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加坡马来印尼泰国行~东南亚祠堂

华人走到哪里,祠堂建在哪里。这不是简单的华夏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驿站,更是华夏人有信仰的提现,彰显了华夏文明血脉相连。如今,华夏人走到海外,对祠堂建设重视超过了在许许多多国内省会城市。在新加坡,我们只要看到红色,就像看到华人线索,很快能找到华人居住区。

新加坡寸土寸金,和其他古建筑物一样,陈氏宗祠也被林立的高楼淹没了,它没有周围现代建筑物的高大,没有靓丽的色彩,默默无声,但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陈氏宗祠是一处清雅、宁静的百年古室,是寻幽访古的最佳选择。陈氏宗祠为华夏南方寺庙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屋脊、屋檐的雕刻,刻有花朵、凤凰等。每个门都有门神来辟邪,来保护宗祠的安全,宗祠内部的装饰至今保存完好,特别是香台和牌匾全部辛辛苦苦从老家搬过来。

2017年9月22日晚7时许时,雅加达陈氏宗祠建词155周年庆典在太阳城大酒楼隆重举行。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参赞兼总领事刘玉飞、世界陈氏宗亲总会陈正德总主席、马来西亚陈氏宗亲总会陈声评总主席、泰国陈氏宗亲总会、新加坡陈氏宗亲总会、菲律宾菲华妫汭五姓联宗总会、缅甸颍川总堂、香港陈氏宗亲总会、泰国舜裔总会、以及中国福建漳州陈元光国际联谊会、台湾财团法人陈德星堂、新加坡保赤宫陈氏宗祠、新加坡海南工会,马亲西亚槟城陈氏颍川堂、柬埔寨舜裔陈氏宗亲会、中国浙江上虞虞舜文化研究会、台湾台中启兴宫主席及代表团们,还有印尼外岛万隆、苏甲巫眉、北干、廖岛、垄川、巴淡、占碑等陈氏宗亲会的主席代表团及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陈氏宗亲领袖或代表等嘉宾逾千人出席盛会。

庆祝大会在雅加达大丛山西禅寺鼓乐队击鼓,为盛会来开了序幕。

  庆会上,首先放映了由陈氏宗亲名誉会长陈大江、陈炎松、陈绍秋等宗亲的祝贺词后,筹委主席陈社栋致词,这次举办庆典活动等到宗亲们的积极响应,在金钱和精神上都给予极大的支持,感谢全体筹委工作人员,辛勤工作,同心协力,,体现出紧密合作的团队精神,工作顺利完成,并气的圆满的成功。让我们携手共同创造和谢社会,为陈氏祖宗争光,为我们的国家争辉。

  刘玉飞参赞致词表示,陈氏宗亲会在陈主席的带领下,致力于联系宗亲,促进交流,增进情谊,积极组织社团活动,鼓励年轻一代踊跃参与社团,并热心公益与文化教育。她深信,在各位宗亲的共同努力下,雅加达陈氏宗亲会必将不断向前,实现越来越好的发展。

陈氏宗亲会主席陈有瑞致词,谨代表雅加达陈氏宗亲会全体理监事,向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海内外宗亲宗长、嘉宾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华民族的姓氏,不仅是血缘和生命源流的标志,更是我炎黄子孙呈现道德伦理和文化的表征,虽然我们生在不同国度,说不同语言,接受不同教育,可是我们站在宗祠牌位前,就有一种自然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故土乡情、牵引着我们后代子孙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全球陈姓已有7000万人口,名列中华百家姓氏第五位,可以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陈氏宗亲。”

  155年前,西元1861年6月30日(清咸丰年间)陈氏先祖先贤集资新建了“陈氏宗祠”;西元1943年日本南侵,占领印尼全国,陈氏宗祠当时成为收容华人难民、扶贫济困的场所;1950年更名为“颍川堂陈氏宗亲互助会”,就这样一直延续到印度尼西亚立国三个政权,期间曾更名为“雅加达陈氏宗祠基金会”和现在的“印尼雅加达陈氏宗亲会”。

  值此155周年庆典之际,回首走过的风雨沧桑岁月,“陈氏宗祠”仍然屹立不摇地站立在槟榔厦第三街上,这象征着“颍川陈氏”坚忍不拔与团结奋斗的“大无畏”精神!让我们学会包容谦恭,牺牲奉献,让我们懂得团结互助,继往开来!我们愿以谦虚学习的态度与各位宗长先进共同勉励。

  世界陈氏宗亲总会陈正德总主席、马来西亚陈氏宗亲总会陈声平总主席、泰国陈氏宗亲总会总会长陈金辉、马来西亚光华日报董事主席陈博士分别致词表示给以祝贺,希望华人业务蒸蒸日上,更上一层楼。

光华日报是马来西亚的一份中文报纸。《光华日报》在全马来西亚有发行,但主要在西马来西亚西海岸的北部,尤其是槟城州最为畅销,其他国家与地区如泰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地也有发行,每日发行量超过10万份。《光华日报》于1910年12月20日由孙中山为推翻大清帝国的革命而创设,是世界上最长寿的中文报纸。

附陈博士带来河南学长编写的陈氏祠堂宣传单内容如下:

陈氏家族,源远流长;祠堂文化,根深叶茂。悠久的中华陈氏,孕育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祠堂文化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古老文化遗存,根植于久远的神州大地,蕴藏于深厚的华夏文明之中,并远播于海外。沧海桑田,祠堂文化代代传承,层层积累,成为所有陈氏家族传统民俗文化一盏永不熄的明灯。

宗祠因供奉祖先,祭祀祖先,形成宗族内部强大的凝聚力。宗祠不仅融合了血缘、亲缘的醇厚甘泉,还浓缩了建筑、绘画、雕刻等空间艺术在民俗文化中独特的审美取向,多层面折射出瑰丽的民俗风情、民间信仰、宗族观念,其隽永的文化魅力是不可替代的。

宗祠是维系海内外宗亲血缘关系的重要载体,也是子孙后代了解家族移民史、繁衍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平台,宗祠屹立,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陈氏祠堂大观》征集了全球5000多家大小宗祠,采编出版了380多家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宗祠。因其蕴含着精美的建筑和厚重的人文,具备这些因素的宗祠,基本上被各级政府列为文保单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艺术性。其中还包括部分满堂书香名人的纪念祠、名人故居、区域性较强的古民居、历史文化名村的古建筑、与陈氏家族息息相关的庙宇等素材的挖掘与展现,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在中国南方,乡村最精美的建筑是宗祠;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如能见到一座宗祠,其古朴的建筑风格耀人眼帘。在南方的浙、闽、粤陈氏主要聚居省份,诸多乡村都有大大小小的宗祠,如浙江温州苍南,一个县有100多家宗祠,在广东潮汕地区,一个乡镇就有近百家祠堂。在南方,只要有陈氏聚居地,都能看到宗祠的身影,大的村庄有大宗祠、小支祠、小家庙等;宗祠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在南方沿海地区,很多宗祠造价数以千万元计,在广东还有造价达10亿元的家庙,由此可见,宗祠对家族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本次征集的稿件看,不乏精品、国粹,其中诸多宗祠还是国宝级的历史建筑。

这次征稿,得到全世界陈氏宗亲的大力支持,不仅编入国内名祠,还涉及海外特别是东南亚等国的部分祠堂。大家积极的参与,让编者深感欣慰的同时,也深感压力之大。今所编纂出版的陈氏宗祠,因限于篇幅及其他因素,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要全面、系统地进行编纂,是一件任重而道远之事。

最后,感谢各地宗亲组织、有关研究机构及事业有成的宗亲鼎力相助,感谢编委会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付出。鉴于编者水平限制,差错在所难免,诚望专家学者指正。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