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关山万千重,漂洋过海,崇文中小学,我来了。
走进你,数说崇文的古今,那些年,那些事,几多辛酸,几多磨难,几多感慨,几多期许……故事那么多,亲近那么久,注定我的支教之路不会孤独。
沧桑砥砺五十载 薪火相传谱新章
崇文中小学走过曲曲而辉煌的历史。1955年到1966年,苏北华人子弟要入学的人数逐年增多,原有的中学均人满为患,子安入学难成为困扰华人的现实的问题。鉴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棉兰先后成立了以殷商为主的“光华中学”筹办委员会和青壮精英为主的“育才中学”筹备委员会。后来,两方的筹备委员会合并起来,集中人力物力,同谋发展。崇文中学就在这种大气候下应运而生了。学校基金会于1955年6月15日在印尼公证处注册成立。从1955年8月1日开学到1966年被政府关闭,只办了10年,但培养了9届高中毕业生,16届初中毕业生。当时的教职人员有100多人,3000多名中小学生。1965年至1997年,是崇文人四顾茫然的时期。直到1998年,校友开始创建“崇文教育基金会”,学校现任董事会的黄两承、黄世平、杜保国等人均是当时基金会成员,他们编译4000多本汉语400句中文课本上下册,免费赠给印尼国民中小学及一些大学作为学习中文的教材。2004年,崇文基金会进行改组,推选苏用发先生为理事长,基金会在苏先生的领导下,从一般的校友会(同学会)发展成为一个强势的基金会,在“先求其有,再求其全”的口号下,率先创办了“崇文华文学院”,现在已经成为一所影响巨大的中文补习学校。2010年3月27日,在纪念崇中55周年及崇文华文学院3周年的“联欢之夜”大会上,理事长苏用发校友发动重建“崇文三语中小学”的计划,得到校友的热烈响应和支持,在短短的半小时内落实了建校资金的80%,接着基金会马不停蹄,在攀京大商贸区(MMTC)购置了一公顷地皮,5月奠基,2011年7月开学。崇文三语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办了6年,现有教师100多名,中文部教师14名,其中中国侨办外派教师7名。有从幼儿园到到高三年级的学生近3000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小学、初中、高中的毕业班学生参加历年“国考”(UN)即国家会考成绩斐然,均获得100%的通过率。
老骥伏枥志千里 自强不息崇文人
时光倒流,忆起刚来崇文中小学的那一个情景,总令人难以忘怀:一进校门, 一位年岁已高的老人,手持拐杖,在一位年轻人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上前来与我们一一握手,用中文欢迎我们中国教师的到来。来崇文之前的猜想,疑虑,一切杂念因此被征服,我是瞬间被感动了的。当随行教师介绍这就是黄两承老先生-“崇文教育基金会董事长”的时候,我更是惊讶得张口结舌:这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在他的办公室坐下来的时刻,我一次又一次打量着眼前这位年岁已高却精神矍铄的老人。他身材并不高大,腿脚有些不灵便,刚毅的脸上刻着岁月的印记。在友好客气地表达了欢迎我们的善意之后,老先生“语必惊人”:对着我们一个个的指名道姓,竟然可以准确的对号入座……对我的了解则是更多,除了用普通话说出了名字,居然还向与会人员介绍我的一些个人简历,让我惊讶不已。作为一个董事长,一个高层管理者,对新人的履历有所了解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对于已经90岁高龄,手术初愈,行动不便的老人,能对我一个来自中国的素未谋面的教师,能有如此细致深入的了解,不由得让人感到惊奇,令人肃然起敬,我再一次被感动了。
在崇文工作的日子里,我们总会感受到黄老前辈“老骥伏枥志千里,自强不息崇文人”的那份热血情怀。文艺汇演从节目筛选到正式演出,他老人家三次亲临彩排现场审核和点赞,学校义卖会也不顾人多拥挤拄着拐杖到各个档口转悠转悠,瞧一瞧,看一看,尝一尝。汉语技能大赛、幼儿园家长开放日、师生合照、考场巡视……事无巨细,躬亲示范。黄老师尤其重视华文教育,关爱中国教师,周日安排我们去附近的勿拉湾、网眼、马达山转转,春节安排我们到多巴湖度假,元宵节与我们共进午餐,请我们吃印尼饭。当我得到邀请去参加领事馆组织的羽毛球比赛后,他马上叫来部门负责人安排好车辆,保证准时参加比赛,还跟我聊起他年轻时代的羽毛球情结,学校的羽毛球发展状况。当他得知我对华人生活和崇文历史有些兴趣,特叫秘书送来他自己撰写的相关文稿。黄老师91高龄了,最近常会感到头晕,那一天,在他办公室与他聊着聊着,他感到有些不适,叫来校医验血,随后又拨电话预约了医院医生的电话……过了一些日子,黄老先生不顾身体不适,来到三楼中文部办公室,看望教师,与我们聊生活,聊学校的状况,然后拿起拐杖,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继续去巡视小学部的考场情况了……
黄两承董事长就是印尼老一辈华裔的缩影。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他是崇文的精神力量!没有他的复校的执念,没有他的振臂高呼,没有他的四处奔走,也就没有崇文中小学的今天。当我更多更深入地了解了学校的前世今生沧海桑田后,我常常被黄老先生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耿耿忠心、良苦用心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震撼着,激励着。“自强不息,诚信创新;奉献社会,文明兴国”“你披着赤道线的阳光,屹立在日里河畔。巍峨的校楼朴素大方,温暖的教堂宽敞明亮。啊,崇中—亲爱的母校,华族青年学习的摇篮,充满了幸福和温暖的阳光。”诚然,这些弥足珍贵的崇文精神传统已在薪火相传。黄两承董事长、苏用发理事长,杜保国副理事长、黄世平秘书长等董事会理事会成员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躬亲示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崇文人。有感于怀,1月29日,我在《讯报》《棉兰正报》上刊发《崇文,你让我如此感动》的文章,表达对崇文教育基金会及校友热心办学的敬仰之情。黄老先生在会见前来慰问中国教师的朱洪海总领事一行时,特别推介这篇文章,说这是我给他老人家最大的礼物……岁月留痕,记下吧,忘却外派支教的苦和累,在感动中前行。
爱是一份执着, 爱是一种责任,爱是一种奉献;爱更是一种守望,一种等待,一种希望。那一夜,我陶醉在黄两承、苏用发、杜保国三位长辈的复校兴学的幸福里,徜徉在他们对昔日崇文学校的感恩里,感动在他们对教育全身心投入的责任里。“自强不息,奉献社会”“只要是崇文中学的校友,如果生活过得并不好,都可以叫他来苏钢集团上班”“崇文虽然是一所公益教育的学校,但只要苏钢集团在,崇文中小学就一定在。”笑言不是儒生的苏先生此话掷地有声,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他刚才所说的陶醉,是言陶醉在做一个懂得感恩,敢于担当,做一个心中有梦想的追求里。我知道,他们的感恩都来发自内心发自肺腑的,透过客房朦胧的灯光,我发现他们的眼眶里不时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泪光。
在支教的日子里,我们受邀与苏先生有过五次不同场合的会面。在亚洲国际友好学院,苏北华联2016年迎春晚会,又一次有幸与苏先生零距离接触,在晚会开始前,忙碌的苏先生挤出时间,特地把我们的位置调至第二排的VIP座位,与我们中国教师团坐在一块,嘘寒问暖,了解我们这些日子的生活、工作情况;接下来是在领事馆组织的新春团拜会,还有是大年初一到苏先生家拜年,再一次是在苏氏宗亲会上。每一次相见,他就是再忙也会挤出点时间,与我们围坐在一块,促膝谈心。每一次,他总是亲自安排我们到VIP嘉宾席位就座。每一次,他总会在致辞中向来宾隆重地推介崇文的中国外派教师,恳切、深情、敬重,满满的关爱溢于言表,让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迸发出无限的工作激情。
是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们用一种歌唱的方式,用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懂得了,学会了,拥有着无边的幸福和快乐,也因此而陶醉。与梦同行,我想,在他们的身上,我们总会有惊讶眸光的感动的。
华教之道路漫漫 策马扬鞭正当时
在崇文中小学的日子里,我被安排担任整个高二年级四个班,两个文科、两个理科班学生172名学生的汉语教学,周课时20节,参加高中年级期中、期末监考18节。星期六还安排到兴趣班(书法、图画、太极拳等)的培训辅导。我积极响应华校的号召,加强教育科研,深入听课、评课,承担公开课,参加对本地教师的专业培训。主讲《 课堂管理与教学》专题的教学研讨,并写体会文章《开拓视野 获得分享 促进思考》在《棉兰正报》《讯报》发表;主持杨永军、朱文静老师的听课评课;全程听完中文部13位教师共18节次公开课,自己承担一次公开课。安排做汉语技能大赛评委及书写奖状,并在《棉兰正报》《讯报》分享了自己参加活动的心得,同时促进海外汉语教育的思考。
与此同时,我积极参加学校文艺汇演、义卖会、幼儿园毕业典礼等活动,表演笛子、书法等节目。通过自身的中国元素,有限地广泛地传播中华文化。积极参加小学生周六的兴趣班辅导,与梁春梅、邓淑霞搭档进行“太极拳”教学,与劳翠莲、邓淑霞搭档进行“金鱼填凃彩色”的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对理科A、B班的戴秀婷、戴伟恒、李宥英、林长铭、王莉茹、江松蔚、钟佳龙、黄健文等同学进行中国软、硬笔书法兴趣小组的辅导教学。
初来乍到,我在没有进行岗前培训,也没有被安排听课熟悉课堂,完全不了解本地汉语教学状况和学情情况下,于第二天就拿着中文部发来的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5》和自己想当然的教案,懵懵懂懂的进了高二文科B班的教室。
课堂情景,我虽然在课前得到了有心人的提醒,心理有所准备,但还是与预期的境况差距太大,始料不及,甚是诧异。在简单的自我介绍之时,我就察觉到,这里很难获得国内那种师道的权威和尊严。上课,不时要用“嘘…..”声或肢体语言对他们进行提醒暗示,以遏制这种糟糕的状况,但窃窃私语根本就不会停止,此起彼伏,让人非常不爽。更让人不解的是,星期一到星期六,7:30-14:15共9节课,每节课40分钟,竟然只有9:30-9:45、11:05-11:20、12:40-12:55三个课间,其余上下课都是连着的,因此课堂上不时会有学生到教室门口丢垃圾,不时会有学生上来报告“老师,我要去上厕所”……一节课下来很难安静的课堂,也很难想象没有国内学生争先恐后举手抢答问题的场面。后来,我才从校史中了解到,学校复办学时间才5年,高二学生全部是从周边学校中途转学而来,素质参差不齐,基础好的仅有几个学生已经通过了汉语HSK四级考试,全年级只有20多名学生能听说较长的中文,大部分学生只能听说3-5词的简短的语句,大约还有35个学生汉语零基础,一点都不懂中文……在深入课堂听完幼儿园到高一年级的汉语课以后,我发现,高二学生可以说是崇文中小学学历层次最高,但汉语能力水平最低的年级。
且行且思吧,山不转水转。围绕汉语的“听说读写”,我对学情、教材、教学设计进行全新的思考,抛弃固有的思维模式、摈弃原有的教学习惯。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及时调整,循序渐进,耐心引导,爱心鼓励。用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接纳他们,用爱的教育去传播灿烂的中华文化。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除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之外,也不可或缺地融入情感因素,与他们套近乎,进行简短的有限的语言沟通,权作为学习语言的一种途径,也算是与学生拉近距离的一种人文关怀。
于是,我走下讲台,开始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班上90%的学生是华裔子弟,他们有一点点基础,但又不会很扎实,而且他们现在已经是第三代或第四代华裔了,很多家庭中或在一些社交场合,他们沟通的语言不是汉语,所以,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海外华文教育举步维艰。学得慢,丢得快,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文化迥异,社会形态、理念追求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态度。他们思想不复杂,思维很活跃,行为很自由,讲话很随意。他们一方面向你展示的是一群可爱而又不思求进的孩子。充满激情,充满青春的气息,不间断的释放荷尔蒙,一天到晚乐呵呵,狂野总也玩不够。他们会在课室里庆生,跳舞,边走边唱,或从这边跑到那头当你是透明人,或是小情侣在你眼皮底下相互喂食搂搂抱抱秀恩爱,偶尔也有人怀抱吉他浅吟低唱总也停不住……另一方面,他们又向你展示出良好的教养,彬彬有礼,虔诚矜持。他们脸上总带着微笑,遇人致礼微鞠作揖,“老师好”“谢谢老师”“老师再见”“没关系”“不要紧”等礼貌用语常挂嘴边,即便你刚对他忍不住爆了粗口,下课以后遇见,他们也不会由此积怨,会向你说声“老师,对不起”,或是面带微笑向你问候“老师好”。他们喜欢运动,体育课上篮球、足球、羽毛球、体操等,个个健康活泼,参与其中,男男女女,没有谁会在偷懒。除了学习汉语,你会感觉到,他们在体育场、教室、舞台上才情才艺竞相风流。他们的身上给你不断地传递出平和、随性、积极、团结、合作、青春、激情、大方、友爱。这些现象也促进我不断进行反思教学,不断地回头看,不断地与他们融合,通过自己身上浓浓的中国气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构建一个教学相长和谐共进的课堂。
学生喜欢弹吉他,我便在合适的课间也偶露一手;学生喜欢唱歌,教学《背影》时,我播放《父亲》这首中文歌的MTV,并且自己伴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拉开上课的序幕,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意“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为了让他们更多地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我以课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剧选段为载体,播放这部电影,同时也播放《化蝶》小提琴、钢琴的MTV,加深他们对剧情的感悟。我让四位同学登台分角色扮演梁山伯、祝英台、银心、四九等角色,他们显得落落大方,不忸怩作态,积极参与其中,从对话练习中感受中国戏剧文化;我以中华文化为载体,“无礼”与“五里”德育小故事作为考试的阅读文本,让学生从中去感受文明礼仪;以此同时,我在作业中布置《我的课余生活》《我的家人》《介绍印尼的节日》《我喜欢的旅游景点》等短文写作,更好地了解学生及其他的家庭,了解这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力求知己知彼,更好地促进汉语教学。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这里的学生对母语的感觉是非常棒的,由此及彼。他们的拼读能力非常强大,不管什么字,只要有拼音标注,他们就能读出来,不过,他们大多数的情况也是有口无心。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不懂的;怎么写?其实不会写的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只要一离开拼音,他们就又陌生了,不会读了,这个现象给我一个提醒,不能满足于他们某一种形式,要从集体读、个别读、小组读、去拼音读、乱序认读、卡片或PPT展示认读中不断强化。他们普遍存在Z/ZH、C/CH、S/SH、D/T等音拼读混淆的障碍,所以得不断示范纠正,而且还要不时的温故而知新,反复才能巩固。这里我发现一个有别于国内学生的有趣现象,学生非常热衷于抄写作业。我充分利用这一点,把中国的硬、软笔书法教学融入到笔画、笔顺、字的结构教学中,激发了他们对汉字以及中国书法的兴趣,同时纠正他们写汉字的握笔姿势,纠正汉字笔画“撇”写成“提”的习惯,也让他们书写j、t、z、u、i等字母时逐渐逐渐去除本土化。
有付出总会有回报。通过师生的不断的磨合、调整、适应,彼此间终于越来越默契了。不管是课堂的表现,还是课后的作业, 学生都越来越用心了,会读、会写在理科2个班完成得很不错。尤其是在理科B班,不少同学在无拼音情况下,基本上能完成课内文本的朗读,文科生汉语底子差,但他们完成作业时每一个字,每一行都抄写得工工整整,这一点,很是令人愉悦的。一学期下来,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崇文中小学举办的汉语技能大赛总决赛中,我辅导的学生罗佳美获得中学组唯一的“一等奖”;林才铭、刘蓉容获得中学组“三等奖”;陈依柠获得中学组“优胜奖”。替他们高兴,为他们点赞!
这些孩子基本上是华裔新生代。他们是海外华人社会的希望所在,不论是了解中华文化,还是对中华民族的根的认同感,华文教育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引导他们对祖籍国的认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促进他们与祖籍国的交流有重要重要意义。中国外派教师的工作性质,就是让华裔新生代了解中华文化、中国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让中华文化成为其成长乃至生活的一部分;就是要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切身体验感受到中华文化,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传统中华文化的相关活动;就是要因校制宜,协助华校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开发校本教材,以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就是要加强教育科研,推动当地汉语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当地华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解决实际困难,寻求多元化的指导。准确课堂定位,明确教学目标。教无定法、有教无类。不僵化思维模式,发挥个性特点。低年级的字音拼读、笔顺教学,利用肢体语言去引导,用简短的句子表述和提问。强化精简的指令性语言的接收,培养学习习惯,灵活多变提高学习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分享成功的体验;高年级学生因为基础不实,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发他们去思考,或者用简笔画、图文表意的形式传递文本信息,或用声情并茂的朗读给学生以视听的冲击。教学手段要切实有效,不急于求成,层层深入,稳步推进,有复习、有练习、有巩固、有延伸,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及时给予鼓励,满足学生成就需要。
心如简,浅喜深爱各参半 爱无界,他乡处处有温情
心如简,一半浅喜,一半深爱。在崇文,如果你选择了简单,你就会拒绝了孤单寂寞。
每周六校车兜你去购物,每周日校车载你去买菜。每周还安排有两趟校车搭你去游泳,多少回:夕阳斜照笑满车,更泳装,一撒劳累投奔向深蓝。激微澜,逐浪花,嘻嘻哈哈,崇文四杰三金花,兴尽追晚霞,归“家”。一周生活娱乐有极限,衣食总无忧。假期,我们或君临“苏丹皇宫”,体会“美满皇宫心慕驰,百年宝殿今登临”的高贵;或徜徉“独立广场”恶补大脑那缺了的历史,或去勿拉湾、网眼、马达山等港湾、高山去拉拉风,觊觎道旁高大挺拔的棕榈树、惊讶井然的橡胶林、仰望椰树临风,可以去远观火山,泡天然温泉,或在新加坡吉隆坡彼岸的马六甲海峡附近听海畅游。最是2月11到13日多巴湖三天游,那古怪的马达小屋、奇特的风土民情、旖旎的湖光山色是那样的让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你说你厌倦了长途跋涉,你可在学校附近游逛,佛堂那边一样风情万种:在闹市中竟然有这么一方湿地公园,风景独好。咫尺之遥,似乎是换了人间。碧草绿水蓝天,闲云野鹤游鱼……这边三三两两情侣在林荫树下的鹅卵石上依偎呢喃,,情深深意蒙蒙!那边三口子围坐在青溪边的石凳上,正闲看云卷云舒。溪的彼岸,俨然是一个鸟的天堂,成千上万的鸟儿悠然在草地上栖息,偶见白鹤亮翅,和鸽翻飞……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美哉美哉!
玩不够,快过年了,来点文艺吧,中国元素!崇文的学校的每一个班级,以不同的形式,迎接中国传统春节的到来:“张灯结彩庆新春,节日气氛别样浓。传承发展有创新,班貌争妍竞风流”。金猴随春到,翰墨贺新年,我亲自挥春,上联:棉纳百川无俗韵;下联:兰吐千蕊有奇香;横披:崇文。让我们的小“家”顿时有了浓浓的中国风,火红的年味。
节目精彩继续上演,2月20日崇文中小学义卖会上,我再展中华元素,笛子、旗袍、笔墨纸砚,还有磨墨的小书童。在一曲《喜事好运滚滚来》笛韵悠扬中,书法写意地迎春接“福”,祝福崇文人“吉星高照,泰运长行”。这边曲方罢,那边墨韵来,五楼文艺演播厅表演完“笛子.书法”节目,又马不停蹄赶到中文部档口挥毫义卖作品了,为学校家庭困难的学生筹集了点学费,免费赠送印尼教师书法作品和“福”字,乐此不疲。
看吧,棉兰的时空,总会飘荡起浓浓的中国风。苏北华联2016年迎春晚会,来自中国的湖南艺术团、当地合唱团、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师生、文武学校弟子等富有中国元素的精彩表演强撼冲击你的视听,虽是今逢佳节倍思亲,却已经忘记“身在异乡为异客”了。苏北华联成立17周年庆典活动,也能有幸欣赏到云南戏剧团的”滇韵彩云南”节目,让我们远在千里之外依然能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
唱吧,崇文文艺厅单挑一曲《一个美丽的传说》,义卖会舞台上与中国教师合唱《我的好兄弟》,五一节棉兰的中国人在万豪大酒店雄壮激越地唱起《咱们工人力量大》,苏氏宗亲会代表崇文中国外派教师致辞并独唱《走进新时代》,男女二重唱《为了谁》,合唱《我的中国心》。山迢迢,水长长,走出国门,唱响印尼。
是不是有人告诉你,吃印尼手抓饭是多么的刺激?我可是怎么也抓不起!不过,在崇文,我们吃的从来不缺:接风洗尘校董杜先生请的鸭米粉,迎新晚宴苏先生请吃的鱼翅,元宵节黄先生请的印尼手抓饭,苏北华联的迎新春晚会、领事馆新春联谊会、领事馆“庆五一”暨体育月颁奖活动晚会、苏氏宗亲会、苏先生家宴、华裔客家大姐请吃的印尼餐、本地教师请的中国餐、家长送到办公室的午餐、杜先生夫人亲自做的粽子……
这里得感谢邓老师,让我有幸第一次参加异国情调的婚礼,还特邀我在婚礼上用笛子助兴,一曲带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喜事好运滚滚来》祝福新人爱到永远,白头偕老。在这里,不必拘束人们给你送红包,一曲未了,我的上衣口袋已经被热情的客人们塞满了红包,哇塞,有八万印尼盾啊……真心醉了。
感谢中国驻棉兰领事馆组织羽毛球比赛,让我在印尼印象中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柚木添香的“中国结”纪念奖品,让我的印尼之旅多了一份温馨的回忆。万豪五星级酒店“庆五一”暨体育月颁奖活动中那雄壮激越荡气回肠的大合唱《咱们工人力量大》,总是那样催人奋进。
感谢苏先生的盛情邀请,让我荣幸地代表崇文中小学的中国外派教师登台致辞,并值此机会自拟对联“嫡嗣美名传千载,同宗血脉承万年。源远流长。”表达对苏氏宗亲诚挚而良好的祝愿。
最暖心的,是来自伟大祖国的温情。感恩祖国!中国驻棉兰朱洪海总领事一行前来学校慰问崇文的中国外派教师,安排节前年会及节后领事馆组织的活动,同时捎来了好几箱中国椪柑,带来新年的问候,表达祖国对涉外工作人员的关怀。2月1日,今晚有约!这是我们来到印尼后第一次仰望五星红旗!我的中国心,是那么的激动,感谢祖国的关怀!五星红旗,你是我的自豪,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我爱你,中国!
最美的风景不是远边的彩虹,而是你身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
怎能忘记你!这位70岁高龄的《国际日报》老记,你乘坐1个多小时的两轮摩托,来到学校三楼办公室,苦候我30分钟,给我拷贝因为邮箱写错不能传送的10张苏氏宗亲会活动的照片,仅仅是为了“我答应过刘老师这件事,我必须兑现我的承诺。”甚至连一杯水都没有喝,便在我和同事一声又一声的“谢谢”中,又步履匆匆的离开了办公室,高大的背影随即消失在放学的茫茫人海…..在印尼老一辈华裔的身上,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有难以言说的感动的。若无相欠,怎会遇见,我唯有在愧疚再愧疚感动再感动中祝福他老人家好人一生平安,心中一次又一次的表达深深的谢意。
忘不了,那一天放学时候在办公室门口伸过来要握我的那只怯怯的小手,以及那一双看着我充满渴望眼神。孩子,你不过在读二三年级,我也不曾教过你,你却懂得用言行举止传递崇文的礼貌、友善和尊重。你那至善至美,清纯明亮的童心让我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教师突兀地得到如此厚重的礼仪倍感温暖和幸福。好孩子,真的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但愿我情急之中的错误决定不会对你造成伤害或留下阴影。请不要理解成这是拒绝,不是老师不礼貌,也不是老师不愿意,更不是老师小瞧你,只是当时我刚刚上课回来,手脏得黑乎乎的还没来得及洗。直到现在,我还在为自己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而深感自责和内疚。如果,那一刻可以倒回来,我情愿玷污了你的小手,让你满足不感到失落。孩子,你知道吗,你伸出的那只小手,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你让我如此的感动。
感恩有你,知遇二人行。最爱是篮球,一球一世界。在这蹉跎岁月,在这一方球场,在风中,在雨中,在夕阳下,在星光下,在月光下……或纵情驰骋任衣衫湿透,不时喝彩大声吼吼;或围坐篮下夜观苍穹,仰望星空,谈生活,谈工作,谈家庭;谈过去,谈现在,谈将来……时光在不停地流转,崇文的点点滴滴不断沉淀在我的记忆里,有些瞬间就这样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一晃而过,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期间抑或有不爽不快,但这一切都已经过去。谢谢你—-崇文,你曾经让我如此的感动,一切一切的祝愿,凝聚在临别我手书赠送给崇文中小学“崇文重教 传承中华经典,自强不息 共创美好未来”书法作品里。我想,此去经年,让我回首这漂洋过海的走过,依然会有一份温暖在心间流淌。
2016年6月2日·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