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白蛇传传说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白蛇传传说:白蛇传传说,江苏省镇江市、浙江省杭州市地方传统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白蛇传传说是白蛇白娘子的故事,白蛇传又名白娘子传奇、雷峰塔传奇等,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它讲述了修行千年的白蛇化为白娘子(白素贞),携青蛇小青来到杭州西湖,与药店伙计许仙(宣)相遇相恋结姻,复遭和尚法海横加干涉等一系列悲欢离合的故事。白蛇传传说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既反映了人们对婚姻自由和爱情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人们对人性解放的追求。白蛇传传说中,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集中地展示了民族文化精神。

梁祝传说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梁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地人民又不断丰富发展传说的内容,甚至还兴建了众多以梁祝传说为主题的墓碑和庙宇等建筑。此外,梁祝传说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影响之大在中国民间传说中实属罕见。据梁祝传说改编的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求学、婚恋的独特风尚,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

西施传说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西施传说:西施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象征。西施传说的发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诸暨,曾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古都。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经历代口耳相传,流传范围扩大,内容不断丰富。西施传说以吴越争战为历史背景,以西施一生传奇经历为主干,以人物传说(如“东施效颦”)、地名传说(如“白鱼潭”)、物产传说(如“香榧眼”)、风俗传说(如“三江口水灯”)等为枝叶,从不同角度歌颂了西施的美丽、善良和“为国甘献身”的奉献精神。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西施传说历史悠久,自发端流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其传播地域广泛,不但流传诸暨全境,辐射江浙乃至全国,甚至远播韩国、日本及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地区和世界各地华人区。西施传说内容丰富,涉及人物、地名、物产、风俗等,几乎涵盖了民间文学的所有领域,除以民间文学口耳相外,传说还以曲艺、戏剧等多种形式加以传承流播。

济公传说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济公传说:济公传说,浙江省天台县地方民间文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六朝隋唐时期,天台就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南宋早期,道济降生于天台,佯狂济世,人称“济癫”。在道济的生前身后,天台出现了许多关于他的灵异传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明清以来,济公传说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民间故事,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济公传说依附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具有地域的原生性,同时突出神秘的超自然力,具有情节的神奇性。

嵊州吹打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嵊州吹打:嵊州吹打起源于民间的庙会活动。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嵊州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到明代中叶,境内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中又有戏台。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嵊州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东西乡两大派系,西乡一派以长乐镇农民乐队为代表,在传承中逐渐形成锣鼓与吹奏相结合的演奏方式,其中“尖号”的吹奏方法,将吹气演奏改为吸气演奏,使得号声更加高亢激越,穿透力、传递力更强。这种吸气演奏法在全国民乐吹奏乐器的演奏中是极为独特的。其乐队编制的特点是“五锣、三鼓、三大锣”配套组合,吹奏乐器包括唢呐、长号等,另外还有丝弦乐器。主要传统乐曲有《辕门》、《绣球》、《妒花》、《十番》、《节诗》、《将军令》等。东乡一派以黄泽农民乐队为代表,偏重于丝弦乐演奏,风格倾向于纤柔细腻,曲目多为民歌小调及一些传统的民间丝竹乐曲。

龙舞(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龙舞(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浦江板凳龙,顾名思义就是一条条用单个板凳串联而成的游动的龙灯,它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广场民间舞蹈气势恢宏、刚强柔美的特征,在锣声、号角、铳声震天,喝彩声此起彼伏的氛围中接受和领悟娱己娱人的生活习俗和敬天顺人的民众信仰。一条浦江板凳龙几乎就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塑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游动起来的龙舞兼有粗犷、细腻、奔放、严整的风格,通过这种激情与哲理、娱乐教化合一的舞蹈,人们得到了感官和心灵的双重满足。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传统百叶龙多在庙会及节庆时表演,先从“游四门”、“圆场”等队形开始,当荷花灯聚成圆圈、相互连接以构成“龙”形时,外圈舞队热烈舞蹈,以遮引观众视线;“龙”一成形,即腾空跃起,众舞队立时散开,突出百叶龙,形成高潮。百叶龙的表演方式也划分为舞台舞、行街舞、广场舞等不同形式,且日趋复杂,以适应不同的表演场合。其主要队形有长蛇阵、接龙、踩四门、剪刀阵、走四角等,主要动作有游龙、滚龙、龙盘柱、腾龙、卧龙、睡龙、龙出水、龙吐须等。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奉化布龙因起源和流布于浙江奉化而得名,是全国颇有影响的代表性龙舞之一。它由敬神、请神、娱神的民间仪式逐渐演变成为富有特色的民间舞蹈,迄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奉化布龙的主要艺术特征。整个舞蹈由盘、滚、游、翻、跳、戏等基本套路和小游龙、大游龙、龙钻尾等过渡动作组成,舞者动作矫健,舞姿变化多端,技艺娴熟。所有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游动中进行,能做到“形变龙不停,龙走套路生”,“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造型生动,转换巧妙,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十分紧凑。由于龙身轻,舞动起来速度快,龙圈环环相扣,龙身紧紧缠绕。

狮舞(黄沙狮子)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狮舞(黄沙狮子):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舞狮风俗由来已久。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把民间精湛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巧妙地结合起来,舞武一体。它不但能在地上翻滚嬉戏,又能在高台上表演各种风趣的动作。表演时,演员在八仙桌上翻飞的同时,还兼耍“过堂”、“桌上筋斗”、“下爬点”、“悬桌脚”、“叠罗汉”等翻桌动作。跳桌是整个表演中难度较高的,四十几张桌子呈梯形相叠,跳桌到最高时,由九重桌子堆叠起来约有三丈二尺高,一个“绝”字就落在最高的第九重桌子的四只脚上——桌脚朝天,一个艺人就在这四只桌脚上跨步移动,脱鞋脱袜,尽显绝技。

余杭滚灯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余杭滚灯:余杭滚灯是一种融竞技、武术、舞蹈于一身的汉族民间舞蹈。它以竹片编成的大型圆球体为主要道具,在这竹编的圆球体的中心悬挂有一个竹编小球,小球中安放有灯烛,舞动起来,滚滚向前,灯光闪烁,形成一只滚动的灯,故人称“滚灯”。由于它最早起源于钱塘江北岸的余杭一带,故又名“余杭滚灯”。余杭滚灯历史极为悠久,相传它起源于南宋时期。

昆曲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昆曲 :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高腔(松阳高腔)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高腔(松阳高腔):高腔是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流变派生形成的诸声腔剧种。在几百年的流变过程中,弋阳腔各分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们与各地民间音乐有不同程度的结合,由此形成各地高腔不同的音乐风格。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松阳高腔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浙江八大高腔系统中的独立分支,属单声腔剧种。由于松阳县玉岩镇的白沙岗高腔班演出松阳高腔从未间断,在这一声腔的传承中占有突出地位,故松阳高腔又被称作“白沙岗之土调”,当地人则称为“高腔”。它起始于明代,以松阳地方杂剧为主,吸收昆腔等外来声腔的艺术因素而最终成型,在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松阳高腔现在主要流行于以松阳为中心的浙西南农村地区,远及闽、赣、皖等地。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松阳高腔的演出保留了戏曲的原始状态,具有曲调优美、样式质朴的特点。它的唱腔属曲牌连缀体,但演唱时句式、词格可根据需要而随意变化,行腔中常用“衣”、“呀”、“啊”、“哈”等衬词,并以高八度假嗓帮腔,形成独特的演唱风格。松阳高腔采用管弦伴奏,是高腔系统中较为特别的一种,乐器包括板、鼓、笛、唢呐、二胡、小锣、大锣、大钹等。原有曲牌一百多支,保存下来的有七十多支。

新昌调腔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新昌调腔: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调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以杭州为中心向四外流布。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新昌调腔剧目丰富,既有源于北戏、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的各种剧目,又有近现代新编的历史故事剧和现代剧。在调腔的艺术档案中,保存下来的晚清以前的古剧抄本就达159种,其中属于元杂剧的《北西厢》、《汉宫秋》、《妆匣记》等剧目为调腔所独有,极为珍贵。新昌调腔剧团是全国惟一能演《北西厢》的艺术团体,其演出的《汉宫秋》亦能保持元曲的原貌。调腔目连戏在我国目连戏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167出调腔目连剧目中,为其他剧种所没有的多达72出。
  调腔演唱中有干唱、帮腔、叠板等方式,常在每句唱词的句尾采用一字或数字的帮腔,或者迟一拍用不同旋律重复句尾几字;帮腔纯用人声,各句旋律有逐渐下滑的趋势。调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打击乐配合演出,后因受昆曲和乱弹的影响,在少数折子戏中采用笛子和板胡伴奏。调腔的伴奏乐队构成极为简单,仅由6人组成,负责鼓板、小锣等的演奏。调腔的脚色行当有“三花、四白、五旦堂”之称,三花为大花脸、二花脸、小花脸,四白为老生、正生、副末、小生,五旦堂为老旦、正旦、贴旦、小旦、五旦。其表演以精湛细腻著称,有擎椅、掌烛、背身踢靴等绝技。

宁海平调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宁海平调:宁海平调是浙江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新昌调腔的分支,起源于明末清初,以宁海为中心,流行于象山、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奉化等地,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有《小金钱》、《金牛岭》、《潞安洲》、《天门阵》、《白门楼》、《御笔楼》、《百花赠剑》、《贵妃醉酒》、《陈琳救主》、《偷诗赶船》等一百多出传统剧目,其中《小金钱》百余年来与耍牙的技艺紧密结合,成为宁海平调中最富于特点的代表剧目。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宁海平调的唱腔声调高亢而婉约,一唱众帮,不用管弦而单以锣鼓衬托。其帮腔有混帮、清帮、全句帮、片段帮、一字帮等多种形式。演出中除小丑对白外,基本使用宁海方言和“读书音”。“宁海耍牙”是宁海平调表演中独具的一门绝活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粗犷中不失细腻、野性中凸显灵动的“变口”技艺,主要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等几个步骤。艺人取200公斤以上的雄性肉猪下颚骨上獠牙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而用齿、唇、气的各种活动辅助表演。这种表演以精湛的“变口”功夫和狂放的身段配合平调的“三大一小”及【将军令】等曲牌,塑造出剧中独角龙不可一世的骄横之态,令人叹为观止。宁海平调中的耍牙技艺独特,程序讲究,看似轻松,实则是一门苦功,每一代传人都要经历艰苦的练习过程方能掌握。新中国成立后,耍牙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改进提高,由原来的六颗耍发展成十颗耍,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赞誉。

乱弹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乱弹:乱弹,浙江省台州市、浦江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台州乱弹起源于明末清初,接驾时,地方官为便于上奏,将各地方剧种混在一起而演变的。台州乱弹在表演上具有粗犷、激昂、纯朴的风格,其武打动作吸收了民间武术并加以美化。浦江乱弹是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并在“诸宫调”讲唱艺术和中国戏剧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浦江乱弹以三五七、乱弹三尖、二凡、芦花调、拨子等为腔调,以五人为稳定行当,以吹奏乐器为主,弦乐器和弹拨乐器为辅的伴奏乐器。

越剧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越剧——中国第二大剧种 [ ,有第二国剧之称 ,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 ,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皮影戏 (海宁皮影戏):海宁皮影戏自南宋传入,即与当地的“海塘盐工曲”和“海宁小调”相融合,并吸收了“弋阳腔”等古典声腔,改北曲为南腔,形成以“弋阳腔”、“海盐腔”两大声腔为基调的古风音乐;曲调高亢、激昂,宛转幽雅,配以笛子、唢呐、二胡等江南丝竹,节奏明快悠扬,极富水乡韵味。同时将唱词和道白改成海宁方言,成为民间婚嫁、寿庆、祈神等场合的常演节目。再则,海宁盛产蚕丝,民间有祈求蚕神的风俗,皮影戏也因长演“蚕花戏”,称作“蚕花班”。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海宁皮影的人像用羊皮或牛皮为材料,通过绘图、剪形、勾线、上色、缝制插签等工序制成,主要特点是:“少雕镂、重彩绘、单线平涂”,脸形圆活、单眼侧面、少夸张、近实像、富“人情”味;整体以单手、并足(侧身)为主,颇具民族民间特色。

温州鼓词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温州鼓词,又称“瞽词”或“盲词”,俗称“唱词”,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曲艺种类,亦为华东和浙江省的主要曲种之一。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通俗易懂,内含丰富;唱腔押韵,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温州鼓词按表演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指演唱历史传书、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的鼓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曲调文雅,抒情达意,赏心悦目;还有一种叫“大词”,又称经词,也称“娘娘词”,都在庙宇中演唱,其形式颇似一种祭祀仪式。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可以连唱几昼夜。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温州鼓词的表演形式以一人演唱为主,称为单档。演唱时,艺人的右前安放扁鼓,其下的发脚上系一抱月(梆),前围幔,正中平摆牛筋琴。新中国成立后,一些艺人又在右前凳脚上挂堂锣或钗,以增加表演气氛。表演时,艺人端坐椅上,左手执拍,右手持鼓签(竹签),敲奏琴、鼓、梆、锣。温州鼓词有其鲜明的说唱特点,它完全依赖于嘴上快慢得当、轻重有序的“口劲”,要求表演者兼生、旦、净、末、丑于一身,做到交代情节要分明,神态表情要逼真,讲究抑扬、顿、挫,辅之以动作、手势,从而在嘴上幻化出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营造出纷繁复杂的各种氛围。

绍兴平湖调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绍兴平湖调 :绍兴平湖调又称“越郡南词”,简称“绍兴平调”,是流行于浙江绍兴及其周围地区的一种曲艺形式,相传这一曲艺初创于明代初期,成型于清代初期。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绍兴平湖调文辞高雅,曲调优美,旋律丰富,风格独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音乐性和艺术性。传统节目有《甘罗记》、《古玉杯》和《双鱼坠》等。

绍兴莲花落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绍兴莲花落:绍兴莲花落,又称“莲花乐”、“莲花闹”,是浙江绍兴一带的曲艺种类之一。绍兴莲花落,形成之初以沿门说唱为主,此后艺人又开始以绍兴方言说唱长篇书目,其说表语言通俗生动,唱词通顺流畅,幽默风趣,有说有唱,以唱为主。代表性曲目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等。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绍兴莲花落在演出形式上,一般以3人为一组进行表演,采用一人主唱和两人帮唱的形式,帮唱的两人兼做伴奏,分别为敲板和弹拉四胡。其唱说形式为,唱说者一人手执三敲板、纸扇,桌置醒木。伴奏为敲板一人,四胡一人,或加置琵琶一人,以琵琶随托平板部分的演唱。20世纪中期,绍兴莲花落开始改变原来徒歌清唱、人声帮接的形式,出现了以四胡伴奏,逐步形成传承至今的“基本调”。现在绍兴莲花落唱腔除演唱基本调外,时有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和民歌小调等,并开始尝试男女双档演出,除说唱外,还增加表演。

金石篆刻(西泠印社)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金石篆刻(西泠印社):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是主要从事金石篆刻创作与研究,同时兼及书画创作的民间社团。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西麓,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友、王福厂、叶舟、吴隐等人共同发起创建。1913年,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印人翕然向风,东瀛名家河井荃庐、长尾甲渡海而来,一时精英云集。入社者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赏、考古、文史的大家,印社由此声誉日隆。每年春秋两季,同仁雅集,并形成独特的祭仪和活动模式。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西泠印社秉承“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之宗旨,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文物考古、出版交流等方面均取得辉煌成就,成为海内外金石篆刻史上一个时间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大的学术团体,获得“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其篆刻技艺传统应受到良好的保护。

青田石雕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青田石雕:青田石雕,浙江省青田县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青田石雕发端于距今5000年的“菘泽文化”时期。唐、宋时期,创作题材和技艺有突破性的进展。五代时期,题材捕捉走向广泛,成为宗教活动用品。元、明时期,青田石雕已具较高的圆雕技艺水平。至清代,青田石雕吸收“巧玉石”制作工艺,开创了中国石雕“多层次镂雕”的技艺先河。 青田石雕自成流派,奔放大气,细腻精巧,形神兼备,基调为写实而尚意。

宁波朱金漆木雕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宁波朱金漆木雕:宁波朱金漆木雕简称“朱金木雕”,主要技艺是在木雕上贴金漆朱,它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中心,延及慈溪、余姚、奉化、象山、宁海、镇海、鄞州等地。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宁波地区的髹漆工艺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而宁波朱金漆木雕则与汉代雕花髹漆盒金箔贴花艺术同源。至唐代,随着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出现了彩漆和贴金并用的装饰性木雕,现存宁波阿育王寺建筑装饰上的朱金木雕就是此类风格,它与唐乾元二年鉴真和尚及其弟子在日本所建招提寺讲经殿和舍利殿上的朱金漆木雕十分相似。明清以来,朱金漆木雕广泛应用于民间日常生活,日用陈设、佛像雕刻、家具装饰,特别是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轿”都用到朱金木雕,既讲究又排场,以致有“千工床”、“万工轿”之说。另外,用以迎神赛会和参与灯会的雕花木船、鼓亭、台阁等也均以朱金漆木雕制成,皆是绝妙的民间工艺品。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朱金漆木雕的人物多取自京剧,艺人仿剧中服饰与姿态制作,被称为“京班体”。“京班体”的构图以人物为主,配上背景,以上下之关系喻远近,故画面上前不挡后,显得充实而饱满。木雕上往往人、马大于屋,石上有树为山,石上长草为石,有鸟有云为天空,有景为陆,有船为河,“武士无颈,美女无肩,老爷凸肚,武士挺胸”,这些特点鲜明的形象及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使宁波传统的朱金漆木雕充满了无尽的妙趣。朱金漆木雕的雕刻材料主要有樟木、椴木、银杏等,形式则包括浮雕、圆雕、透雕等,此外还有上漆、贴金、砂金、碾银、开金等工艺手段。

乐清黄杨木雕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乐清黄杨木雕,浙江省乐清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乐清黄杨木雕是浙江省乐清市文化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主要流行于乐清市的翁洋镇南街村、柳市镇、乐城镇一带。乐清黄杨木雕是天然美与人工美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从色、形、质、味、韵等方面保留了根的质朴和色彩、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纹理、疤节、洞穴、质感以及自然、纯朴、朦胧的韵味等自然美,同时通过艺术的加工又加上了人的感情色彩。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黄杨木雕的技艺特色是因材施艺,由于受黄杨木材料直径的限制,对于雕刻时选择的人物动态都经过细心的推敲,尽量地把人物的形态控制在18公分直径左右,以利于艺术创作雕刻。精雕细刻是黄杨木雕的一大上艺特点,能在眼睛、发丝、服饰上雕刻最精细的一而,凹凸面肌理能刻得光洁圆滑,衣褶和飘带清晰流畅而不损边缘。浅黄文雅的色泽和细腻的纹理,特点适合于人物形象刻划,容易表现出作品的自然与纯真。拼雕、镂雕一也是木雕技法上的技艺特色,由于木料体积的限制,利用拼接手法使单的人物型拓展到有多人的故事情节,使黄杨木雕作品的精致细腻、刀法清澈,质感突出,刻工细美而不失高雅的“鬼斧神工”之技表露得更淋漓尽致,更突出雕刻技法的表现力与工艺美。

东阳木雕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东阳木雕,是浙江省东阳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东阳《康熙新志》载,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陆氏墓与唐元和年间进士、宰相舒元舆的墓同在20世纪初被盗,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出土,可见唐代太和年以前东阳木雕已发展到一定程度。现存宋代建隆二年所雕的善才童子和观音菩萨像造型古雅端庄,足以说明东阳木雕当时的水平与风格。传统的东阳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叠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等类型,层次丰富而又不失平面装饰的基本特点,且色泽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被称为“白木雕”。东阳木雕选料严格,多用椴木、白桃木、香樟木、银杏木等材质。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东阳木雕是以散点透视的平面浮雕,其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一般较少漆色,突出表现原木的原汁原味,又称为“白木雕”。东阳木雕的选用材料主要是分为:内容题材雕刻用材和边框用材。其内容题材雕刻用材要求木纹细腻,能耐久,无油脂,不易变形,不易开裂,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白桃木、银杏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适合东阳木雕的精雕细刻。对于边框用材来说,要求木质坚韧、硬性好、质材重。不易损坏,起到加固和衬托的作用。如黑檀木、酸枝木、红木、花梨木、铁梨木等。选用材料要利用木材的天然色彩和质感,使作品的结构内容与外框造型融合。木雕材料的色泽、肌理是木雕的“肌肤”,木雕作品雕刻后,赋予了雕刻的语言,其材质赋予了一定的材质语言,能深化木雕艺术的感染力。

嵊州竹编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嵊州竹编,浙江省嵊州市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嵊州竹编始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编结水平进一步提高,竹编成为民间的生活用品。嵊州竹编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一般要经过设计、造型、制模、估料、加工竹丝篾片、防蛀防霉、染色、编织、雕花配件、装配、油漆等工序,仅竹丝篾片工艺就有锯竹、卷竹、剖竹、开间、劈篾、劈丝、抽篾、刮丝、刮篾等步骤,编织技法更有一百多种。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浙江省杭州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清代康熙二年(1663),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后成为闻名遐迩的“五杭”产品之一。 “张小泉”剪刀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手工艺向现代化生产转变的历史时期。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张小泉剪刀以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销钉牢同、式样精巧、凿花新颖、经久耐用、刃口锋利、开合和顺、价廉物美等十大特点而驰名。 “张小泉”品牌所出产品剪刃锋利,剪体柔美,达到了名副其实的“钢柔相济”的效果。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天台县位于浙江省东部,这里山林茂密,盛产山漆、苎麻、香樟等漆艺所需的天然原材料。早在东晋时期,干漆夹苎已在天台民间得到应用,经历代工匠不断努力,技艺逐步成熟。唐代中期,僧人思托在日本用此法制作了鉴真坐像,被日本奉为国宝。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干漆夹苎有完整的技艺流程,其制作由48道工序组成,从型模、上灰、夹苎、披灰到上漆、砂光、上朱、磨光、贴金,均采用苎麻、生漆、古瓦粉、火山灰、桐油、朱砂、五彩石等天然材料。在麻布、漆料层层包粘、反复打磨后再涂以朱砂等辅料,贴上金箔和砑光,整个制作过程全由手工完成。经多种技艺处理后,成品综合体现出雕塑、彩绘、金装的艺术魅力。干漆夹苎的成品主要用于佛教造像,宫殿、庙宇建筑物的装饰、保护及民间器材的制作,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等特点。其代表作除鉴真坐像外,还有供奉于日本清淳寺的由宋代张延皎、延裘兄弟所作的释迦牟尼像,现存天台山万年寺的由谢秀旺在1984年所作的观音像及南京博物馆收藏的汤春甫于1991年所作的释迦牟尼像。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目前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的主要传人为汤春甫及其艺徒郑丙瑞、金红初等,他们所制作品为49个国家和地区所收藏,多次荣获国际和国内工艺美术金奖。天台山干漆夹苎技艺不仅有重要的工艺和艺术价值,而且在修复古建筑、古文物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实用价值,能达到整旧如旧的效果。由于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高,而且学艺时间长,干的又都是手工活,所以青年人多不愿加入干漆夹苎这一行业。随着老艺人的陆续退休,如何继承干漆夹苎这门绝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此外,受利益驱动,有的作坊不严格按传统技艺操作,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现代化学合成材料,导致赝品充斥市场,真正的手工艺制品反而销售困难,发展空间日益缩小。在此情势下,需要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干漆夹苎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湖笔制作技艺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湖笔制作技艺:湖笔制作技艺,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湖笔制作技艺由纯手工制作,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从原料进口到出厂,一般需要经过择料、水盆、结头、装套、蒲墩、镶嵌、择笔、刻字等十二道大工序,从中又可细分为一百二十多道小工序制成,制作工匠秉承“精、纯、美”的准则,生产出“尖、齐、圆、健”四德齐备的成品湖笔。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笔料的品种繁多,有软毫、兼毫、硬毫三大类近三百多个品种。以羊毫为例,传统上只择取杭嘉湖一带所产的优质山羊毛,这一带的羊毫为上品,锋嫩质净。笔工们将这些优质笔毛料,按质量等级分类,分出“细光锋”、“粗光锋”、“黄尖锋”、“白尖锋”、“黄盖锋”等四十多个品种。每一个品种之下,还有再分出若干小类,其精细程度,丝毫不亚于绣花。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胡庆余堂中药文化是胡庆余堂所保存下来的传统商贸习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胡庆余堂中药文化主要包括“戒欺”文化。“戒欺”是胡庆余堂的店训,由胡雪岩亲笔写就。一百三十余年来,胡庆余堂始终恪守“戒欺”原则,秉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医药文化,形成了以“戒欺”为内涵特色的经商理念和店规。这种理念具有超越企业层面、倡导社会公德的特征。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胡庆余堂初创期,收集了散落在民间的验方、秘方,研制成胡庆余堂特有中成药。为了使口口相传的技能得以保护和传承,当时的员工用毛笔将这些“中药处方和工艺”手写成文,尊为“堂簿”。1960年,由胡庆余堂起草将中成药的传统处方和泡制工艺汇编成册,以浙江省卫生厅的名义出版,作为全省中药行业的制药规范。

兰溪摊簧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兰溪摊簧是形成并流行于浙江中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的一种曲艺唱曲形式。相传清乾隆末年,一位县衙中的官差公务之暇在兰溪集商贾子弟传授由江苏传来的“摊簧”曲调,采用当地方言演唱,借以消闲自娱,久而久之,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体系的兰溪摊簧。至光绪二十六年,兰溪城区出现了专门演唱兰溪摊簧的“余庆社”,后易名为“群乐会”、“咏春会”。兰溪摊簧一时趋于兴盛。抗日战争时期,城区艺人避难乡下,兰溪摊簧随之而传入兰溪乡村的永昌、诸葛、游埠等地。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兰溪摊簧文辞典雅,演唱讲究字清腔纯和字正腔圆,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喜好。流风所及,其他的坐唱班亦以自命风雅者为多,唱奏者多穿长衫,举止文雅,素有“摊簧先生”之称。坐唱班除应成员间亲朋好友之邀为喜庆助兴或敬神献唱外,一律不搞经营性唱奏。由于活动方式仅限于爱好者之间,传布不广,加上战乱影响,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兰溪摊簧几近绝响。

小热昏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小热昏是广泛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曲艺谐谑形式,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它源于清末杭州街头的“说朝报”。“朝报”是当时杭州的地方小报,因印刷质量较差,卖报人为了招徕顾客,就一面敲小锣,一面念出报上的主要新闻,称为“说朝报”。稍后,艺人把说朝报改为“说新闻、唱朝报”,自编自演。由于形式滑稽幽默,内容风趣,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又是百姓熟悉的民歌和小调,故深得人们喜爱。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1905年,杜宝林把说唱朝报的形式运用到卖梨膏糖上,一改过去卖糖艺人那种单纯唱支小曲或说点小笑话的谋生方式,把说唱的内容由新闻朝报和生活趣事变为有简单故事情节、有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的节目。因大多数节目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不满,经常招致官差驱赶,为逃避追究,故将这种形式取名为“小热昏”,意思是演员自己发昏说的胡话。表演形式定型为一人自敲小锣说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民国初期,杭州盖世界游乐场成立,杜宝林应邀前往演出。为了丰富演出节目和表演技巧,他把杭州隔壁戏中的《萧山人拜门神》等节目移植过来,还吸收了隔壁戏中“学乡谈”(学说各地方言)和“吟叫”(模仿声响、效学百禽鸣叫)的表演技巧,又把自己的说唱形式称为“醒世谈笑”,但杭州人仍称其为小热昏。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小热昏不但自身深得观众喜爱,而且影响了姊妹艺术的形成与发展。1927年,杜宝林的学生江笑笑、鲍乐乐进入上海,演出《水果笑话》等小热昏节目,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此后,许多小热昏中的“卖口”节目逐渐被移植或改编成独脚戏节目,如《清和桥》等。其后在上海滑稽即独脚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滑稽戏也移植改编了《火烧豆腐店》等小热昏节目。

剪纸(乐清细纹刻纸)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剪纸(乐清细纹刻纸),浙江省乐清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乐清细纹刻纸是当地流传的一种艺术,主要集中在乐清市象阳镇的寺前村、后横村,北白象镇的东才村及乐成镇、柳市镇、翁阳镇等地。乐清细纹刻纸源于乐清民间剪纸“龙船花”,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细,在早期“龙船花”的刻纸中,细的能在一寸见方的纸上刻出52根线条,一幅碗口大的细纹刻纸要十多天才能刻成。乐清细纹刻纸的工艺使各种民间图案纹样都能在几厘米见方的纸上得到细致而丰富的表现,有“中国剪纸的南宗代表”之称。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清细纹刻纸突出特点就是“细”,工整纤秀,细如发丝,具有纤细优美的风格,与粗犷豪放的北方剪纸对照强烈。它的刀法精妙入微,图案细如发丝,工而不腻,纤而不繁,可以在一寸见方的纸面刻出52条线条,细线纹阔度有的仅有1毫米,每刀间隔不到半毫米,且疏密有致,和谐美观。刻制纹样时,不用画稿,仅依凭竹刀划经纬格子线,随心所欲地在小方框内刻剪出丰富多彩的装饰纹样。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绍兴黄酒酿制技艺,是浙江省绍兴市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绍兴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文字记载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到南北朝时,就颇负盛名,黄酒已被列为贡品,“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绍兴黄酒所以成为佳酿,与所用的水关系很大。名酒出处,必有良泉。酿制绍兴黄酒的水一向取于水质特好的鉴湖。鉴湖水来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会稽山区,经过砂岩土一层层的过滤净化,注入湖中,澄清一碧。据化验,湖水含有微量矿物质,恰好有利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因此用以酿酒,极为适宜,加上广大制酒师傅的卓越技艺和辛勤劳动,使绍兴黄酒色香味出众。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绍兴酒一般在农历七月制酒药,九月制麦曲,十月制淋饭(酒娘)。大雪前后正式开始酿酒,到次年立春结束,发酵期长达八十多天。酿酒以糯米为原料,经过筛米、浸米、蒸饭、摊冷、落作(加麦曲、淋饭、鉴湖水)、主发酵、开耙、灌罐后酵、榨酒、澄清、勾兑、煎酒、灌罐陈酿(3年以上)等步骤造出成品酒。绍兴酒的主要品种有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四大类型。酿造绍兴酒的工具大部分为木、竹及陶瓷制品,少量为锡制品,主要有瓦缸、酒坛、草缸盖、米筛、蒸桶、底桶、竹簟、木耙、大划脚、小划脚、木钩、木铲、挽斗、漏斗、木榨、煎壶、汰壶等。

大禹祭典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大禹祭典,流行于浙江省绍兴市的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你知道几个?

自古以来,大禹同炎黄二帝一样,是华夏儿女一直遵奉和祭祀的祖先。大禹死后葬会稽后,即开始有了守禹陵、奉禹祀的活动,以后历时数千年,承传不绝。祭禹之典,发端于夏王启,公元前2059年左右,大禹之子夏王启,祭会稽大禹陵,启这一祭禹方式,首创祭禹祀典之先例,是国家祭典的雏形。 2007年起,中国将公祭大禹陵典礼升格为国祭。

(备注: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