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广州,依然绿荫森森,花意浓浓。从北国赶来,看骑楼下的温暖惬意的居民生活、北京路上喧闹的商铺与熙熙攘攘的人群、早茶餐桌上的浓茶杯里冒出的蒸蒸热气……广州老城的韵味,藏不住。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老城广州的模样早就与两千多年来曾踏足这里的各种文化语言背景的群体联系在一起,不断地被塑造打磨,激发出属于这座城市自身的节奏与活力。
正值第四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在广州举办,环环也趁此机会流连一番。“千年商都”老城不老的秘密在哪里?历经融合与变迁,老城如何保留着开放与包容的底色?若说有什么新发现,且看环环带你解读“花城变身记”!
老城风韵,历久弥新
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中的一大菜系,粤菜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越来越得到了世界的喜爱和认可,也成为各国民众眼中极富中国特色、广州神韵的具象化符号之一。
其中,广州早茶馆是本地人和外地人争相前往体验的 “必打卡”之地;顾客中不乏操着不同语言、来自不同国家的崭新面孔。昔日的老式茶楼里,服务员推着隆隆作响的铁皮餐车吆喝叫卖,虾饺、叉烧包、肠粉、蛋挞,热腾腾的人间烟火气与茶楼一派轻松愉悦的景象颇为相配。
环环在广州遇到了美食家陈晓卿老师。他谈道,美食既代表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又承载着每个城市独特的记忆点;而灶台升起的烟火,让平凡的日子有了生活气息,更寄托着一份文化传承。关注食物,除了其本身的味道,还有食物背后的智慧与想象力;对于粤菜的国际化,陈老师用来一句非常文艺的比拟:“星球是一座座孤岛,是食物让他们联系起来”。如今,重新装修过的茶楼仍保持着悠久的岭南风格,铁皮餐车的售卖方式倒是由桌上小小的二维码所代替:轻轻一扫,餐食即来。
老广州历久弥新之美,还藏在乡音与音乐的韵味里。临近永庆坊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拥有着岭南园林风格的仿古建筑群,展示着粤剧艺术、岭南文化的精髓和魅力。这同广式早茶、永庆坊一样,也是古老与现代的交相辉映、完美融合。博物馆于201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至今3年有余。而粤剧艺术,却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开始流传。早期的粤剧,仅流行于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一带,后来又在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等世界各国的华人、华侨聚居地广为流传。
2009年,经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粤剧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参观粤剧艺术博物馆,不禁让人赞叹于粤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值得一提的是,环环发现,馆内有半数左右的参观人群是中小学生。在他们稚嫩又认真的脸庞上,对于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热爱清晰可见。这或许也是艺术本身希望从人们身上得到的反馈吧。
游走人文广州,老城“变身”现代,城市规划里也处处见玄机。广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自1984年起便被列入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中。“岭南文化看广府,广府文化看西关”。在西关老城区,骑楼故居、西关大屋、广彩广绣、制铜艺术等多种文化符号汇聚于此。这里的永庆坊,曾是明清时期广州、乃至广东地区最繁华的商贸中心、重要的通商和文化交流口岸,是广州文化贸易历久弥新的又一窗口。
而行走在如今的永庆坊,一方面,古老的岭南民居与翻新的骑楼街区,保留着“民国风”、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士多店和照相馆……一幕幕传统与现代兼容,历史与潮流并蓄的画面浮现眼前。另一面,旧城“微改造”也见城市规划者的真功夫:建筑物翻新恢复了昔日风采,麻石街变得更漂亮整洁,消防改造设施呈现飞跃,电力改造让环境更加安全。今日永庆坊,给历史留下了记忆,让人们记住了“乡愁”,是这座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生动体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40年,是城市化快速、超速发展的时期,广州也不例外。据数据表明,近四十年来广州的城市规模扩张超过了过去的两千年。“在城市快速扩张的时期,怎么保持城市空间与环境的协调,我认为在中国这几十年发展大潮中,广州是中国大城市里做得还不错的。”广州市副市长王东在“读懂中国”会议期间也谈到了广州在融合人文与现代方面的努力,“几轮城市规划,特别亚运之前的城市总体战略规划,可以说是全国的首创,我们提出的‘山水城田海’城市格局包括几轮,但都把这个放在很重要的地位。”
创新之城,改革再出发
除了历史人文老城这张名片,如今的广州还是科技创新高地。随着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将高新科技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正在成为广州这个改革开放“排头兵”自我革新、再次出发的重要一步。
在距离广州市中心30多公里的番禺区,有一间新能源汽车智能生态工厂。在这里,最繁忙的是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底盘、外装、内饰、质检,一道道生产线上整齐排列的汽车雏形缓慢向前移动,两侧的机械手臂精准而轻盈地快速进行焊接、装配等工艺操作。
同时,智能云平台的使用带来了数字化自主决策,“我们的拧紧设备上装有传感器,可以记录下拧紧的扭矩和角度,以及是哪一个工位。记录下来之后的数据将上传服务器,通过批量计算分析,汇总当前趋势,并预警给管理者,告诉管理者哪个工位可能发生问题。”车厂制造部的技术人员张自初这样告诉环环。随时动态监控析,随时发现设备的“亚健康”,用这里的工程师的话来说,“设备也要智能地陪伴”,从而提高品控能力与生产效率。
在传统制造业升级之外,高新科技产业本身也在广州这座城市里悄然聚集,甚至触到了世界的最前沿。2019年也被称为“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落地元年”。在广州南沙,环环也参观了智能语音、人脸识别等多个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项目。2018年6月由广州市南沙区印发的《广州南沙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就提出了“打造人工智能+智能城市”的目标。如今,广州城市副中心南沙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聚集成林,业务范围覆盖人工智能芯片、基础软件算法、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新型人机交互、自主决策控制等领域。
当广州的传统制造业品牌充分革新,在科技自主创新之路上持续发力,科技新贵产业也在逐步走向世界前沿,而这一切,似乎也离不开广州这座创新之城的营商环境,离不开聚集区域资源优势的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
战略“新活力”,拥抱大湾区
明珠湾,位于广州南沙的核心区域,这片总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的片区也是广州市重点打造的粤港澳合作核心区和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在明珠湾规划展览馆里,环环脚下这片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区的新面貌与新活力喷薄欲出。就在方圆100公里内,聚集了粤港澳大湾区全部11座城市以及五大国际机场。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承载着中国改革创新试验田的历史使命。
区域发展,轨道交通先行。2018年,广深港高铁的开通,实现了30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在明珠湾规划馆里,还展示着地铁4号线延长线、地铁15号线、地铁18号线、西部沿海铁路、广深港客运专线、广中珠澳城际轨道等一批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据介绍,未来三至五年内广州将打造南沙与大湾区枢纽城市的“半小时生活圈”,实现从普通的地理几何中心,向区域交通中心的彻底转变。
在拥抱大湾区的过程中,广州的人才与经济的集聚效应也越发突出。“广州的工业底子厚,它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行业,是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当前广州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注重研发、设计、产业成果转化和产品市场化等全产业链发展的新模式,这背后是制造业产业链的打造和人才的集聚效应在起作用。”广州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建荣这样总结了大湾区下广州的发展路径。
在短暂的几日里,环环感受到了广州正在从拥抱大湾区发展中汲取更多活力。在此次“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上,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认为,当数量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已经结束,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大湾区其实也不仅仅是广东的需要,更是整个中国的需要,“我们需要建设新的发展大平台,这就包括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等,而我尤其看好具备‘一国两制’优势的大湾区,它是新一轮全球化的最好抓手,从经济发展到制度的现代化,大湾区都能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产生化学反应。”
坚定发展的决心、越来越多项目的落地,塑造了日新月异的花城广州。环环既感慨着老城广州焕然一新的魅力,又惊叹于活力花城主动创新、奋力突围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始终是生活在这座开放与创新之城的人们的初心;尤其是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粤剧、西关大屋等极富广州基因的城市品牌意象,还是AI智慧赋予城市革新的现代化新动能,抑或利用大湾区的政策优势,均给予了广州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强劲动力。
金秋十一月,即将踏上北国路途的环环,回首向南,祝福广州,祝福祖国。
责编:乔炳新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