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关注海洋城市?

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洪晓文

全球文明的历史进程一直与人类经略海洋的脚步息息相关。

大航海时代以后,海上商贸航线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海港紧密联系在一起。从19世纪蒸汽轮船首航,到如今远洋科考“无人船”时代启幕,我们对海洋的探索已经越来越深、足迹越来越远,是时候回过头来看看,一座座港口是如何由通商口岸、人流物流的集散地,逐渐发展成世界级海洋城市的。是时候重新思考,对于陆续迈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来说,海洋还将意味着什么。

一般而言,海洋城市往往具有滨海的地理区位特征,同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以及拥有由海洋带来的资源禀赋优势。纽约、伦敦、奥斯陆、新加坡、东京等发达的世界海洋城市在全球化版图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核心节点。这些城市及其所在的国家或地区都曾在快速发展时期积极地开放港口、拥抱全球化,并在此过程中结合资源禀赋优势挖掘本地产业特色,形成要素资源聚集、产业聚集、文化繁荣的现代海洋城市。

基于对世界海洋城市的系统性研究,此前,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南财智库、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在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上发布《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研究院也同步落地。这是中国首份以现代海洋城市为主题的研究报告,提出了首个反映全球海洋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现代海洋城市评价体系”。

报告从“经贸产业活力”“科技创新策源”“海事资源配置”“开放门户枢纽”“城市治理能力”五个维度对全球40座样本海洋城市进行综合评估。其中,上海、香港与伦敦、新加坡、东京、纽约共同位列全球现代海洋城市第一发展梯队;深圳、广州、青岛则位列第二梯队,是亚太海洋经济圈的标杆城市。

之所以将海洋城市放在我们研究报道的重要位置,是因为重要的现代海洋城市不仅是贸易的枢纽,更是开放的门户、科创的策源地、重要的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地。事实上,各海洋城市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优势,如何结合自身基础条件,在专注“补短板、锻长板”的同时,寻找差异化发展、城市间协同的有效路径,从而打造经贸活力型、科技创新型、生态友好型等现代海洋城市,方是破局之道。

即日起,21世纪经济报道城市新闻部联合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研究院,将从《现代海洋城市研究报告(2021)》发布地青岛出发,沿着中国东部海岸线,开启“海洋城市样本观察”系列报道。

通过对国内主要海洋城市的涉海产业代表性企业、海洋行业主管部门、参与城市规划和政策研究的一线海洋专家等进行深入采访,揭示中国海洋城市的发展现状,把脉海洋城市发展趋势,探索中国参与新一轮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建设的城市路径。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