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奶奶,你要冲到100岁哦!”听到这句话,李奶奶握着王伟林院长的手,开心地笑了。医院供图
都市快报讯(记者 金晶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因为自己不注意,生了这么严重的毛病,真的要特别感谢王伟林院长和他带领的肝移植团队其他医护人员,我这么大年纪,他们冒着手术的高风险,王院长亲自给我做了手术,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好好珍惜。前几天我刚过完75周岁生日,现在身体感觉良好,你们看,我原来一头白发,现在都长出黑头发来了。”
昨天早上7点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移植病房,身穿玫红色冲锋衣的李奶奶(化名)拉着来查房的医院院长王伟林教授的手,开心得像个孩子。
两个多月前,李奶奶被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情已发展到终末期肝衰竭的阶段。
26天前,也就是11月4日,李奶奶在浙大一院肝移植中心接受肝移植手术,迎来新生。李奶奶也成为该院开展肝移植以来年龄最大的患者。
爱旅游的李奶奶,查出肝硬化
李奶奶身体一向硬朗,膝下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女孝顺,和老伴一起过着幸福生活。她曾做过乡村民办教师,也当过工人,退休前,是一家企业的出纳。退休后,李奶奶喜欢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姐妹们打打老K,或跟老伴一起出去旅游。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俄罗斯、日本都留下了她和老伴的足迹。
“你有两年没体检了,去做个检查吧。”老伴催她去检查。
“我身体这么好,没毛病的。”李奶奶还是拗不过老伴的念叨,今年7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了个体检,报告结果显示,她的肝功能异常,谷丙转氨酶673U/L,谷草转氨酶967U/L,远远高于正常范围(0~40U/L),但这没引起李奶奶的重视。
“那时我压根不觉得这个问题有多严重,我自己身体也没觉得不舒服,就配了点药吃吃。其间还去江苏扬州、建德玩了两趟。”
这两趟玩下来,李奶奶开始觉得自己的体力明显不如以前,动不动就觉得累。从9月份开始,李奶奶总觉得肚子胀、没胃口,吃不下东西,皮肤发黄,消化道有出血,肚子也大了起来。
家人赶紧把她送到浙大一院肝病科,最终被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并已进展到终末期,肝功能衰竭的情况。
做肝移植
成为李奶奶唯一的救治出路
经过护肝治疗,李奶奶的黄疸指数还是高达210μmol/L(正常值
王伟林院长和浙大一院肝移植团队为李奶奶做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这个评分,可有效评价移植前患者等待供肝期间的死亡率及预测患者移植术后的死亡率,成为分配肝源的主要依据。
“我们通过肌酐、胆红素、凝血功能指标发现,患者MELD评分达到25分,最高分是40分,病情非常严重,肝脏移植是唯一能够救她的治疗手段。”王院长说。
年龄大、病情复杂、手术风险高
翻越三大难关
75岁成为医院肝移植中心
肝脏移植受体最高年龄
75岁的年纪能不能承受得了肝移植?要不要移植?家人犯了难。对医生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一方面,75岁,对麻醉如何做到恰到好处有着更高的要求,术中出血越少越好;另一方面,术前的心脏彩超提示,李奶奶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二尖瓣和三尖瓣轻度返流,冠状动脉造影也显示她右冠状动脉轻度狭窄,手术中出现心脏骤停等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较高。
最后,因为肝衰竭引发肝肾综合征,李奶奶有轻度肾功能不全,她还在两年前查出糖尿病,这对术后恢复和康复护理有着更精准的要求。
风险和收益的博弈中,如何权衡?得知李奶奶病情的复杂性,浙大一院院长、肝移植中心主任王伟林教授马上组织肾脏病中心、麻醉科、感染科、心内科、放射影像科等科室进行多学科会诊(MDT),制订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手术方案。
11月3日晚间,李奶奶匹配到了合适的肝源。11月4日下午5点21分,由王伟林教授主刀的这台肝脏移植手术正式开始,在肝移植团队、麻醉团队、手术室团队等的密切配合下,历时4个半小时,手术顺利结束。
顺利康复出院
奶奶你要冲到100岁啊
术后不久,李奶奶便从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目前肝肾功能各项指标都很正常,肝病引起的皮疹、蜘蛛痣、牙龈出血症状也都已消退,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目前已出院。
“浙大一院移植中心这些医护人员,就跟我的亲人一样,照顾我、鼓励我,他们跟我说,奶奶你要健健康康,冲到100岁!我听了很开心啊。”
浙大一院是我国器官移植的领头雁,移植技术和声誉名扬国内外,拥有肝脏、肾脏、心脏、胰腺、肺等多个器官移植资质。
该院肝移植中心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为国际上最大的肝移植中心之一,目前已完成肝移植2517例,移植受体5年存活率达75.7%,高于国内平均水平。
近年来,医院肝移植水平不断提升,完成浙江省首例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手术,成功实施全球首例S5,8段减体积肝移植手术,制定了首个肝移植国际加速康复指南。
该院还是国家肝移植注册中心和肝移植质控中心依托单位,为提升我国肝移植事业发挥巨大作用,先进肝移植技术辐射全国31个省市,还多次走出国门,将技术传播至印尼、泰国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