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籍青年作家黄剑丰创作潮剧《情断昆吾剑》,缘于幼时武侠情结。受访者供图
由潮籍作家黄剑丰改编自武侠小说《还剑奇情录》的潮剧《情断昆吾剑》,即将在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上演。受访者供图
由潮籍作家黄剑丰改编自武侠小说《还剑奇情录》的潮剧《情断昆吾剑》,将于2019年3月15日至17日在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上演。
这对黄剑丰的文学创作事业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里程碑。《情断昆吾剑》是黄剑丰于2008年就已写完的剧本,搁置案头十年,“这个机会来之不易,这把‘昆吾剑’,我磨了十年。”
为何剧本写好却一再搁置?这十年间又有哪些故事?南方日报记者专访黄剑丰,听他怎样“十年磨一剑”。
●南方日报记者 余丹
实习生 陈元
创作剧本缘于幼时的武侠情结
把武侠小说改编成剧本搬上潮剧舞台,是黄剑丰多年来的一个梦。而这一切,还得从黄剑丰的武侠情结说起。
黄剑丰告诉记者,他第一次看的武侠小说是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录》。这本小说让当时身在乡村的他,发觉原来武侠书里的世界可以如此精彩,“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可以通过阅读来得到。跟随文字的描述,去找寻、实现自己的梦想。”
金庸先生、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让黄剑丰走近文学,结下了武侠情结。正是因为武侠情结,黄剑丰不止一次在想,能否将武侠世界的故事搬上潮剧的舞台?
2007年,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面向全国举行原创剧本大赛,黄剑丰以“信”为主题,借鉴古琴曲《高山流水》背后伯牙与子期信守盟约的故事,撰写了剧本《伯牙哭坟》,获得了优秀奖。
初次尝试写剧本就在全国性的大赛中取得成绩,让黄剑丰备受鼓舞,让他萌生了再次创作剧本的念头,这一次他寻思着要写一个长连剧,于是童年所看的武侠小说里的很多情节如电影般从他脑海里一闪而过。
黄剑丰说,当时他脑海里最先闪过《还剑奇情录》这本武侠小说。《还剑奇情录》是梁羽生所著武侠小说作品,讲述了元末明初时期云舞阳、陈雪梅、牟宝珠等人的爱恨情仇以及陈玄机和云素素的爱情悲剧。
“我是在小学六年级时看的这本小说,小说描写的意境很美,体现了中国古典意境美。”最终,黄剑丰确定以《还剑奇情录》为创作原型进行改编。
用戏曲形式来呈现武侠小说
黄剑丰说,武侠题材是电影以及连续剧经常呈现的题材,但是戏曲与电视连续剧的呈现方式不同,它不像电视剧那样着重于还原故事中的人物经历,必须专注于酝酿挖掘故事中的某个矛盾、某个细节并将其扩大化,使之达到故事的高潮。
戏曲之中,唱词的抒唱是非常重要的,故事的进展也需要靠唱词来推动。黄剑丰说,故事虽然取材于《还剑奇情录》,但是编为戏曲作品之后,剧情结构必须重新编排,人物情节要重新理顺。为此,他将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进行砍削,重点着墨在陈玄机与云素素身上,而云舞阳与陈雪梅等老一辈的“恨”,则为新一辈的“爱”垫下了悲剧的基调。
“武侠小说的矛盾冲突多、情节跌宕起伏,剧情从头到尾都充满了联想、惊险、猜测、矛盾,能否用戏曲的形式来呈现武侠小说,把所有的小说发生的矛盾的集中点,集中在每一个时间段,然后让它爆发出来?”黄剑丰说,这些是他在创作剧本中着重思考的。
黄剑丰把改编后的剧本起名为《情断昆吾剑》,剧本创作中,最后两场是全剧的高潮,他将云舞阳和陈雪梅的恩怨集中在十八年后,在贺兰山下的一个夜晚,让所有的爱恨情仇在这一夜、这一刻、这一幕爆发出来。
剧本搁置10年终获肯定
2008年,黄剑丰完成了《情断昆吾剑》剧本创作,然而却无人问津。“剧本写完后,大家对唱词都给予肯定,但是没有人看好这部剧。”黄剑丰说,一方面全剧演出时间大约需要两个小时,并不适合潮剧在乡下的演出;另一方面,武侠剧在潮剧的题材之中比较少见,剧情是悲剧,不太符合潮汕人对吉祥圆满剧情的期待,于是剧本一再搁置案头。
“这个剧本一直存在电脑里,偶尔我会一个人拿出来当作文学作品阅读,心里难免会自怜自叹,不知这个剧本何时能遇上合适的演出团体。”黄剑丰说,他见证了潮剧这十几年的发展,虽然潮剧很多是演乡下戏,对象是村民,但他为自己剧本的定位是“要搬上剧院的舞台”。但诸多不同声音,犹如一桶桶的冷水,浇灭了他创作此剧的热情,也令他渐渐对剧本失去了信心。
2017年,新加坡南华剧团来汕头演出,座谈会期间,黄剑丰提到了搁置十年的剧本。经过讨论,南华剧团对《情断昆吾剑》剧本给予肯定,并告诉黄剑丰,他们将在新一年排演这个剧。2018年10月底,黄剑丰接到南华剧团通知,《情断昆吾剑》将作为南华潮剧社55周年庆系列活动中的压轴节目,于今年3月15至17日晚上在维多利亚剧院正式公演。
“我非常激动,终于等到这一天了。这对我来说,无疑是肯定和激励。”黄剑丰说,接下来,他还会继续选择一些题材创作潮剧剧本,为潮剧艺术的弘扬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对话
“这把‘昆吾剑’,我磨了十年”
南方日报:为什么想要创作潮剧剧本?
黄剑丰:在形成了对潮汕文化体系化的见解与认识之后,我发现潮剧就像一个大海,其他的潮汕文化艺术形式如美术、音乐、方言、杂技等地方文化,都会像涓涓细流一般,最终流入戏曲的大海里。
潮剧是潮汕文化的集大成者,民间小调、歌舞都能够被吸纳到潮剧里面。比如《桃花过渡》里的歌舞,本是民间自发的舞蹈,表演相对比较自由,但被吸纳进了潮剧之后,就形成戏曲舞台的规范。
潮汕方言有八种音调,在潮剧的唱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潮汕,潮阳、潮州、揭阳地域不同,讲出来的潮汕话的语音、音调也不同,但不管是哪个地方的人,也不管是哪个片区的语调,一旦上了潮剧的舞台,所有的发音都是统一的。
在开展潮汕文化创作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用一个载体集中展现潮汕文化,潮剧是最好的选择,由此萌发想要创作潮剧剧本的念头。
南方日报:为什么潮剧中很少有武侠题材?
黄剑丰:潮剧中武侠类作品比较少,像《方世玉打擂》有点武侠的味道。潮剧更擅长才子佳人、后宫、家庭等方面题材的戏。潮剧中之所以很少武侠类的作品,我个人觉得是有历史原因的。武侠小说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陆开始流行,但此时潮剧已经过了上世纪60年代的“黄金十年”,开始走下坡路。且武侠小说不被看好,曾经一度被视为是低俗的东西,因而老一辈的剧作家对武侠题材并不是很关注。
南方日报:2008年是您创作《情断昆吾剑》潮剧剧本的一年,可以描述一下这一年您的生活状态吗?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您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黄剑丰:创作《情断昆吾剑》的日子是我最潇洒的时候,那时我在广州一家金融杂志做副主编,工作比较轻松,而且薪酬不错。那时我还没有成家,也没有家庭的负担,有足够的时间去放飞思路写作。
在做这件事情时我没有顾虑、没有目的,只是想圆了童年的武侠梦。我也从来没有敢想《情断昆吾剑》能被搬上潮剧的舞台,因为说到底,我只是个潮剧的爱好者,只是写着玩。在创作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剧本文学性,注重唱词的美感。例如剧本一开场就是长江战舰、两军对垒,没有去考虑或者避开舞台的局限。
南方日报:您在《情断昆吾剑》的唱词雕琢上下了很大功夫,可以分享一下您写唱词的故事吗?
黄剑丰:在创作的时候,我只保留了原作的剧情,重新编排了剧中的表达方式与唱词。我不是专业的潮剧演员,也不是专业的编剧,我只是一个潮剧爱好者。我听过很多潮剧,经典潮剧我都非常熟悉。写唱词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面有旋律,但是又唱不出来。所以我先根据脑海中的旋律把唱词写出来,再考虑平仄、韵律等其他问题。
在雕琢唱词上,我花了很大的心血。2008年南方雪灾,广州天气非常寒冷,那时我全神贯注地坐在电脑前雕琢唱词,以至于双腿麻木,冻僵了都不知道,站起来整个人会摔倒在地面上。我特别喜欢自己写的唱词,这十年间,有时间时我总会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每次拿出来看都会再改,改掉某个字或者删去某个词。
南方日报:您刚才说潮剧是潮汕文化的集大成者,能够很好地体现潮汕传统文化。但这部剧的发生背景不是在潮汕,您如何让这部剧更有潮汕味道?
黄剑丰:剧中的唱词是潮州方言,伴奏是潮州音乐。而《情断昆吾剑》的开场,设在了清明节的这一天,这是《还剑奇情录》里没有的。因为潮汕人非常重视孝道文化,非常看重清明节。这一情节也有利于剧中矛盾的爆发,主人公对父亲越是孝顺、他与杀父仇人之间的矛盾激发就会更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