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福州梅峰山地公园福道
说到“福道”,很多市民会想到福州市区的热门公园,这条“福道”串联起了西湖左海、金牛山、闽江的湖景、山景和江景。其实,广义上的“福道”,指的是福建省内涵盖绿道、历史文化游径、碧道等,体现福建特色的线性交通廊道。日前,海都记者从福建省住建厅获悉,《福道规划建设标准》正在征求专家意见,未来将在全省推广。
福州山地“福道”升4.0版
福州市近年来在城乡绿道建设上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其中,获得“国际建筑大奖”、DFA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大奖、新加坡总统设计奖的金牛山福道就是山地类“福道”在生态微创建设方面的范本。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专家表示,山地类“福道”在福州完成了从1.0到4.0版的升级。1.0版是最原始的登山步道,舒适性较差,设施不全。
2.0版是2015年开放的金鸡山公园揽城栈道,主要为桥梁。
3.0版是金牛山福道,它在全国首创全钢结构桁架镂空设计,“Y”形单柱落地,桥面采用透光透雨的钢格板,无障碍极缓坡道,沿途林荫茂密,实现微创生态和舒适体验的建设目标。
而飞凤山休闲步道及正在建设的福山郊野公园属于4.0版,为混合式。其山体步道因地制宜,将路基式、桥梁式等多种设计结合。在每一次升级的版本中,新老步道都根据百姓和社会需求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从最初只有台阶、普通照明的1.0版,到如今引入智慧公园理念,增加了体育健身、Wi-Fi上网、广播预警、自动饮料贩售机、图书馆等更加丰富实用的功能,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
广义福道 各项指标将细化
根据正在征询意见的《福道规划建设标准》,福道指既具有福建地域文化特色,又能增强市民幸福感、获得感的城镇绿道。福道的打造涉及住建、林业、交通、农业等多个部门。
福道由三大主要系统组成。首先是福道游径系统。该系统包括供市民步行、游览、慢跑、骑行、科普的道路系统,以及残障人士的无障碍通道系统。
其次是福道绿化系统。指的是由绿化保护带、隔离带组成,融入海绵城市、景观弹性设计手法,在游径系统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植物群落、自然水系和田野作物等,以生态维护、生产防护、景观美化等为主要功能的绿色基底。
最后是福道设施系统。指为了满足福道综合功能和激活产业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管理设施、商业服务设施、游憩与健身设施、科普教育设施、安全保障设施、智能化设施和人性化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及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等。此外,福道还要配备标识和安全系统。
这份标准中,也初步制定了一些设计参数指标:城镇路段福道的绿化保护带不宜小于4米;承担生物迁徙功能的福道单侧绿化带不宜小于20米;福道出入口和交通接驳处两侧15米范围内植物种植应采取通透式;福道绿化宜保障游径及休憩场地有适度遮阴,夏季庇荫面积宜大于游憩活动场地的50%等。
因地制宜 建五大类型福道
根据《福道规划建设标准》,各地在修建线性交通廊道时,可按照环境特征,分为多种类型的福道。
结合山地景观的福道。主要依托山地地形地貌森林景观,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营建、连接和管理,来维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展现地方特色山林景观,打造健身、绿林主题,为市民提供亲近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
滨水景观福道。主要依托水岸绿地景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结合水系治理,兼顾生态、安全、经济、景观、文化等功能,串联蓝绿空间,打造滨水生态廊道。
历史人文福道。主要依托人文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村镇、遗存地、文物古迹、古街巷和历史建筑等进行建设。通过活化利用历史人文区域,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带动文旅产业。
社区通勤福道。主要是以通勤为主要目的的骑行道,可以和市政道路的慢行系统相结合,并作为社区间的连接小径,打造成市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路。
村庄田园福道。主要位于城镇郊区地带,主要依托林地、水体、河流和田野,为市民提供亲近大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绿色休闲空间。(记者 石磊磊 包华 文/图)
【责任编辑:徐匆】
来源: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