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华创证券,欧阳予、彭俊霖、董广阳)
一、格局演绎:高餐调比趋于集中,中式复调处于初期
(一) 海外复调发展成熟,格局集中度有异
1、低集中度典型:美国区域性强,新玩家多
美国调味品集中度提升逻辑趋弱,新玩家进入速度快于行业扩容速度。美国复合调味品 不同赛道巨头领跑,同时新进玩家林立。根据艾媒数据,2020 年美国复调渗透率为 73%。 一方面,高渗透率以及可观盈利吸引,叠加美国创业氛围浓厚,大批小型调味品品牌得 以出现,其中不少是自制复调,口味不错,邻居朋友也认可,就试试社媒推广来创业。 比如在 20 年增速超过 300%的高端松露酱 Truff、主打健康有机高品质的 Born simple(后 被味滋康收购)、Primal kitchen(18 年被亨氏 2 亿美元收购)。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调味 品公司 2010-2021 年数量 CAGR3.9%,显著高于同期调味品行业营收的 2.0%。另一方面, 成熟品类沙拉酱和意面酱,近年来也因为沃尔玛/亚马逊等巨头的布局,竞争更加激烈。
美国复调细分品类生命周期各异,高增长品类格局更分散。整体来看,美国调味品行业 处于成熟期,其中番茄酱/蛋黄酱/芥末酱等增速甚至转负,巨头以外空间较小。2018 年 芥末酱市场的小品牌市占率仅为 14%,蛋黄酱/番茄酱分别为 7%/3%。相比之下,仍处成 长期的辣酱、BBQ 酱,新品牌热度更高。 其中,辣酱为高增长低集中度典型。欧睿数据显示,辣酱 CR3 为 51.7%,低于蛋黄酱/ 汤料/意面酱的 82%/68%/56%。这也与辣酱品类的增速更高、应用场景广、消费群体多样 有关。由于美国拉美及亚洲移民人口多,辣酱涵盖越南/墨西哥等不同风味,甚至研发出 了柑橘等水果风味;在使用场景上,除了用于炸/煮/烤之外,还可以用于饮料制作。
2、高集中度典型:韩国菜系简单,本土垄断
韩国复调处于发展中期,传统品类生命周期已较成熟。欧睿数据显示,韩国调味品 cagr10 约 4.6%,近五年复合增速达 7.3%,对比起步更早的美日,增速相对可观。但其中酱油/ 辣酱/肉汤/番茄酱等成熟品类增速放缓。而受到中式菜肴兴起和李锦记的渗透,蚝油 cagr10 达 14%,腌制菜/意面酱等近十年量增 cagr7%以上,仍在渗透率提升阶段。 韩国复调集中度高,且本土企业优势突出。韩国复调 CR3 多在 60%以上,蛋黄酱/番茄 酱/意面酱等西式复调甚至也由本土企业垄断,CJ/大象/不倒翁在多品类占优,格局要么 一家独大,要么双寡头垄断。除了与韩国财阀经济体系、渠道集中有关外,也受益于社 会&企业层面的舆论教育,比如针对辣酱,国家层面指定了“传统辣椒酱制作工艺传承者”, 企业宣传也侧重“延续韩国传统工艺/家的味道”,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本土品牌。
3、中间形态:日本西欧头部集中,尾部分散
日本复调头部玩家基本确定,但尾部仍相对分散。据欧睿数据,日本复调头部三家是丘 比/好侍/味之素,近年来 CR3 已较稳定,而从近十年格局数据看,成熟期日本复调各品 类并无绝对集中趋势,龙头集中度提升主要发生在品类成长期。尾部玩家包括做调味料 衍生的综合食品/水产加工/零售企业、地方特色调味品企业,和主打有机天然的新品牌。 品类多样、sku 细碎带来格局更分散,典型如汤料、菜单用调味料。日本复调中最大品 类是汤料(soup),在日常饮食中常见。汤底主要分为西式/日式,西式含玉米奶油汤/意 式蔬菜汤等,头部玩家味之素的 Knorr 在 1969-1978 年从 36 亿迅速增至 158 亿日元。日 式含关东煮汤/味增汤/昆布汤等,以最受欢迎的味增为例,由于不同产地在口味(甘/辛) 和原料(米/麦/豆)的组合有别,信州/仙台/东京分别流行浅色辛口/赤色辛口/赤色甘口味 增,集中度更低,日本味增龙头 sku 多在 150-200 种,尾部玩家则更聚焦当地特色,sku 约 10-20 种,带来味增格局分散。此外,菜单用调味料类似,也是复调集中度最低的品类。
西欧复调 CR3 稳定在 30%-50%,汤料&意面酱更分散。与日韩相似,西欧蛋黄酱/番茄 酱格局最集中,CR3 在 50%-60%,芥末酱/烧烤酱 CR3 也近 50%。其余品类集中度更低, 以汤料为例,CR3 约 35%,联合利华占 20%,而腰尾部品牌分散,主要是西欧国家小而 独立,饮食文化在共性之外依然有差异,比如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德国分别流行蔬菜汤/ 凉菜汤/清汤&洋葱汤/土豆汤。与之对应,中小品牌一般专注 1-2 个国家所在市场,并推 出本土特色汤料,如 Unox/Dimmidisì聚焦荷兰特色汤/意式蔬菜汤。此外,优势品牌在进 军非本土市场时收购行为常见,像 GB 食品/奥科拉近年就收购了不少成熟的小汤料品牌。 具体来看,头部快消公司几乎垄断西欧复调市场。综合王者联合利华在烧烤酱、汤料等 7 个细分市场占据前 1-2 名,1984 年起通过收并购迅速开疆扩土,2000 年收购家乐;其 次卡夫亨氏、雀巢在 5-6 个赛道领先;奥科拉(挪威)、冠利(德国)作为历史悠久的食 品公司,也在 3-4 个品类保持优势,但集中在沙拉酱、芥末酱等高标准化品类。
(二) 规律和启发,我国行至何处?
复调集中度排序看:韩国>日本≈英国≈美国>西欧>中国。集中度高低的个性,主要由各 国餐食习惯或味型复杂度决定。但个性之中,基本规律是规模化程度越高,复调集中度 越高。具体来看,高餐调比、低延展性的复调,格局更优。回到我国,复调仍在发展初 期,集中度低,尚未出现在多品类占优的龙头,但未来大概率往集中演绎。
1、个性:跟各国菜系走,味型复杂度影响
各国味型复杂度上,中餐>日料≈美式烹饪>西餐。中餐八大菜系,饮食文化博大精深, 区域性强且组合多元,代表性企业如日辰 sku2000+;其次是美式烹饪,在英国菜的基础 上兼收并蓄,融合了印第安人风格和西欧甚至东南亚特色,但在制作手法上方便快捷, 所以 sku 略少于中餐,典型是餐饮零售渠道均见长的联合利华,sku1000+。而日本在地 域和饮食习惯差异度上弱于美国,日料主要分为本帮料理/怀石料理/会席料理三大菜系, 但讲究质精量小,同一菜系的 sku 更丰富。韩国菜则相对简单朴素,料理方式接近西方, 但更清淡,地域性也相对弱一些,所以代表型企业的 SKU 最少。
味型复杂度受到经济开放和人口多元化程度影响。韩国基尼系数最低,其次是日本, 英国。我国 56 个民族 14 亿人口,口味差异性大。而美国是公认的移民大国,区域 差异大,南部普遍更喜欢辛辣调味品;东海岸大部分地区偏好甜食如巧克力榛果酱; 中部偏北部则更喜欢沙拉酱。其他各州偏好更分散,也带来了更低的复调集中度。 同为东南亚国家的新加坡和泰国,也能说明这一结论。新加坡处在世界的十字路口, 高度开放,日常饮食涵盖西餐/粤菜/娘惹/印度菜/韩料,乃至越南菜/蒙古菜,这也使 得通用超市里各地调味品一应俱全,格局高度分散。而泰国则与之相反,复调集中 度相对高,其中日本味之素在味精和风味调料分别占有 90%/80%的份额,联合利华 在果酱、餐调、酱类保持优势。而泰国本土菜系和烹饪方式差异较小,龙头 Nguan Soon (阮顺)凭借“Hand Brand No.1”,在咖喱/肉桂粉/姜末/甜梅子酱多品类占优。
2、共性:可规模化程度越高,复调集中度越高
复调格局本质上还是由可规模化程度决定。结合跨国&不同品类对比,我们发现复调集 中度与餐调比正相关,与品类延展性负相关。但回归本源还是由可规模化程度决定,餐 调比越高,或者品类延展性越低,意味着单品空间越大,可规模化程度越高,品类越易 集中。
高餐调比的复调格局集中,低餐调比更分散。从品类集中度看,各国基本都呈现鸡 精>番茄酱&蛋黄酱>类底料品类(辣酱&汤料)>烧菜料/定制菜单调料的规律。原因 在于高餐调比品类往往工业化更早,规模效应更强;而低餐调比天然满足的是更细 分的需求,品类延伸性相对更强,单价高,进入退出门槛都更低,企业间也相对难 拉开差距。
品类延展性越强,往往集中度越低。单一复调品类在风味、地域、规格上的延展性 越强,意味着头部企业很难承接起全部细碎的需求,典型是日本味增、美国辣酱、 西欧的汤料,地域性都很强,在酸度&辣度&咸度甚至食材上的延伸多元,格局比当 地其他品类都更差一些。
3、结论:入局容易进阶难,往相对集中演绎
复调渗透率低,行业整体分散,腰尾部企业常见。根据沙利文数据,我国 21 年复调约 1658 亿市场,推断 CR3 不足 10%。其中,西式复调基本由丘比/味好美/亨氏/雀巢垄断, 而中式底料颐海天味率先资本化,其他品类也基本有各自细分寡头。具体来看,标准化 程度高的海天黄豆酱、老干妈辣酱、王守义十三香营收规模已超出 10 亿,但大部分赛道 的龙头体量在 10 亿以下,以郫县豆瓣酱为例,尽管也是类基础调味料,但格局仍然分散, 19 年郫县豆瓣工业产值 102 亿,对应 74 家企业,年销售过亿仅 8 家,其中丹丹/娟城目 前营收分别为 7/5 亿。 企业入局容易进阶难,参考底料演进,复调大规模高景气支撑企业做大做强。复调门槛 低,制造端壁垒弱,行业很难绝对出清。但进入复调后,单品规模有限使得企业很难进 阶,大量腰尾部企业拉不开差距。而头部企业竞争优势确立后,顺风期保持高于行业增 速,逆风期又能主动调整,率先走出底部。结合纵向的底料复盘,和横向的海外梳理, 我们预计在复调渗透率提升的过程中,复调格局也将经历从分散走向集中的阶段。而客 观上看,我国复调市场大增速快,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土壤,其中中式复调机会更大。
4、分赛道:西式格局初定,中式跑马圈地
从基本分类看,家庭端更容易切入;而餐饮复调占大头,需要扎实做市场。家庭端在疫 情加速下,布局复调企业增多,也引起了更大关注。但实际上,复调在餐饮端解决的痛 点更强,产品形态也比 2C 更丰富,预计复调的餐饮渠道仍占大头。餐饮市场分层看,低 端的粥粉面线本身客单价低,使用基础调味料为主;大众餐饮绑定高性价比的海天,再 往上的中端餐饮,更多使用李锦记&联合利华&太太乐&雀巢,这类企业进入内地时就具 备成熟的餐饮运作体系,甚至是海天早期学习对象,但近年来因为外部高端餐饮降速或 内部治理问题,发展相对平淡,往往容易被市场忽视在餐饮的优势。 从品类分布看,西式复调基本由外资垄断,中式复调跑马圈地,更可能孕育大企业。中 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4.7 万亿餐饮市场中,中餐 3.7 万亿,给调味料孕育了更大空 间,海天靠酱油大单品补齐菜单,叠加渠道优势,是百亿级别的超级头部,但中式复调 更细碎,增长更景气,多强格局尚不稳定。而西式复调中,与大 B 绑定的外资品牌起步早,占位稳,近年也在布局中式复调。加上基础调味料企业涉足,品类寡头加速发展, 中式复调开始跑马圈地。
二、大单品:绑定主流菜系,替代性概念更佳
(一) 海外大单品逻辑,往基础调味品靠
1、欧美:绑定西餐,先天占优
西式餐饮发源地,欧美复调生命周期和大单品接近。前文提到,欧美餐食习惯接近,较 少使用酱油/蚝油/醋,而对西式复调如番茄酱/蛋黄酱的应用,本身更接近基础调味料。 欧美复调先天绑定西餐,大部分品类已较成熟。与西餐强绑定的沙拉酱、番茄酱、蛋黄 酱,在欧美零售额靠前。而西欧汤料起步较早,头部品牌 Knorr/Maggi/Liebig19 世纪末已 推出干汤、脱水汤;美国则以金宝汤为代表。从高成长品类看,烧烤酱和辣酱主要受益 于消费场景&人群拓宽。从产业趋势看,更强调植物基成分/无麸质/低钠/零卡/有机。 欧美大单品集中在汤料/蛋黄酱/番茄酱等西式餐调。根据欧睿,欧美排名靠前的复调品类 集中在汤料&调味酱。代表性单品如金宝汤在美国营收近 24 亿美元,好乐门蛋黄酱也接 近 10 亿美元。整体而言,欧美复调大单品匹配西餐,标准化程度、工业化水平和渗透率 都极高,同一细分品类又可以根据同场景微调甜度/酸度/添加物,比如好乐门蛋黄酱仅亚 马逊就有 20+sku,包括添加橄榄油/辣酱/大蒜等,甚至还有“无蛋黄/无麸质/低脂”款。
2、日韩:强延展性,后天教育
日本韩国跟我国饮食习惯更接近,但复调大单品各异。日本餐食文化更加开放,先后受 到西餐和中餐的影响,呈现兼收并蓄、东西方交融的风格。而韩式复调相对简单和传统。 日本韩国复调处于发展中后期,都经历了品类教育→逐步取代基础调味品的过程。日本 复调发展以饮食西式化启蒙,随户均规模下降,大家庭共餐模式转变为便捷化的速食烹 饪需求,同时连锁化率提升,驱动 60-80 年代复调快速增长、80-90 年代品类细分化,近 14 年日本户均复调支出 CAGR 为 1.61%,已步入成熟期,但渗透率仍在提高,据日本总 务省统计局数据,复调占家庭调味品的消费支出从 83%增至 90%。而韩国调味品近五年 CAGR7.3%,对比起步更早的美日,成长性更高。整体而言,日本韩国复调发展均较成 熟,大单品也都经历了替代基础调味料的过程,具体来看:
日本复调大单品要么品类延展性强,要么标准化程度高。日本 90 年代起,以汤汁&调味 汁为代表的酱油衍生品占比超过了酱油,也催生了代表性的复调大单品,从调味料①家庭 支出看,第一大单品味增占比 5.5%,并由味增汤衍生出味增酱/味增泡菜。其次沙拉酱/ 蛋黄酱更多受到西式饮食风味的影响。日式咖喱兴起,则部分借助于遍布全日的咖喱屋。 整体来看,日本复调大单品可归结为两类,要么是标准化程度高的沙拉酱/蛋黄酱;要么 品类延展性强,比如味增区分不同口味不同颜色;日式咖喱则区分了不同辣度。 韩国大单品大酱、辣酱牢牢绑定韩料,部分的取代盐&酱油。韩式部队锅/拌饭/汤/炸鸡/ 烤肉/冷面等主流烹饪都离不开酱。其中,辣酱作为国民酱,21 年销售额已占酱油的 82%, 销量占 57%,头部品牌 CJ 占 48%,零售额 0.9 亿美元。除辣度/PH 值不同外,还会加入 醋(醋辣酱)/番茄酱(甜辣酱)/肉制品(炒辣酱)等。大酱则被称为韩式味增,大麦/ 小麦/红豆/大豆/糯米等均可制作,不同地区也有特色大酱。而韩国卫生和福利部调研显 示,1998 年大酱人均消费量(5.6g/人/天)是酱油的 85%,至 2010 年已达 8.8g/人/天。领 先企业如膳府食品/大象,也基本是在酱油业务企稳后,协同发展调味酱等发酵业务。
(二) 回到我国:围绕餐调比,做后天教育
我国大单品成长路径跟日韩更像,需要围绕餐调比做后天教育。我们在复调系列一提到, 大单品的两种思路,一是切高餐调比品类,做类基础调味料。二是沿着餐饮创新,切低 餐调比品类,典型是火锅底料、酸菜鱼。本篇,我们把两条思路更加落地和具体化。
1、布局低餐调比,挖掘餐饮爆品
复调跟菜系走,川调之后,湘菜/粤菜/新疆菜更有机会。复调餐饮端的机会一是地方菜系 加速全国化,二是全国化相对成熟的品类加速连锁化。如果同时考虑门店数和增速,前 者是湘菜/粤菜/新疆菜,后者是川菜,也包括钵钵鸡等休闲餐饮新品类,与之对应,出现 了一批优秀的复调企业。在此基础上,重口味的菜系,对应复调空间天然会更高;而粤 菜闽菜,基础调味品的衍生明显更丰富,比如蚝油、鲍汁。
品类从餐饮爆火到家庭端兴起,大概存在 2-3 年时滞,还取决于操作难易度和盈利空间。 餐饮体验满足的是对复调的启蒙教育,但从餐饮品类兴起→规范化品牌化→外溢至家庭 端,往往存在时滞,疫情加速了到家庭端的传导。以底料为例,受益于 15 年行业对“老 油/回收油”的管控,外部化生产替代人工炒料,带来了底料 15-17 年餐饮端爆发,而后 18-19 年天猫底料增速接近 80%。在餐饮发展相对成熟时,往往已经完成味觉记忆和品类 教育,此时新消费品牌率先进入,而在原有餐企和产业资本都下场时,场景渗透加速, 对应复调在家庭端的消费提升。但渗透难度还取决于食材操作和调味难度,理论上,调 味操作难度大但食材处理简单的更容易起量,典型是麻婆豆腐/红烧肉/鱼香肉丝/大盘鸡。 切低餐调比更考验企业前瞻的选品和洞察能力。餐饮端起量更大,家庭端渗透需要时间, 且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对企业来说,敏锐的预见品类迭代趋势,前瞻性的去切火锅、酸 菜鱼、小龙虾之后的下一个餐饮爆品,并绑定高成长性的餐饮客户,也就非常重要。
2、寻找高餐调比,品类细分再突围
取代基础调味料,给复调带来了更高的想象空间。复调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创造一个新需 求(佐餐酱除外),而是取代基础调味料,这样既能省去消费者教育,想象空间往往也更 大。典型如我国鸡精/鸡汁/鸡粉取代味精,日本的味增等酱油衍生物替代酱油,90 年代 日本很多酱油厂相继转型做复合型调味汁/调味酱。而欧美番茄酱/沙拉酱等本身就作为基 础调味料使用,韩式烹饪中大酱在腌肉/炖菜/做汤时都可以取代盐,人均消费额通常更高。
类比韩国大酱&辣酱,日本味增&咖喱,我国调味酱机会更大。调料家数据显示,我国 调味酱市场目前约 400-500 亿,是除底料外的第二大复调,但相对分散,2019 年百强企 业调味酱销售约 83 亿,其中老干妈一家独大,其次是海天调味酱 27 亿,天津利民/味好 美等也接近 10 亿。 基于技术、场景、食材变化,调味酱大单品越来越卷,要从细分品类突围。调味酱本身 地域性显著,目前来看,老干妈应用最广,脱离菜系;其次豆瓣酱稍弱,更多用来做底 料等川调&湘菜,而黄豆酱在餐饮端一般用于黄焖菜,家庭端面食应用为主,越往后应用场景越少,弱化了大单品规模,头部比如海天黄豆酱近年增速放缓。反而是细分品牌 更卷,工艺上选择产期更短的非发酵,食材添加果蔬/菌类/肉粒海鲜等,往佐餐下饭场景 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复调大单品 10 亿是第一个门槛,20 亿往上稀缺,50 亿则只 有老干妈。但参考日韩经验,如果能充分发挥替代基础调味品属性,仍然存在突围机会。
3、选品到进阶:单品概念弱化,产品矩阵配合
选品上,低餐调比找爆品,高餐调比做细分。而从拼单品到拼组合,是企业进阶的关键。 从鸡精、底料、调味酱,再演化到烧菜料,大单品的规模越来越低,这也就意味着不管 是做高餐调比,还是低餐调比,企业都需要构建有效的产品矩阵。类比海天对接下游时 用酱油一带多,产品组合打包卖,结合全国渠道网络实现规模滚雪球。在复调大单品更 稀缺的背景下,复调企业更需要多 sku 配合,围绕自身优势做好产品矩阵的构建。
三、稳态盈利:速冻<复调<基础调料,10-15%区间
(一) 海外共性:低于酱油,高于速冻
为什么稳态盈利可参考速冻和基础调味料?演化都跟菜系走。速冻丸子依托于麻辣烫/ 香锅/火锅等,速冻米面绑定中式小吃。共性是品类天花板和盈利能力都取决于绑定菜系。 参照美日韩,复调盈利介于速冻和基础调味料是产业规律。日本复调企业经营利润率在 5-10%,速冻企业 2-5%,而基础调味品如龟甲万在 10-20%,代表性企业龟甲万的净利率 高于味可美/丘比。韩国速冻企业净利率同样在 2%左右,但酱油企业膳府食品净利率可 达 7%,复调企业在 4-5%区间。美国调味品盈利同样高于速冻。 盈利仍由品类属性和竞争强度决定,美日复调几乎没有发生过价格战。一方面,复调规 模性及进入门槛不及基础调味料,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复调净利率更低。另一方面,与 速冻比较,复调差异化程度更高,品牌属性更强,产品溢价更高。而速冻工业属性更强, 产品区分度低。其次是复调在原料端成本可控性更强,速冻成本占比高,且相对刚性, 生产制造、冷链等环节也需要重资产投入。最后是,日本速冻 00 年前后已经历一轮洗牌, 带动企业吨价和盈利下行,但梳理美日,行业性价格战带动复调格局出清的现象罕见。
(二) 我国中枢:价值回归,底线在哪?
类比速冻和基础调味料,我国大部分复调(含底料)的稳态盈利区间或在 10%-15%。受 益于市场容量、规模效应、成本红利等,我国复调净利率中枢高于日本,与美国更接近。 而从速冻企业 7%-8%、基础调味料 15-16%(海天 25%+)的盈利中枢,结合复调企业过 去净利率,以底料为例,21 年行业受到成本压力、高基数、格局恶化等多重利空,龙头 净利率基本已至中枢底部,考虑底料非上市企业正常净利率也多在中高个位数至 20%浮 动,我们预计未来底料稳态净利率区间或在 10-15%。其他复调企业仲景/安记/独凤轩/宝 立近年盈利也在此区间波动,而日辰则因定制模式、客户结构、品类红利享受盈利溢价。 进一步对比美日,我国复调盈利溢价更多来自规模效应。类比日本 5-6%的净利率,我国 复调企业更高盈利主要体现在高毛利、低运输费率,但在广告和市场推广费率上更高一 些,既跟中国市场更大、复调单品规模更高有关,也跟美日复调品类&企业发展阶段更 成熟有关。远期看,天味颐海净利率对比日本还是会有溢价,可能跟美国复调更接近。
四、企业进化:品类寡头常在,综合王者收割
(一) 两条路径:日韩内生增长,欧美外延发力
日韩复调龙头成长路径,以内生增长为主。日本复调龙头基本是围绕优势品类,不断创 新风味,获得内生成长。其中丘比/好侍/味之素聚焦蛋黄酱/咖喱/汤料,细分寡头荏原食 品/味滋康创新研发烤肉酱/柑橘醋。韩国龙头 CJ 60 年代相继布局酱油/醋/烤肉酱/意面酱, 70 年代推出汤料/辣酱。不倒翁则在首发咖喱后,陆续围绕酱料及调味料布局。 外延收购则常见于出海或引进西式复调。日本复调为数不多的收购事件,基本可划分为 两类,一是行业发展初期引进有潜力的西式复调品类,典型如味之素与联合利华合作, 引进 knorr②,成为日本汤料大单品;龟甲万则靠分销 Del Monte 的番茄酱/番茄汁系列产 品,居行业榜首。二是在国内成熟期后,出海寻找新增量时,收购当地复调品牌。
欧美复调龙头成长路径,多借收购实现全品类覆盖,强者通吃。美国调味品龙头多集中 在成熟期复调品类,例如蛋黄酱巨头 Hellman’s(联合利华旗下)、番茄酱巨头味好美及 卡夫亨氏,且多以收购来布局新细分品类。以味好美为例,收购的品牌体量多在 5 亿美 元以上,对销售增长的贡献度高达 1/3,实现了对辣酱、BBQ 酱及天然香料等的布局。 而卡夫亨氏在海外扩张中,更多靠收购西欧/巴西/中东/亚太地区当地品牌,提高渗透率。 西欧复调行业同样常见,一是快消巨头的收购狂潮,二是当地食品巨头的兼并整合。
(二) 我国路径:大概率内生为主,创新拓宽边界
回到我国,复调发展初期,进入门槛低,行业收购性价比低。对比欧美复调外延收购为 主,考虑到我国发展阶段早,格局分散,收购溢价高,目前企业大部分以内生发展为主。基础调味品企业摸索为主:复调规模集中在 1-5 亿,战略上要么选择教育成熟、空 间大的品类如底料,要么选择尚无龙头的细分景气赛道,比如小龙虾调料和烧菜料。 具体打法上,精简 sku,同一系列多在 5-10 款;渠道线上为主,线下铺货谨慎。 复调公司积极拓宽品类定位。饭扫光从下饭小菜到配餐菜,从定位“把饭吃光”到“把 菜吃光”,拓展了产品用途,食用更频繁而且量大,也把渠道扩展到了餐饮/配餐公 司/特通渠道。老干妈则选择了一个最大的市场边界,既可以佐餐,也可以作为烹饪 原料。 行业加速资本化,而少数几起产业投资,聚焦 2B 餐调和 2C 细分寡头。一方面,越来越 多的复调企业借资本化拉开差距。另一方面,产业投资聚焦 2B 餐调和 2C 细分寡头,其 中绝味不仅直接投资了幺麻子藤椒油、辣妹子酱菜、美鑫餐调,还通过番茄资本与华润 基金共同投资了味远红芳。而新希望聚焦于整合川调,旗下川娃子营收超 5 亿。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系统发生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