加坡教育部发布的一份《吴庆瑞报告书》(吴庆瑞为当时新加坡副总理),报告认为:

以单一的方式来教天赋各异的学生是不科学的,不但相互影响,还会造成大量教育资源的损耗。

李光耀回忆录中也写到:

“强迫智力较差的学生在同一个制度下学习,是这个教育制度的主要缺陷。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在11秒内跑完100米。”

当前的中国,正是即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急需一批高精尖人才来进行自主创新。

能否跨过去,除了经济层面的因素之外,人才的培养绝对是一个关键且长期的决定性因素。

现在的问题就是:

一边束缚住人才的腿脚,一边埋怨培养不出人才。

我们把教育变成了内卷行业,然后又重拳打击教育内卷。

其实,如果我们把指挥棒指向素质教育,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打击的——教育资源永远不嫌多。那时教培的内容也必然会跟着指挥棒而转变,变成了利国利民的功臣。

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

教育这个行业,效率就是公平。

效率,就是最大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