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哭了!热剧《小娘惹》的美食暗藏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见证

前阵子一部翻新的《小娘惹》电视剧吸引不少人的目光,而剧中的娘惹菜更是让人垂涎。

馋哭了!热剧《小娘惹》的美食暗藏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见证

十五世纪初期,从中国到南洋一带(马六甲、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定居的华人与当地人通婚,他们的后裔,男性被称为Baba “峇峇”,女性则是Nyonya“娘惹”。

这些华人,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国福建或广东潮汕地区,小部分是广东和客家籍。所以据说最初娘惹也是从闽南话里演变而来的。

馋哭了!热剧《小娘惹》的美食暗藏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见证

峇峇娘惹文化,是中华与南洋两种文明相融的产物。在保留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又融入了当地文化。在习俗上,峇峇娘惹仍会在过春节时贴春联,结婚典礼上也都会以“囍”字作为装饰。家居陈设上,也能看到不少中式家具。

而在语言上,峇峇娘惹所使用的“峇峇语”就是一种闽南语为主,并混合当地方言的混合语言。而到了近代,随着英国人到南洋地区,峇峇娘惹也开始接受了西方文明,英语在其中日益普遍。因而现代的峇峇娘惹文化,其实是中、西、巫三种文化融合的产物。

在宗教信仰上,峇峇娘惹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儒释道的信仰。他们强调孝道,也崇拜从福建带过去的妈祖、观音、大圣公(孙悟空)等等神佛。即使近代以后,随着西风东渐,不少峇峇娘惹接受了西方文明,信仰基督宗教,但其中华文化的根子仍然保留下来,并延续至今。

馋哭了!热剧《小娘惹》的美食暗藏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见证

除了语言与宗教之外,饮食文化可谓是整体“峇峇娘惹”文化的代表与缩影。娘惹菜征服了不少吃货,是在马六甲地区必体验的美食。

馋哭了!热剧《小娘惹》的美食暗藏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见证

娘惹菜是由中国、泰国和马来口味融合而成的马六甲菜系,口味浓重,所用的酱料都由起码十种以上香料调配而成,将中国及马来西亚的香料完美融合,所以要做好娘惹菜是很费功夫的。

而且娘惹菜做法是绝对的母权,传女不传男,每个家族只把自己独到的菜谱、做法、秘方,通过口头的方式一代代传给媳妇、女儿等 。

馋哭了!热剧《小娘惹》的美食暗藏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见证

娘惹世代擅于烹肴制馔,这种传统,经过南洋餐饮市场的传播,形成社会影响,故而赢得了“娘惹菜”、“娘惹糕”的声名,颇值得一记。

娘惹厨艺源于闽南、岭南、潮州、客家、海南一带的乡土食习。明朝初叶,马六甲海港的繁荣,让移居到这里的华人数量急剧增加,烹饪技法随之进入南洋。不分轩轾的马来菜、印尼菜中的中国烹饪法,酱油、豆腐、豆芽、面条、米粉、粉丝的运用,在水田中养殖淡水鱼等技术,主要是通过娘惹厨艺引入的。

而因南洋曾经受到印度人建立的室利佛逝王朝的长期统治,又有伊斯兰教自阿拉伯传入的历史,使得印度的咖喱菜、马来的沙爹菜、印尼的巴厘菜,甚至菲律宾和泰国的沙律菜,伴随华人在这些地区的“入乡随俗”和商贸、交谊等活动,逐渐被娘惹厨艺吸收。

馋哭了!热剧《小娘惹》的美食暗藏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见证馋哭了!热剧《小娘惹》的美食暗藏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见证馋哭了!热剧《小娘惹》的美食暗藏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见证

新加坡与马来半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等地属于同一地理和文化风俗圈。1819年初,当英国殖民者莱佛士在新加坡河登陆后,周边地区和来自中国南方沿海一带的大量华人被招募或者移居到这里,河西南称为“大坡”、“小坡”的地方被规定为华人聚居区,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娘惹厨艺在此落地开花——伴随商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这里有了唐人街,俗称“牛车水”,一些专营福建海鲜、广东野味、潮州特食的华侨,将娘惹厨艺通过食肆的渠道推向餐饮市场。

馋哭了!热剧《小娘惹》的美食暗藏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见证

英国统治新加坡一百四十年,在新加坡留下了一些西餐馆,用以点缀这个高度城市化的热带岛国;而在其社会深处,当初从贫穷、凋敝的闽粤农村潜入南洋的“土坷垃”食习,在殖民地沧桑历史中演绎、繁衍起来的娘惹菜、娘惹糕,渐而成为这个富裕、优雅国度里不可或缺的“国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馋哭了!热剧《小娘惹》的美食暗藏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见证

虽然有些极端的民族主义认为,峇峇娘惹接受了太多的外来文化,在精神上已经不是真正的中国人,甚至用“数典忘祖”这样的词汇论断他们。但这是一种极端的,不合事实的论断。

正如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政党)的创始人陈祯禄所说:“华人若不爱护华人的文化,英人不会承认他是英人,巫人(指当地人)也不会承认他是巫人,结果,他将成为无祖籍的人,世界上只有猪牛鸡鸭这些畜生禽兽是无所谓祖籍的,所以,华人不爱护华人文化,便是畜生禽兽。”

可见,峇峇娘惹尽管在海外繁衍了几百年,但他们当中有不少人的心还是向着中华大地的。比如华人领袖林文庆就主张“海峡华人改革运动”,推崇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义等传统价值观。

馋哭了!热剧《小娘惹》的美食暗藏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见证

林文庆与妻子殷碧霞

林文庆后来更是回到中国,担任厦门大学的校长,他在厦大任职长达16年。为支持学校发展,他将为人诊病所得、全年薪金以及夫人的私房钱献给学校。

峇峇娘惹对于当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像陈笃生、章芳林、陈若锦、佘连城、林文庆、宋旺相等。到了现代新加坡,林有福、李光耀、杜进才、吴庆瑞、林金山、黄金辉、陈庆炎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来源:闽声传媒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