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轮式化,美国海军陆战队换装新式两栖战车

去年,英国 BAE 系统公司向美国海军陆战队交付了 ACV轮式两栖装甲车的首款变型车——两栖指挥车(ACV-C),这标志着该项目进入第二阶段。众所周知,自二战起,美海军陆战队的主力两栖战车,一直都以履带式车辆为主,为何在ACV项目上改弦更张采用轮式车辆?

现实短板

目前,美海军陆战队的主力两栖突击车是AAV7A1,该车的前身是1972年列装的LVTP7 两栖突击车。1982至1986年,美军对LVTP7进行全面升级,升级后的型号改称AAV7A1,目前共装备1311辆。装备数量虽然不少,但就战技术性能来说,AAV7A1已不能满足美海军陆战队的作战需求了。

全面轮式化,美国海军陆战队换装新式两栖战车

AAV7A1两栖战车

在海军陆战队看来,AAV7A1存在以下几大缺点:一是,水上航速较慢。由于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其虽采用滑水式车体型,也配备了一台额定功率达399千瓦的发动机,但最大水上速度只有13.5千米/时,按美海军陆战队“超地平线登陆”的设想,抢滩登陆时,两栖突击车要在海中航行25海里(约合46千米),如果乘坐AAV7A1的话,须耗时3个多小时暴露在敌方火力下时间过长。

二是,火力和防护力不足。AAV7A1的车载武器是 MK19 型 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加 M2 型 12.7 毫米重机枪的组合,支援步兵作战尚可,但面对敌方装甲车辆,就有些力不从心了。防护方面,AAV7A1采用铝合金装甲,车体正面及两侧装甲厚度为31至45毫米,只能勉强抵御轻武器和中小口径炮弹破片。为提高其防护能力,美军为AAV7A1研发了多种附加装甲。通过加装附加装甲,其防护力提高到可抵御 300米外射来的苏制 12.7 毫 米 穿 甲 燃 烧 弹 及 155 毫米榴弹破片的水平,但仍不足以抵御12.7毫米钨芯脱壳穿甲弹或14.5毫米穿甲燃烧弹。此外,因设计年代所限,AAV7A1并没有针对地雷和简易爆炸物的防御手段,这使其难以适应治安战。

三是,陆上作战能力不足。AAV7A1最大公路行驶速度虽达72.42千米/时,具备与M1A1坦克配合作战的能力,但由于外形尺寸较大,AAV7A1在陆上作战时极易受到攻击,复杂地形下的机动能力也受到一定限制。

四是,AAV7A1服役时间较长,各子系统老化,保养量大且维护成本较高。

全面轮式化,美国海军陆战队换装新式两栖战车

AAV7A1两栖战车

基于此,海军陆战队计划研发新一代高速两栖突击车,要求其具备更强的两栖输送能力及陆上作战能力,这就是“先进两栖突击车”(AAAV)项目。该项目由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地面系统分公司负责研发,1999年制造出首批样车。2003年,该项目改称“远征战车”(EFV)项目。与AAV7A1相比,EFV 性能实现了全面超越,在保持极强运载能力的同时,采用滑行车体,并配备一台功率达1650千瓦的发动机,水上最大航速达40千米/时。除机动性更强外,EFV的火力和防护也更好。其车载火力为1门30毫米“大毒蛇”MK44 链式机炮,备弹量为 600发。EFV车体虽同样采用铝合金装甲,但厚度增加,可抵御14.5 毫米穿甲燃烧弹,车顶可防155毫米榴弹破片。此外,还可加装模块化陶瓷装甲,进一步提高防护能力。

不过,EFV先进性能的背后,是高昂的成本。到项目取消时,单车成本已超过1600万美元。除昂贵外,该车的油耗也远超AAV7A1,而运货量却只有其一半。最终,EFV项目因过于昂贵且运载能力不足而被取消。EFV项目被取消后,海军陆战队不得不再次对AAV7A1进行改进,这就是生存力升级型两栖突击车(AAV-SU)项目。该项目重点在于提高AAV7A1的机动性和生存力,例如将发动机功率提至496千瓦,换装新型变速箱和悬挂系统,车内安装防破片衬层、爆炸减震座椅等。改进后的AAV-SU,性能虽有所提高,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海军陆战队对新一代两栖突击车的要求。

全面轮式化,美国海军陆战队换装新式两栖战车

EFV两栖战车

那么,符合海军陆战队未来需求的突击车到底是什么样的?这还得从海军陆战队重塑自身定位说起。

从履到轮

进入21世纪后,美海军陆战队和陆军一样,卷入一场持续20年的反恐战争。在反恐战争中,主要作战形式是治安战,而治安战是不需要两栖登陆能力的,所以,美海军陆战队更多是以“第二陆军”的身份参战,这不仅影响了海军陆战队在美军中的独立性,更导致其传统的两栖登陆能力持续下降。

想要恢复乃至增强两栖登陆能力,甩掉“第二陆军”的帽子,并争取到更多预算,海军陆战队就需要更强的两栖装甲车辆。就在EFV项目取消的2011年,海军陆战队做出了选择。在这年1月召开的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上,海军宣称,由于海军火力支援和舰船防御综合实力提升,两栖突击车可从12海里外发起攻击,而在启动EFV项目时,设想的攻击发起距离是25海里。

据此,海军陆战队认为,可以接受水上上航速相对较慢的新一代两栖作战平台。当然,同昂贵且激进的EFV相比,新一代两栖战车必须控制成本。此前在对EFV的测试中,海军陆战队发现,即使是EFV也存在陆上作战能力不足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地面机动性较差、可靠性不佳、耐用性较差等问题。此外,由于设计时没有考虑地雷及简易爆炸装置带来的威胁,EFV必须通过后续改进来提高防雷反伏击能力,这进一步削弱其陆上作战能力。因此,新一代两栖战车必须具备出色的陆上作战性能,以适应海军陆战队更为多样化的任务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轮式两栖装甲车辆自然成为首选方案。

全面轮式化,美国海军陆战队换装新式两栖战车

AVC战车

与EFV相比,轮式两栖装甲车辆优势十分明显。在保证水上航渡性能与AAV7A1相同的前提下,其陆上作战的可靠性、机动性、耐用性和面对简易爆炸装置时的防护性能,都更胜一筹。至于轮式两栖装甲车辆公路行驶能力和燃料效率,更是履带式两栖装甲车辆所无法比拟的。在成本方面,轮式两栖装甲车辆也具备极大优势。海军陆战队估算,轮式两栖装甲车辆的成本不到高速履带式装甲车辆的一半。加之海军陆战队现役的LAV25轮式装甲侦察车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都有上佳表现,海军陆战队高层最终决定用轮式装甲车辆解决其两栖突击车辆老旧的问题。

“两栖战车”(ACV)项目,就是这一决策的产物。在EFV项目被取消后,海军陆战队又提出ACV和海军陆战队人员输送车(MPC)两个项目。2013年,后一项目已对多家承包商提交的车型方案进行了试验评估,但因性能重复与预算有限等因素,2014年还是取消了,其作战需求一并归入ACV项目。新项目的目标就是要替代 AAV7A1,满足海军陆战队从舰到岸,在内陆实施机动的作战需求。

由于有了EFV项目失败的教训,海军陆战队在ACV 项目中要保守得多。项目分为三期,第一期是ACV1.1,计划采购一款成熟的轮式装甲输送车,乘员为3人,可运送1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并可携带2天的补给。在陆地上,要具备与M1A1坦克协同作战的机动性能;在水上,机动性上至少要达到现役AAV7A1相当的水平;在战场生存力和防护水平上,要达到防雷反伏击车的水平。具体来说,该车能在二级海况下航行,可抗1.8米高的海浪,车载武器为改进后的M153CROWS-2遥控武器站,该武器站上只配有一挺12.7毫米机枪。这一阶段的采购预计为200辆。

如果ACV1.1进展顺利,那么其完成后就将转入ACV1.2。此时,两栖战车的运载能力将提高到13名载员,车载武器也将升级到30毫米机炮,该车具备在三级海况下航行的能力。ACV1.2阶段的采购量将增至490辆 ,除搭载 30毫米机炮的型号外,还包括两栖指挥车(ACV-C)。至于计划采购量有望达到700辆的ACV2.0项目,是采用进一步改进后的8×8轮式结构,还是重新研发一款航速更快、生存能力更强的履带式车辆,则要看前两期项目能否完全满足海军陆战队的作战需求。

全面轮式化,美国海军陆战队换装新式两栖战车

AVC两栖战车

基于海军陆战队提出的要求,2015年,ADVS公司、BAE系统公司、通用动力、洛-马公司和SAIC公司参与了ACV项目竞标。尽管各家公司提出的方案都是8×8轮式装甲车,但各有各的特色。比如,ADVS公司采用动力中置方案:通用动力公司的方案采用独特的“跨越地雷”模式,即车长可通过压缩氮气来提升车辆距地高度:洛-马公司的方案,则采用功率达526 千瓦的发动机和完全模块化结构。相对而言,SAIC公司和BAE系统公司的方案要保守一些。前者是在新加坡科技动力公司的“特雷克斯”2轮式装甲车基础上改进而成,后者则与意大利依维柯防务公司合作,在其成熟的SUPERAV轮式装甲车基础上研发新车。BAE系统公司方案的突出优点是完成度较高,截至2016年,已累计完成6437千米的陆上行驶试验和700小时的水上试验,且方案样车在沙滩上的行驶性能也是5个方案中最好的。

2015年底,海军陆战队选择了5个方案中最成熟的2个,即SAIC公司和BAE系统公司的样车,分别与他们签订了上亿美元的研发合同,要求他们各自生产16辆样车。2017年,海军陆战队对两型样车进行全面测试,测试项目包括水上行驶、爆炸防护、地面机动性和人员输送能力等项目。经过长时间系统测试,海军陆战队最终选择了BAE系统公司的方案,并于2020年11月开始接收ACV。

据报道,海军陆战队第1师第3两栖突击营接收的是ACV两栖战车的运载型,即首批预生产的人员运输车(ACV-P)型,据悉其产量将达204辆。现阶段的ACV-P全重达32吨,载员增至13人,车上携行的补给数量也增至3天,为保证机动性不下降,发动机功率也从410千瓦提升到514.7千瓦,保证了其最大陆上公路行驶速度高达105千米/时,最大水上航速也达11.1千米/时。与AAV7A1 相比,ACV-P的防雷性能更好,其采用V形防弹结构和爆炸衰减式座椅,其独特的H形传动装置和外置油箱,也提高了中雷后的生存能力。

单从战技术性能指标来看,ACV-P比AAV7A1确实强不少,除单车运载量有所下降外,可谓全面升级。不过,在单车性能全面升级的背后,我们要看到美海军陆战队的转型之路已开始步入快车道。

在美国《海军陆战队2025年展望及战略》一书中,第34任海军陆战队司令詹姆斯·T.康韦上将提出“地面机动能力存在欠缺,必须加以弥补”。ACV-P的列装,就是响应了这一要求。相比重视水上性能的EFV,ACV-P更注重陆上作战能力。它的入役,将使海军陆战队具备真正意义的陆上快速作战能力,陆上机动性和生存性达到陆军“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队的水平。

仍有不足

当然,现阶段的ACV-P还远谈不上完善,其最突出的缺点就是车载火力贫弱 该车遥控武器站上装有12.7毫米重机枪或40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只能用于支援海军陆战队队员下车作战,不足以对抗敌方轻型装甲车辆。加之没有类似陆军M1128“机动火炮”一类的直射反坦克武器,使得美海军陆战队缺乏反装甲作战能力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对海军陆战队而言,要想提高两栖登陆能力,就必须提高反装甲作战能力。为改善ACV反装甲能力不足的问题海军陆战队在 ACV1.2计划中,要求车载武器升级到30毫米车载机炮。

全面轮式化,美国海军陆战队换装新式两栖战车

AVC海测中

据悉,2020年5月,BAE系统公司选定挪威康斯堡宇航防务公司作为ACV-30项目(即ACV1.2项目)分包商,为该车设计并制造配套的MCT-30中口径遥控炮塔。MCT-30炮塔的主武器,为一门XM-813型30毫米链式机炮,该炮是MK44链式机炮的改进型,比 MK44略重,配备有新型双后坐系统和双路无弹链供弹系统,其爆发射速可达200发/分。除发射标准的北约30×173毫米弹药外,还能发射新型MK310可编程曳光空爆弹。XM-813的反装甲能力同样优异,发射30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可在1000米处击穿1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优于俄制30毫米车载机炮。按合同,这些炮塔将于今年交付并进行测试,测试完成后即进入量产。

换装MCT-30炮塔后的ACV-30,不仅具备了高精确的直射直瞄火力,还未影响车辆自身的运载能力,其优异的多用途作战能力,有望使ACV-30成为美军单车作战效能最高的轮式战车。当然,即便配备MCT-30炮塔后,ACV-30的性能也谈不上完美。除备弹量较少的缺点外,ACV-30还存在缺乏反坦克能力及“猎-歼”射击能力的问题,前者只能靠海军陆战队队员携带的“标枪”便携式反坦克导弹解决,后者因受到预算限制、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

尽管仍有不足,但从公开报道看,海军陆战队还是对ACV项目比较满意的。除基本型 ACV-P外,还从BAE系统公司采购了首辆两栖指挥车(ACV-C),并对其展开测试,计划用于替代AAVC7A1两栖指挥车。ACV-C配备了多台工作站,具备较强的通信联络及指挥控制能力,是登陆作战的核心装备之一。至于海军陆战队全面换装ACV车族后能否达到预期,其实并不取决于海军陆战队,而在于美海、空军能否在两栖作战中获得绝对战场控制权。假如海、空军无法对假想敌取得压倒性优势,那么两栖战车水上速度再快,也完成不了抢滩登陆任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