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地理题对教师和学生有何警示?

一、关注“时间”与“尺度”

如2022全国乙卷的7-8题,给出了1958.7和1996.8两个时间,中间相隔将近40年,且为黄河中下游分界点附近。很明显1996年的水位高于1958年水位,原因是河床淤积水位抬升所至;但是如果就1958年的洪水过程而言则表现为先“侵蚀”为主、或是先侵蚀后堆积。

附:(2022全国乙卷7-8题)图2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958年7月、1996年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读图2,完成7~8题。

2022高考地理题对教师和学生有何警示?

图2

7.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B.O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

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

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

8.图示资料表明,1996年8月比1958年7月

A.洪水含沙量大

B.洪峰水位低

C.河床高    

D.洪峰流量大

二、关注“没有用到”的信息

做题时如果有些题目摸不着头脑,此时需要静下心来,再读一遍材料,用心分析是否存在遗漏信息或是存在“没有用到”的信息。一般来讲,没有用到的信息往往就是你摸不着头脑题目的解题关键。比如2022年全国乙卷9-11题,好多同学很轻松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做完9、10题,但第11题往往摸不着头脑,此时只需稍做分析就会发现,前两个题目中用到了150米和500米处的风向与风力,但1000米处的风向与向力还没有用到——这个没有用到的信息,就是解11题的关键。

附:(2022全国乙卷9-11题)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图3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2022高考地理题对教师和学生有何警示?

图3

9.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A.1时

B.7时

C.13时

D.19时

10.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11.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

三、关注“地点”与区域尺度

做题时,一定要明确“在哪儿”、“尺度大小”,此思想贯穿全国卷全部,此处不再一一例举。明确“在哪儿”,就要考虑“那里”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区域特征,大尺度的区域往往是考“共性”与“典型特征”,小尺度区域往往考查“非地带性”,非地带性的考查往往从地理学第一定律开始(什么是地理学第一定律,请点这里)。这是基本思想,也是解题的法宝。

注:以下三点系钱大伟老师原创,转载注明出处。

四、关注以下面的新高考地必备23点

特别声明:以下内容来源于济宁市教科院、管恩友老师、钱大伟老师及李德忠老师,由讲地又讲理编辑整合而成,转载请注明出处。

地理考前叮嘱

自信!认真!规范!细致!

平和的心态应考:积极准备,坦然面对!

我难人亦难,我不畏难;我易人亦易,我不大意!

1.今年地理高考肯定有社会热点(新闻)和传统文化的背景,肯定有你见都没见过的概念,不要慌,新瓶装旧酒,万变不离其宗,考的原理还是你学的原理,考的能力还是你的理解能力,稳定心态,不要被表面陌生的背景材料吓懵。

2.开场心理状态还不算太稳定,如果看第一、二题有点懵,也别紧张,可能这确实是全卷最难的题,心态千万不要崩!

3.如果遇到某道选择题,看了一遍没头绪,看了第二遍也没感觉,甚至题目都没看明白,却已经在这道题上花了一分钟左右了,这时候能排除一两个选项之后,果断不要再想,先做后面的。心理默念这个题是给去清华北大准备的。因为面对这种题,无论你是蒙,还是做,可能结果都差不多。

4.选择题是成组出现的,如果这一组中有一道没头绪,在看看这一组的其他题目,或许它们之间是有点联系的。综合题也是这样,一个大题中的几道问题之间可能有一些联系,如果没得答了,前后题目再看看有没有点灵感。同组题之间可能有一些相互关联、启示、条件,不要忽略这个设定。

5.审题非常重要。审材料,要逐字逐句看过,关于时间、空间和新概念的词都是关键词。材料中的地图,不要只看图,还要看图名、看图例,尤其是那些不太常见的图例更加要重视(盐湖、沼泽、特殊等值线、某种矿产等)。坐标图要看横纵坐标的具体含义,注意单位和数值,读曲线注意最大值最小值。统计类的题目,注意“量”和“率”的区别。

6.比较选项是提高选择题正答率的诀窍之一。单凭初步感觉,或者单凭知识记忆就选的那个选项,往往是命题者“挖的坑”;比较一下其它选项,看看哪个与题干的设问指向更匹配,哪个与图文信息对接更密切(但对接的不会太直白,要依据信息并结合知识或常识有相应的推理分析)。

7.注意考查的空间尺度。大尺度区域侧重普遍规律,一般题目较简单,不要究细节;小尺度区域侧重特殊情况,可能还真要钻点儿牛角尖儿。要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这个时间形成或出现,这里或这个时间的特殊性是什么。

8.综合题注意设问角度,大体有这么几种:描述特征、分析原因、比较差异、评价影响、提出措施等。描述特征比较简单,比如地形地貌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等等,要注意说得全面、说得到位。分析原因题往往是重头戏,一定要做到有因有果,前因后果,有材料中萃取的精华也有自己的结论,逐条写出。比较差异题注意回答中也要有“……比……更”类似的字样。评价影响题也常见,注意一定要尽量写全,正面评价、负面评价,自然角度、社会经济角度、生态角度、灾害角度等等都要面面俱到。提出措施也要注意全面,教育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生态层面等等。

9.需要注意分析农业、工业区位条件这已经算比较简单的题,也太容易套路,最近几年又喜欢让你分析区位条件的变化,万一考到,注意在你的答案里也要体现出变化。如为什么某地生产毛皮、肉类的传统畜牧业区被蛋奶鲜花菜等农产品生产取代,区位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里你就要答冷藏保鲜技术的提高;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导致市场需求种类的改变„„这里的“提高”“完善”“多元化”“发展”“增多”“改变”这些词才体现变化,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词肯定分很低了。

10.综合题的解答,一定在细致审题的基础上揣摩命题意图,尽量构建解答的思路和角度,然后再去细致地整合显性信息、挖掘隐性信息。很多设问需要“拆分”思维,例如把“航运角度”拆分为“航道”(交通运输线)和“港口”(交通运输点)分别思考回答;将“泥石流形成”拆分成“固体物质来源”和“水动力”(“水动力”又可进一步拆分为水流的来源和流动的速度);将“输沙总量”拆分为“含沙量”和“径流量”两方面思考……

11.综合题不确定的点,模糊阐述;确定的点,一定要精准打击。比如分析一个地方农业区位条件,气候类型不确定就不写,只写气候特点。再比如答案中你写“自然条件好”,这样的描述肯定是没分的,太笼统了纯是废话。

12.综合题作答时,同一个要点里把关键信息都给出了就差不多了,不要在一个方面用很多字句反复啰嗦,阅卷永远只看每个要点中的关键词。但也要注意,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得分的概率,分析角度要尽可能全面,如新疆有利于棉花种植的光照条件,一是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长,二是降水少,晴天多;因果链条也要尽可能完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告诉我们,有的强调必须有因果关系的表述,有的能回答出因果链中的一条即可,但你仅写出的这一条未必与评分细则的表述一致。

13.组织综合题答案,要分点描述。用这样的格式回答:“①……,……,……;”这是一条,分号写好,换行或留个空再答下一条。

14.把你认为最有把握的回答写在前面,给阅卷老师造成你貌似很懂的假象。

15.不要写错字,这太 low 了,尤其是那些重要的易犯错的地理术语。冲积扇、太阳辐射、冰雪融水、畜牧业、蓄水、水汽、地堑、过度放牧、过渡带、二氧化碳、煤炭、地形、类型……

16.综合题 6 分的,至少写 4 条,8 分的至少一般写 5 条。

17.尽量书写整齐干净一点,给阅卷老师造成你是一个学霸的第一印象。因为阅卷老师默认书写好的同学学习不会太差。

18.选择题一定要至少留出检查有没有涂错的时间,别瞎改之前的选择,除非你有把握。综合题检查的时候看看有没有漏点,因果链是否完整,使用的是否地理术语。

19.用正常人的思维去思考,充分尊重所给材料。给的材料与你的日常认知相冲突,如新加坡明明是热带雨林,但问为什么水资源短缺;我们平日学的是河口附近的泥沙沉积由河流带来,但高考给你的材料是某条河流泥沙的多少由海潮决定;我们平日做的题都是常住人口大于户籍人口,但高考给你的图却是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我们平时学的河流峡谷地貌都是由河流下蚀形成,但到高考时答案却变成了“地壳”发生了上升运动。我们觉得森林的土壤熟化度高,磷的含量应该更高,但由材料推导出的答案是高海拔的草甸最高,因为再往上突然一点也没有了。因此我们面对今年的高考题也要有这种思想准备,一定要根据材料推导答案。只有从材料中找不到答案时才调动旧知。

五、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三、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四、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扩展资料:

培养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方法

1.课前教学设计培养意识的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要做到对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需要地理教师树立地理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是推进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进程的主力军,也是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师,这个课前的设计对于整个地理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的了整个课堂的培养方向和重点。

因此在课前的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有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意识,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这样才能有效地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例如,在上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时”。

在设计教学时,可以渗透培养学生空间视角这一核心素养的意识,通过设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宇宙各星球的分布和运动规律这样的活动以达到这一培养目的。

2.课中培养方式和学科教学内容和逻辑的结合

核心素养包括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等多个方面,教材中的各个地理知识点都有其侧重的方向,一个地理知识点往往不能兼顾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科知识自身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

例如,在学习各类地图时,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识图、绘图、用图的地图技能,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利用地图三要素区分各类不同的地图类型、能够绘制简单的地形等高线图、通过对图的分析正确的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等。

另外地理的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载体,在运用学科知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时候也需要符合学科的逻辑性,使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相应的学科逻辑相结合,有效培养出符合需要的地理核心素养。

3.课后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既然地理教学的大方向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评价上就要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为侧重点,而不仅仅是以往的对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或是对三维目标的评价。

在设计时不能仅仅局限在知识的记忆,要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及其在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的应对能力,如在设计对地理必修一“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这一章内容的评价量表时,不能单纯地设计“请绘制出热力环流模式图”而应该设计成“请根据热力环流模式图,绘制出白天和夜晚的海陆间的热力环路模式图”,这样就完成了知识的迁移。

测量到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及人地观念的核心素养。由于地理核心素养具有其内隐性,在评价时具有一定难度,所以建立可量化的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和开发出信效度高的测量工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测量工具,对教学活动中地理核心素养进行测量才能精确的把握住培养的动态以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中的相应的策略。

本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视频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来源讲地又讲理,略有修改,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