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海水淡化“新蓝图” 中国制造成产业链风口

全面发力海水淡化已成为我国蓝色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项目节节攀升,并迅速成为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大国。与此同时,我国海水淡化业仍面临“由大变强”的命题,在整体产业链迎来初春情况下,打造本土化核心竞争力的正面效应正在持续显现。

勾勒海水淡化“新蓝图” 中国制造成产业链风口

海水淡化产业缺少“中国制造”的局面,正在改变。继国产反渗透膜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后,水资源淡化核心工艺也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飞跃。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正在我国各地加速转移,国内也出现新一轮的投资浪潮,本土化海水淡化技术在自主研发和出海并购的双支撑下,已成为长期较为明确的投资风口。

“中国膜法”成为近期资本市场热门题材,海水淡化产业链引发了资金集中追捧。诚如膜设备制造商碧水源、蓝星东丽,海水淡化装备制造领域的巴安水务、首创股份,水处理工程运营服务商天壕环境、博世科和上下游通用设备商的南方泵业等企业发展态势持续上扬。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此前我国海水淡化产业每年花费巨额外汇进口装备应用技术。也正是因为关键领域的技术受制于国外,国产技术薄弱,战略局面相对被动,实现海水淡化“中国制造”的进口替代成为国家明确的发展战略。

目前,在膜技术应用领域,本土化膜处理设备开始蓬勃发展,几乎实现了独立行走。在反渗透膜方面,包括碧水源、津膜科技、巴南水务、蓝星东丽等在内的行业翘楚均已实现设备国产化。尤其通过持续自主创新研发出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的碧水源,成功实现了海水淡化膜“从无到有”的国产化和产业化,并一举打破了长期海水淡化膜技术被国外长期垄断的局面。

从全球产业发展转移角度看,海水淡化是伴随着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的,整体上分布于中东与美国,然后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逐步向中国、新加坡、韩国转移。而近年来,这一产业正在加速向国内转移,尤其是国产海水淡化技术正在崛起。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共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近70个,形成了日均超过13万吨的淡化能力,建设及运营经验已基本成熟。

分析显示,在海水淡化产业链上,上游为水处理装备制造,中游为海水淡化应用体系,下游为工程运营管理。由于进入的技术门槛不同,在海水淡化发展早期,我国以水处理装备制造环节作为切入口并大举发展,该环节技术含量较高,并已成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链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环节。同时,我国对海水淡化创新技术行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应用项目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比之下,海水淡化项目属于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创海水淡化膜的碧水源凭借先发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并在多年市场砥砺中囊获了一定市场份额。而巴安水务、中电环保、蓝星东丽作为国产品牌代表这几年发展较快,已成功切入到该领域并延续上扬态势。未来水处理、反渗透膜、水处理项目运营管理、水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势必会带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高速增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分析认为,国产海淡替代这一战略正在显示出成效。随着国内资金大规模投入、技术引进后自主研发形成突破,国产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有望在未来几年内迅速崛起,这给相关领域的上市企业带来发展前景。机构提示关注相关上市公司。如膜设备研发制造的碧水源、蓝星东丽;海水淡化技术环节的巴安水务、天壕环境;水处理工程运营板块的首创环境、博世科等。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